国企改革规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构建
2017-03-28山西省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赵莉
山西省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赵莉
国企改革规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构建
山西省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赵莉
在当前的国企混改中仍然需要规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与上世纪90年代“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思路不同,现阶段的国企混改依托资本市场的股权转让来展开,所以其中所反映出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就隐蔽的多了。
国企改革 国有资产流失 措施
一、国企改革所面临的时代背景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国企改革所面临的时代背景: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到深水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目前的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从中不难理解,若是改革无法持续往前推进,那么现有的改革成果也会因存在着系统性机制问题,而被“原地踏步”所侵蚀。再者,公认的改革难点—国企改革,在改革思路上若不乏获得突破,那么就有可能因其经济地位的下降,而使得党的执政地位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实体经济
与过去所经常提及的“三驾马车”经济拉动格局不同,目前从去除过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入手,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那些资源指向性国企,以及其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大计的国企。面对这些国企现有的组织生态,若未能引入外生解释性变量,则难以打破企业在产能上的路径依赖效应。因此可以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国企混改来推动。
(三)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形式
经济学界在“十二五”期间围绕着“国退民进”的价值判断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认为“国退民进”属于伪命题。但就学术争论的初衷而言,其根本还是在于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实现形式。
二、当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原因分析
由于国企混改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国有资产流失在目前还不具有实现的环境基础。但我们需要未雨绸缪,进而防止出现规制上的系统性制度漏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国企股权分配结构所可能导致的原因
笔者在梳理学界针对国企混改的有关文献时发现,不少作者认为:可以根据国企的生产类型和所处的市场地位,在股权结构上分别制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持股比例。对此,笔者表示认同。但笔者反对的是,部分作者则提出:民营企业针对那些市场指向型强的国企,可以增大持股比例或者控股。从中不难知晓,其最终的实践后果便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国企资产股份计价所可能导致的原因
在国企混改时,也可以将部分资产作价转换为股本。作价之后的股本数量,便是民间资金可供购买股票数的上限。尽管在这种情形下,不会出现民营企业控股的局面,但若是认为压低资产作价的总价值,那么在股本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所含有的资产价值就会下降。这就从更为隐蔽的方面,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
(三)有关人员设租寻租所可能导致的原因
在本世纪初曾经出现过申讨民营企业家原罪的舆论,为此意见的正反两方在各种媒体进行了辩论。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原罪”问题是在提醒同行,民营企业家本质上只是资本人格化的代表,资本的逐利性将由他们所具有的经济理性而推动。因此,未来不排除有关人员通过设租、寻租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当然,这种方式与上世纪90年代的国资流失更为相似。
三、规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规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充分认识到当前国资流失的内在机理
规制国资流失的主体不仅为各级国资管理部门,还应是国企管理者。国企管理者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履行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其本应作为规制国资流失的急先锋。面对国企当前的改革背景和改革措施,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导致国资流失的内在机理,并与上世纪90年代的国资流失原因进行区别。在建立认知的过程中,可以邀请高校和社科院专家前来进行专题讲座。
(二)科学论证国企与民企之间的股权结构
国企与民企之间建立怎样的股权结构更为合理,或许目前还未有统一的答案。为此,在国企混改过程中应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试错方式,以及建立学界、政府机构、企业实业界之间的商讨机制,通过从“股权结构决定企业决策权权重”的原则出发,根据不同国企的经营内容和市场存在意义,针对性研讨民企决策权权重的合理占比,来倒推国企与民企之间的股权结构。从而,防止这里变相出现国资流失现象。
(三)依托第三方机构来完成公允价格计算
国企资产需要作价来完成股本计算,而对国企资产价值的计算就尤为关键。为了防止出现人为压低国资作价的行为发生,在实施混改时应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完成公允价格计算,进而在国企方、民企方、国资上级管理方三方认可的情形下,来完成股本数的分割。
(四)多元制度规制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发生
对国企混改中的设租、寻租问题进行规制,主要应从党员干部管理制度、国企干部管理制度、公司法等制度出发,对参与设租和寻租的人员建立起高压惩戒态势。然而,在国企党委的集体领导下,以及在落实主体责任的绩效考核下,来对设租活动零容忍,从而也就消除了寻租的对象。
四、国企改革展望
针对当前部分国企员工因国资流失而对国企改革持消极态度的问题,未来国企管理者需要让员工认识到国企改革的意义。为此,这里进行展望:
(一)支撑经济转型的意义
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则是,将传统要素投入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到需求拉动式的道路上来。因此,压缩产能水平和优化产能结构便成为改革必然。通过引入混合所制结构,在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的情形下将有助于国企完成上述工作,并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行业示范的意义
对于非公企业而言,由于它们具有严格的产权封闭性特征,从而国家在宏观导向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非公企业完成压缩产能和优化产能结构的目标,则会遭遇到市场失灵的后果。因此,国企改革本身就起到了示范效应,通过改革而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必然会激励非公企业完成自身的产能变革。
(三)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
包括交通银行混改方案出台在内,国企改革未来的主方向是选择性的实现混合所有制结构。这一改革方向本身就是对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能提升非公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五、结束语
在“十三五”规划中,针对国企改革指出了明确的路线,即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来激发起国企经营活力,并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存量来弥补国企融资所存在的短板。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国企混改中仍然需要规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与上世纪90年代“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思路不同,现阶段的国企混改依托资本市场的股权转让来展开,所以其中所反映出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就隐蔽的多了。对此的解决措施可围绕着:充分认识到当前国资流失的内在机理、科学论证国企与民企之间的股权结构、依托第三方机构来完成公允价格计算、多元制度规制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发生来构建。
[1]汪小文.关于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5
[2]应展宇.国企改革防范国有资产流失[J].中国审计,2004
[3]王威武.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