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广注》版本研究

2017-03-28李艳杰祁晓敏张冬吉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吕氏自序钤印

李艳杰,于 勇,安 阳,祁晓敏,张冬吉,刘宏岩*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齐齐哈尔 161000 )

《金匮要略广注》版本研究

李艳杰1,于 勇2,安 阳1,祁晓敏2,张冬吉2,刘宏岩1*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齐齐哈尔 161000 )

《金匮要略广注》(以下简称《广注》)是清初钱塘名医李彣所著。该书是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的第一本全注本。《广注》的刊行对后世《金匮》研究者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广注》少有传世,目前知者不广,国内外尚无对《广注》的全面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藏有一部清刻本,刻印工艺精良,序目完整。现结合可见的文献资源对长春中医药大学《广注》清刻本行文献学及版本学分析,明确了该版本《广注》较高的文献价值。进一步探索该版本的文献信息,将为研究明清《金匮》注家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金匮要略广注》;版本对比;李彣

《金匮要略广注》(以下简称《广注》)为清代钱塘名医李彣所著。全书共三卷、二十五篇。其成书不晚于清康熙三年(1664),刊行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第一本全注本[1]。

1 国内外《广注》流传情况

从1682年《广注》刊行至1742年《医宗金鉴》开始编纂的六十年间,医家在注疏《金匮》时,每多引用《广注》内容,说明李彣的著作在当时影响较大。此后,《广注》的流传逐渐隐匿。如19世纪初日本人丹波元简所著的《金匮要略辑义》中虽有《广注》内容,但均引自于吴谦与尤怡的著作[2],并未直接引用《广注》之语。可见丹波元简未曾见到《广注》原著。与《广注》同时期成书的还有张志聪之《金匮要略注》。张志聪与李彣师出同门,且属同时代人。但《金匮要略注》流传至今,也许是《广注》作者遭逢变故致使该书刊刻量少,或许是刊刻出版者遭遇了文字狱等政治风波殃及了《广注》流传,或许是其他原因致使《广注》在今天难得全本。

目前可知《广注》共有如下版本:1)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清刻本:藏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下文简称‘长刻本’)。2)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清刻本:藏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下文简称‘齐刻本’)。3)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手抄本: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下文简称‘北抄本’)。4)江苏清刻本:藏于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5)台湾清抄本:藏于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部[3]。

2 《广注》研究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杜晓玲以齐刻本为底本、以北抄本为校本完成了《金匮要略广注》点校本[4],该点校本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出版,2007年再版发行;2010年国内另一学者宋书功同样以齐刻本为底本,以此抄本为校本诠注而成《金匮要略广注校诠》[5],该书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这两部点校书的刊印使《广注》被更多学者看到,得以流传。目前,对于作者李彣的学术思想及生平的研究很少,对《广注》流传情况也知之不多。

3 长刻本与齐刻本的版本对比

笔者对长刻本与齐刻本进行了认真比对,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3.1 版本特征 1)装订形式:长刻本为线装,分为上中下三卷,装为一函,共三册。齐刻本为线装,分为上中下三卷,装为一函,共六册。2) 封面:长刻本封面右上手书“金匮要略广注”,另有“山阴道人”“骏甫”“徐衍俊印”三枚钤印。齐刻本封面有“浙江石门县吕氏讲习堂藏书”牌记,右上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以区分书册先后,后一页正中有“金匮要略广注”大字书名。

长刻本封面“山阴道人”钤印中之“山阴”为浙江绍兴别称,故此应为绍兴某人的钤印;但究竟为何人,凭“骏甫”“徐衍俊印”二枚钤印无法判定;三枚钤印或为不同的藏书人所留下的痕迹。说明长刻本在江浙一带辗转流传多年,最终是怎样进入吉林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齐刻本《广注》封面有“浙江石门县吕氏讲习堂藏书”牌记,言明齐刻本《广注》所有者为吕氏一族,最有可能的便是浙江吕留良一族。吕留良(1629—1683),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吕医山人等,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同时又是明末清初浙江一带负有盛名的藏书家,亦曾留心岐黄精于医道,临证时善治内伤,崇尚温补,推崇赵献可、张景岳等医家[6]。吕留良之子吕葆中承父风亦好藏书,亦为清代著名藏书家。吕氏家有藏书楼为“不远复堂”“二妙亭”“天盖楼”“南阳耕钓草堂”“风雨庵”“讲习堂”等[7]。雍正十年(1732年),受湖南儒生曾静反清一案牵连,吕留良惨遭开棺戮尸枭首之刑,其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为奴,吕氏所藏书籍亦被销毁殆尽[8]。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此时已经非常接近《广注》流传隐匿的时间节点。由此推测,齐刻本可能为随吕氏后人携入北疆的书籍之一,或是吕氏后人流徙宁古塔后刊刻的书籍之一,遭此变故,这样一部刊刻量原本较少的私人著作遇到了流传上最大障碍。3) 款式:长刻本全套版面单边单栏,白口单鱼尾,书口各刻每篇篇目,如“张序”“顾序”“金匮要略广注自序”等。

在不同篇目,长刻本每半页字数行数亦有不同,如:“金匮要略广注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字书口刻“张序”及页码,序后有张遂辰印章两枚;李彣同学顾澄扶摇氏题“金匮要略广注序”每半页五行,每行九字,书口刻顾序及页码,序后无印章; “金匮广注自序”每半页六行,每行十六字,宋体,书口上刻“自序”及页码;“凡例五则”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宋体,书口上刻“金匮要略” “凡例”及页码;“金匮要略广注目录”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宋体,书口刻“金匮要略”“目录”及页码;《广注》注释正文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宋体,书口分别刻“上卷”“中卷”“下卷”及页码,《广注》每卷正文首页分别题以“汉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广注上卷”“汉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广注中卷”“汉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广注下卷”。

3.2 文字内容

3.2.1 序 长刻本内容首为两篇“金匮要略广注序”,此两篇序言一为李彣老师张遂辰所写,序言之后有“张遂辰印”“卿子”钤印两枚;另一篇为李彣同学“顾澄扶摇氏”所写。可以看出李彣对这两篇序颇为重视,采用了不同于自序的大字刻印。这两篇序言之后为“自序”,自序自“数十年来,医学骎骎日盛……”至“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夏月钱塘李彣珥臣识于花坞之渊默堂”而止,自序后有“珥臣氏”及“李彣之印”钤印两枚。上述三篇序言之后为“凡例五则”,再次为 “金匮要略广注目录”此目录为全书三卷总目录。

齐刻本与长刻本有明显不同,齐刻本自序前无张遂辰与顾澄扶摇氏题写的“金匮要略广注序”;齐刻本自序至“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夏月钱塘李彣珥臣识”而止,序后无钤印。除此之外“凡例五则”、“目录”等内容与长刻本相同。

3.2.2 正文 1) 齐刻本缺字(页):齐刻本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篇注解第一条原文以“肝病实脾,此脾尚未病而先治之”结尾。接第二条原文“经络受邪,入脏腑”。长刻本在“肝病实脾,此脾尚未病而先治之”后有“所谓治未病者也,五味各归所喜。酸入肝,肝得其所喜即是补,故云补用酸也。……至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以下与齐刻本合。齐刻本所缺内容为一整页内容。且此处错简重复了第二篇《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篇中“风令脉弦,寒令脉紧……至寒则脉迟也”(上卷第二十三页)。这一页内容页码标注“三”(上卷);在《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篇中,长刻本以“耳,非天地恶毒异气所中者也”一句结尾。此十二字齐刻本缺如。2) 长刻本缺字(页):目录长刻本作“金匮要略□注目录”,齐刻本作“金匮要略广注目录”,长刻本缺一“广”字。上卷十九页,第八行下“农夫行人”后缺“日中劳役,头”五字,第九行“多汗无”后缺一“气”字。中卷三十八页,第九行,“如人行四五里进”后缺“一服”二字。下卷第六页长刻本为手写楷体,而齐刻本为匠刻宋体,疑为长刻本此页缺失,后以手写补入。3) 齐刻本装订错误:齐刻本第六十二、六十三页前后装订颠倒,一百三十、一百三十一页装订颠倒。

4 长刻本与苏刻本的版本对比

《广注》成书于清初浙江钱塘,由于江苏浙江地理位置临近,自古以来两地人文交流密切。在江苏流传并保存至今的《广注》刻本或许为刊行之初的初刻本或是早期版本,苏刻本作为唯一可见的流传于江南一带的《广注》刻本对于《广注》的版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故笔者将长刻本与苏刻本展开了仔细比对。苏刻本装订形式为线装,原为一函三册,后因保存状况不佳,在流传过程中苏刻本《广注》经修复重订,现为一函六册。苏刻本在字体、款式与长刻本无异;苏刻本与长刻本序目内容一致,同样保留了“自序”“张序”“顾序”,可见苏刻本有较高的序目完整程度。苏刻本部分章节由于保存状况不佳出现了明显的正文缺如,但正文结构与长刻本无异。经过对比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长刻本与苏刻本或为同一版本或刻印时代相近的版本。

在书籍的流传中,刻本能保持内容统一、减少讹误,这些优点与手抄本相比有明显优势,故后世出版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多以前代刻本为底本以作校对。现在可见的《广注》点校、诠释类书籍皆以齐刻本与北抄本为底本和校本,长刻本的发掘为李彣《广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长刻本勘刻严谨,序目完整,内容更全,张遂辰与顾澄扶摇氏之“金匮要略广注序”保存了作者李彣重要的生平信息。以长刻本为底本,再次点校《广注》会更有意义。同时,发掘其蕴藏的文献版本信息,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明末清初《金匮》研究的发展情况及厘清钱塘医派传承体系;另一方面可探求《广注》作者李彣的生平信息、学术思想及《广注》成书后少有流传的原因。

[1]李艳杰.李彣《金匮要略广注》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

[2]刘宏岩.《金匮要略心典》所引“李氏”考[J].江苏中医,1989,33(86):38.

[3]徐光星. 定本《金匮要略》文献研究[D].杭州:杭州大学,1998.

[4]李彣,金匮要略广注[M]. 杜晓玲,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5]宋书功.金匮要略广注校诠[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0.

[6]陆文彬.吕留良学术经验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85,3(8):45-46.

[7]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

[8]尹金欣.清代文字狱和禁书运动[J].开封大学学报,2011,25(1):48-50.

Study of the version ofA ll-round exegesis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LI Yanjie1, YU Yong2, AN Yang1, QI Xiaomin2, ZHANG Dongji2, LIU Hongyan1*
(1.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2.Qiqihar City Library, Qiqihar 161000,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All-round Exegesis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The following referred to as AESGC) written by LI Wen who was a famous doctor of Qian Tang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the frst fully annotated book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which is classical works of TCM. The publishing of AESGC has some infuence on the later researchers of SGC. For various reasons, moreover spreads down concerns its material to be few,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study on it. However, there is one of the Qing dynasty edition being saved in the library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marks made by it are clear, beautiful and standard; it is also complete in content. Now we go for an analysis of philology and edition of it, combined with the visible literature resources. The value of this version is higher, we will explore this book further, It is benefcial to the furtherance of researcher, who gave explanatory notes of SGC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LL-round Exegesis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version comparison; LI Wen

R222.3

A

2095-6258(2017)04-0668-03

2017-03-03)

10.13463/j.cnki.cczyy.2017.04.053

李艳杰(1985-),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

*通信作者:刘宏岩,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8686698557, 电子信箱-hong.yancc@163.com

猜你喜欢

吕氏自序钤印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担当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可以听,可以读,可以弹——舒泽池自序
水墨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