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2017-03-28专栏主持人申明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专栏主持人:申明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专栏主持人:申明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落实粤港澳合作、推动合作机制创新以及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构建对外开新格局、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打造经济增长新路径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在上述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充分释放大湾区经济的活力和潜力也成了更为重要的议题。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发展的经验来看,营商环境国际化、高度包容开放、人才交流频繁、创新创业活跃是其共有特征,这也是湾区发展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对粤港澳大湾区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路径的优化建言献策,这也是本专栏的核心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湾区经济是一种因共享海湾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开放度研究——基于四大湾区比较分析》以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为参照系,比较了粤港澳大湾区与上述世界一流湾区在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人口开放度、外向型基础设施水平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的结果表明,粤港澳地区已经具备成长为世界顶级湾区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较为优越,但是与世界顶级湾区在经济密度、经济效率上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仍然需要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同发展等方面采取更积极的发展策略。
显然,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跻身世界一流湾区行列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与比较》测算并比较了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国内三大城市群的对外开放水平。从总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上升通道,而且开放水平显著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在国内所具备的引领地位和比较优势较为显著。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对外开放水平差异表现出了总体分化、局部趋同的特征,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不利于构建协同对外开放新体系,也不利于实现世界级城市集群的发展目标。为此,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借助广东自贸区开展制度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以及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和新动力创造条件。
从世界一流湾区的实践经验来看,透明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也是湾区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差距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并且对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与世界一流湾区在营商环境上存在较大的外部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的营商环境差距。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需要着眼于规范、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稳定、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环境,以及和谐、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
此外,《全球机场群空间格局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重点分析了全球机场群的空间格局,并以纽约、旧金山、日本湾区为全球城市区域机场群的典型案例,具体分析了三大湾区发展现状。研究发现:除美国和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外,中国、日本、泰国和巴西等国的机场群数量占有绝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发展最为成熟的机场群,呈现出多核心的发展模式,机场体系较为完善,但辅助机场潜力尚待挖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主题下,未来应注重打造多功能国际航空门户,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挖掘辅助机场的发展潜力,完善机场等级体系,加快建设高效的地面交通疏散网络。
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