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草业现状监测评价
2017-03-28孟祥君武慧娟
张 榕,杨 浩,孟祥君,武慧娟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10)
甘肃草业现状监测评价
张 榕,杨 浩,孟祥君,武慧娟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10)
对甘肃省16个牧草种植区土壤、牧草种植状况、载畜量和草企业等开展固定监测,为甘肃省牧草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合理布局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甘肃省苜蓿商品草主要分布在河西和中东部地区,其中,河西地区苜蓿产量和品质略高于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还种植其他地方特色牧草,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高寒地区主要种植燕麦、甘引1号黑麦和披碱草,草畜不平衡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牧草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草捆、草块、草颗粒、青贮饲料为主,数量和加工能力逐年增加。
固定监测;苜蓿;牧草加工企业
甘肃发展草产业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技术优势和社会基础[1]。作为草原资源大省和种草大省,苜蓿、燕麦以及一些甘肃地方特色牧草品种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牧草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和重大项目支持下,甘肃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不断地向企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3]。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草产品质量、草品种结构、生产布局、规模等方面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4]。
2015年甘肃省农牧厅部署,由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对全省重点区域的人工草地设置了固定监测点,启动了主要牧草生产能力、品质等监测工作,初步掌握全省重点区域的商品草基地布局及生产经营状况,这不仅对甘肃省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规模化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提高草产品质量、打造陇草品牌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对拓宽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3-6]。
1 监测地点与方法
1.1 监测地点
河西灌区:民勤、民乐、高台、玉门、永昌;黄土高原区:会宁、靖远、安定、通渭、环县、宁县、永登;青藏高原区:天祝、夏河;二阴地区:岷县、和政。
1.2 生长性能及营养品质测定
株高:每个样地随机取10株,测量从地面拉直后至植株最高部位的绝对高度;
干草产量:将每个样地鲜草草样放在105℃烘箱内杀青10 min后在65℃下再经过24 h烘至恒重,称重,换算出每公顷干草产量;
茎叶比:从3个样地内各取1 kg鲜样将茎、叶分开,放在105℃烘箱内杀青10 min后在65℃下再经过24 h烘至恒重,称重,计算占叶茎总重的百分率;
粗蛋白(CP):参照文献[7]的方法,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
粗脂肪(EE):参照文献[8]的方法,采用索氏脂肪抽提法进行;
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参照文献[3]采用范式(Van soest)纤维分析法进行;
相对饲用价值(RFV):RFV=DDM×DMI÷1.29,可消化干物质(DDM)=88.9-0.779ADF,干物质采食量(DMI)=120÷NDF[9]。
1.3 土壤测定指标与方法
pH值:pH计测定;吸附水:烘干法测定;有机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全氮:全自动凯氏定氮仪;速效氮:碱解扩散法;速效磷:高锰酸钾氧化-葡萄糖还原法;速效钾: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10]。
1.4 种植面积、病害及经济效益
利用草业统计上报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业主要分布区域土壤状况
甘肃省大部分主要牧草生产基地土壤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氮素严重缺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和二阴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优于黄土高原区和河西灌区,以河西的土壤养分状况最差(表1、图1)。
2.1.1 土壤pH 结果显示,除岷县监测点土壤pH<7.50外,其余各监测点土壤pH>7.50,全省均属于碱性土壤。各监测点pH为河西灌区8.13~8.40平均8.27;黄土高原区7.90~8.44,平均8.20;青藏高原区7.60~7.87平均7.74;二阴区6.96~8.05,pH平均为7.50。
表1 16个县、市(区)人工草地固定监测点土壤养分状况
图1 甘肃省土壤养分Fig.1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in Gansu Province
2.1.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青藏高原区和二阴地区在20~30 g/kg,属于中高水平,黄土高原区6.71
~11.95 g/kg,平均值9.34 g/kg,属于4级,处于低下水平。河西灌区2.92~9.96 g/kg,平均值5.99 g/kg,属于5级,处于极缺水平。
2.1.3 土壤速效氮 甘肃省不同区域监测点土壤速效氮含量均在10~40 mg/kg,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由高到低区域依次为青藏高原区38.09 mg/kg、二阴地区34.73 mg/kg、黄土高原区18.43 mg/kg、河西灌区13.68 mg/kg。
2.1.4 土壤速效磷 甘肃省不同区域监测点土壤速效磷含量在10~30 mg/kg,处于中高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河西灌区25.81 mg/kg、二阴地区21 mg/kg、黄土高原区15.11 mg/kg、青藏高原区14.6 mg/kg。
2.1.5 土壤速效钾 甘肃省不同区域监测点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50~220 mg/kg,处于中高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二阴地区214.00 mg/kg、青藏高原区189.00 mg/kg、黄土高原区182.75 mg/kg、河西灌区141.5 mg/kg。
2.2 主要牧草分布状况
2.2.1 苜蓿 苜蓿在甘肃大部分地区均适宜生长。苜蓿种植留床面积67.33万hm2,商品草面积19.63万 hm2(图2)。
白银、定西、庆阳、兰州等中东部地区是甘肃苜蓿传统种植区,留床面积54.26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但布局分散,商品化程度低,商品草种植11.71万 hm2,占该区域种植面积的21.58%,产量84万t,是传统草产品草粉、草颗粒和新开发产品青贮苜蓿的主要产区。河西灌区是甘肃省优质苜蓿主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8.56万hm2,苜蓿商品草种植7.91万 hm2,占河西灌区苜蓿种植面积的92.47%(图2)。
图2 甘肃省苜蓿种植分布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alfalfa production in Gansu Province
2.2.2 其他牧草 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viciaefolia)是甘肃的第2大多年生优良豆科牧草,种植面积18.62 万hm2,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定西、临夏、白银等地区。岷山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和岷山猫尾草(Phleumpratense)均是甘肃省地方特色牧草,主要分布在定西南部岷县等二阴地区,种植面积分别为2.11、0.42万hm2。燕麦(Avenasativa)是高寒牧区和冷凉地带的主要牧草,主要分布在甘南、河西灌区冷凉带、定西、临夏等地区,年播种面积近8万hm2。饲用高粱(Sorghumbicolor)是近年推广速度较快的品种,年推广面积1.15万 hm2,主要分布在武威和定西地区。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是高寒牧区用于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的当家草种,面积10.93万 hm2,主要分布于全省青藏高原区。甘引1号黑麦(Secalecereale)是近年来针对高寒地区育成的黑麦新品种,适宜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亚高山区栽培,截至2015年累计在天祝、甘南等地推广种植4.25万hm2。
2.3 苜蓿商品草生产能力和品质评价
2.3.1 生产能力评价 河西灌区水热条件充足,牧草再生速度快,苜蓿能收获3茬。第1茬平均株高92.4 cm,第2茬80.5 cm,第3茬67.5 cm。
中、东部旱作区受气候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苜蓿刈割2茬。第1茬集中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上旬收割,平均株高为80.7 cm,第2茬在9月中下旬~10月中上旬收割,平均株高为43.1 cm(图3)。
图3 河西地区与中、东部地区苜蓿株高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alfalfa plant height in Hexi to that in middle and east parts
全省苜蓿主要产地平均干草产量8 430 kg/hm2。其中,河西灌区第1、2茬苜蓿干草分别为7 334 kg/hm2、5 353 kg/hm2,第3茬干草产量为3 546 kg/hm2,累计干草产量16 233 kg/hm2,最高可达20 411 kg/hm2。
中东部旱作区干草产量7 178 kg/hm2。第1茬苜蓿平均干草产量为5 104 kg/hm2,第2茬2 074 kg/hm2。中东部旱作区苜蓿干草产量仅是河西灌区苜蓿干草产量的44.22%(图4)。
图4 河西地区与中、东部地区苜蓿干草产量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alfalfa hay yield in Hexi to that in middle and east parts
2.3.2 苜蓿品质评价 河西灌区、中东部地区苜蓿茎叶比分别为1.52∶1,1.67∶1.0。
营养成分:苜蓿商品草在甘肃省不同区域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区域苜蓿商品草营养成分比较
依据我国《豆科牧草干草质量分级》(NY/T 1574-2007)和美国干草质量分级标准,主要苜蓿商品草产区苜蓿干草品质整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河西灌区苜蓿商品草不同茬次营养成分指标差异显著(表3)。
河西灌区苜蓿商品草CP、EE、ADF、NDF、RFV的含量3茬之间差异显著。第1茬CP含量显著高于第2、第3茬草;第1茬苜蓿中EE,ADF和NDF含量均低于2、3茬;RFV第2茬草显著低于第1、第3茬,即第2茬商品草品质显著低于第1和第3茬。
中东部地区苜蓿品种比较单一,多为陇东苜蓿和陇中苜蓿,牧草收获期较一致,两茬营养成分各项营养指标有差异,第1茬苜蓿草品质略好于第2茬(表4)。
表3 河西地区苜蓿营养成分和相对饲喂价值
表4 中东部地区苜蓿营养成分和相对饲喂价值
2.3.3 苜蓿草产品质量 以2014年度“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单位为样本,抽检20个单位的草产品,其中河西灌区15个,中东部旱作区5个。共抽取样品82份,其中草梱占89.02%,其他占10.98%,抽检结果: CP>17%占75.61%;NDF <46%占73.17%;ADF<35%占65.85%;RFV>90占97.56%。CP >18%占70.73%;NDF <45%占67.07%;ADF<35%占65.85%;RFV>125占68.29%。调查结果表明,20家企业的苜蓿草产品中65.85%达到国家一级苜蓿草标准,其中,河西灌区苜蓿草产品质量高于国家一级草标准,中东部旱作区草产品质量整体比河西灌区差(表5)。
表5 甘肃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项目苜蓿主要营养价值
2.4 其他牧草监测结果
甘肃中东部地区培育出许多优良地方草品种,如甘肃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甘肃红豆草适应性强,产草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岷山红三叶富含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岷山猫尾草是赛马的优质饲草,沙打旺在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4.1 生产能力评价 甘肃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沙打旺在中、东部地区正常年景均能收获两茬,由于2015年该区域夏秋季干旱少雨,导致第2茬牧草未能正常生长。甘肃红豆草第1茬的株高和干草产量分别为84.77 cm、6 044 kg/hm2;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两茬累计干草产量分别为9 564、10 026 kg/hm2;沙打旺第1、2茬干草产量分别为4 552、1 131 kg/hm2。燕麦(丹麦444)干草产量为10 455 kg/hm2(表6)。
2.4.2 品质评价 甘肃省地方当家草种的营养价值见表7。
2.4.3 青藏高原区人工草地评价 青藏高原区气候条件特殊,海拔高,全年气温偏低,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冬春饲草短缺,草畜矛盾较为突出,草原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以天祝、夏河两县为代表区域,进行人工草地监测。
表6 中东部地区其他牧草株高和干草产量
表7 甘肃中东部地区其他牧草营养成分
调查表明,天祝县人工草地面积1.87万hm2,主要品种是一年生的燕麦和甘引1号黑麦。燕麦种植面积0.68万hm2,平均株高和产量分别为119.3 cm和11 790 kg/hm2;甘引1号黑麦面积0.72万hm2,平均株高和产量分别为149.9 cm和13 110 kg/hm2;其他饲料种植0.47万hm2。全县人工草地累计产草量61.7万t。
夏河县人工草地面积1.07万 hm2,其中多年生牧草0.24万hm2,一年生牧草0.83万hm2,以燕麦为主,种植面积0.80万hm2,干草产量7 705 kg/hm2;改良草地主要以甘南垂穗披碱草为主,面积0.2万hm2,干草产量960 kg/hm2。人工种草鲜草总产量12.26万t,折合干草4万t。
草畜平衡状况:天祝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39.14万hm2(草畜平衡28.47万hm2、禁牧10.67万hm2),灌丛放牧林地11.42万hm2,人工种草1.87万hm2。草畜平衡区平均干草产量2 236.65 kg/hm2,灌丛放牧林地平均干草产量2 428.95 kg/hm2、人工种草平均干草产量13 595.85 kg/hm2,总计116.80万t。草畜平衡区、灌丛放牧林地牧草利用率70%计,可利用牧草干草总产量89.37万t,理论载畜量136.03万个羊单位。2014年全县放牧畜种(牛、羊)存栏115.74万头只,其中,牛12.53万头、羊103.21万只;折合标准畜:牛10.65万头、羊92.89万只,折合135.49万羊单位,草畜平衡状况良好。
夏河县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50.62 万hm2,人工种草1.07万hm2。可利用牧草干草总产量184.67万t,理论载畜量113万个羊单位。2014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90.3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5.3万头,牛14.5万头,羊73.4万只。折合130.76万个羊单位,超载15.72%,境内草原处于中轻度超载状态。
2.5 草产业效益评价
2.5.1 苜蓿效益评价 河西灌区种植1 hm2苜蓿平均成本15 750元,用于土地租赁、灌溉、机械、人工、种子、化肥和地膜;苜蓿平均单产为16 233 kg/hm2,平均单价为2.0元/kg,总收入为32 466元/hm2;苜蓿种植纯收益为16 716元/hm2,投入产出比2.06(丰产期)。
中东部旱作区种植1 hm2苜蓿平均成本5 850元,用于种子、机械、人工和土地租赁费;苜蓿平均单产为7 178 kg/hm2,平均单价为1.7元/kg,其种植总收入为12 202.6元/hm2,苜蓿种植纯收益6 352.6元/hm2,投入产出比2.08(丰产期)。
2.5.2 总体状况 “十二五”期间,甘肃人工草地留床面积从151.27万hm2增加到160.67万hm2,种草(含复种)在耕地总面积中超过了三分之一。紫花苜蓿留床面积从62.13万hm2增加到67.33万hm2,期内更新新种面积达到32.67 万hm2,商品草面积从11.40万hm2增加到19.63万hm2。草业种植合作社及种植加工营销企业增长迅速,从期初的60家增加到期末的110家,生产加工能力从49万t增加到310万t,商品草由116.5万t增加到236.7万t。
2015年末,全省草产业企业78个,合作社32个(图5)。其中,河西灌区51个,中东部旱作区55个。企业加工能力310万t,生产加工草产品128.2万t。生产能力20万t的2家,15万t的3家,10万t的11家,5万t的5家,1万t的32家。
图5 市场主体分析
2.6 草地病害监测
2015年5月,监测到张掖市民乐县发生了苜蓿病害,对张掖市4个乡镇7个村的苜蓿病害进行了调查。发现民乐县民联乡和六坝镇,临泽县新华农场的部分苜蓿地植株大量死亡,经室内培养分析确定为苜蓿黄萎病。发生面积667 hm2,民乐县民联和六坝乡发病率在部分地块高达80%~100%,临泽县发病率当时低于5%。已造成民乐县民联乡刘信村2014年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209.73 hm2苜蓿中13 hm2苜蓿田毁灭,已翻耕再播,其他未翻耕苜蓿田中约20 hm2受害严重。而在民乐县六坝乡和临泽县受害虽然不及刘信村严重,但扩展蔓延趋势明显。
3 小结
目前,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新形势下,甘肃省牧草种植面积逐渐增大,草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增多,草产业发展规模逐渐壮大。通过对16个县(市、区)47个点监测和分析,甘肃省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各类牧草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河西地区作为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基地,苜蓿种植已达到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水平,每年向国内牧草市场上提供近100万t苜蓿草产品,包括草捆、草块、草颗粒、草粉、青贮苜蓿等多种形式。中东部地区受降水、立地条件等限制因子外,刈割期滞后、机械化水平低等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影响了产量;受地形条件限制,苜蓿种植较分散,机械化作业困难,大部分都是农户自种自收,并被自家家畜转化。青藏高原区,天然草原面积大,但草原载畜量大,存在超载过牧情况,导致草原退化;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牧草种植品种结构单一、草产量低,加上受季节畜牧业的影响,冬、春季饲草料短缺已成为该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以岷县、和政县为代表的二阴地区是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地方特色牧草种植基地。
甘肃作为传统的草业优势区域,发展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最后,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把我省打造成一个绿色、经济强省[10]。因此,充分发挥甘肃独特的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将甘肃省的草产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1] 韩天虎,王汝富,王俊梅.甘肃发展草产业优势分析及对策[J].草业科学,2005,22(9):66-70.
[2] 潘文杰,唐增.甘肃省苜蓿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草业科学,2014,31(7):1396-1403.
[3] 马翔霄,刘忠涛,王雅静.我国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J].河南农业,2013(11):20-23.
[4] 秦福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甘肃草产业发展[J].草业科学,2003,20(9):38-40.
[5] 韩天虎,程文定,俞联平,等.定西南部干旱阴湿地区特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草业科学,2007,24(11):6-11.
[6] 裴成芳.天祝县草产业状况分析与发展对策J].草业科学,2008,25(1):1-4.
[7] 张丽英.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8] 杨胜.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9] 张吉鹃,卢德勋,刘建新,等.粗饲料品质评定指数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4,21(9):55-61.
[10] 戎郁萍,韩建国,王培,等.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1,23(4):41-47.
[11] 吴维群.云南牧草种子产业化的思考[J].四川草原,2004(8):44-47.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n pratacultural status in Gansu
ZHANG Rong1,YANG Hao1,MENG Xiang-jun1,WU Hui-juan1
(GrasslandTechnologyExtensiveStationofGansuProvince,Lanzhou730010,China)
The soil property,grass production,carrying capacity and enterprises in 16 forage producing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and monitored.Results show that the alfalfa productio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Hexi,middle and east parts of Gansu.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alfalfa in Hexi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other areas.Some locally characterized forages with high utilization value were grown in the middle and east parts of Gansu.In alpine area,the staple forages were oat,Secale cereal cv.Ganyin No1 and Elymus.The unbalance between livestock and forage was the main constra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and processing capacity were increasing,and the main products were grass bale,grass block,grass particles and silage.
fixed monitoring;alfalfa;grass processing enterprise
2016-07-14;
2016-09-12
战列项目-甘肃草产品质量监测与评价
张榕(1965-),女,甘肃通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牧草栽培研究推广及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 E-mail:zhr361@163.com
S 54
A
1009-5500(2017)01-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