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茂椿散文两篇

2017-03-28姚茂椿

湖南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宿舍楼寝室家乡

文︳姚茂椿

姚茂椿散文两篇

文︳姚茂椿

架在心里的风雨桥

家乡深山的学校里,不少孩子曾因家贫,在村寨的风雨桥旁迷茫流泪。

一个春节回家,乡党委书记在小街上遇到我,开口即对长沙爱心人士的助学事迹赞不绝口。

几年前一位挂职的省报记者牵线搭桥,落实了学校的爱心午餐,让侗乡孩子解决了在校没有午饭吃的问题。又找到省里一家医院,工作人员积极捐款捐物,有的千里迢迢数次去乡间的学校,帮助了不少孩子。

我听了非常高兴,像遇到知音,碰上了远行中的同路人。

彼时,我的一位在长沙河西工作的朋友,也正在帮我家乡一所村小建设校园。

捐资建校帮助学生,是我国传承多年的优良传统。侗乡以前在私塾和小学堂的年代,也有许多助学事例。有的置办公田、学田或集体山林,将田里山里的产出全部用于师生的生活学习。人们生活中还流传着“打铁趁热、读书趁小”和“人误田一天、田误人一年”、“教育不好、误人一世”等俗话谚语。但现在建校,会遇到诸如地基资金人力等一些难题。建校前,人们积极性很高,捐木料,出劳力,像高高兴兴办一场喜事。而能否顺利开工,最需到位的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启动资金。

前几年的某天,我接到家乡一个村支书打来电话,反映老乡们的急迫要求。我是在乡里上的中小学,那些困难和困境都经历过,所以总想能出一些力。

一个寒冷的上午我与熟人通话,没有寒暄直奔主题。那所需要恢复的学校和新建的幼儿班,急需资助。我话音刚落,一股温暖瞬间传来。朋友没有半点含糊,直接表态支持。他与几位同事马上凑集十几万元,与我一起上沪昆高速,急迫地往湘黔边境的深山学校奔去。

资金到了,村干部积极组织。为了节约,大家争先恐后从家里扛来木料。请不起大的建筑施工队,村民自己投工出力。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在校园建设的工地上,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在唱主角。

教学楼操坪建好,有了不错的硬件,怎样找到好的老师又成了重要问题。教育部门很重视,问题逐步解决,但教学质量、学生家庭困难,又不断有新的动态和变化。

那位河西的朋友得知情况后,及时拿出一些钱捐助几个同学,并且一捐数年,让学生和家长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相距几十公里的另一个贫困村,我们单位去扶贫了两年。扶贫队按老百姓的要求建设幼儿园,让在山里钻丛林跑田坎以牛羊为伴的小孩尽早开始文化知识的学习。队员们在省城找投资拉赞助,一年不到就建起了漂亮的幼儿园。单位工青妇积极组织同事们捐款捐物,一次次前往看望,使贫困村渐渐改变面貌,飘起了幼儿们银铃般的笑声。“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场景,已成为人们沉淀在过去的记忆。

几月前,一位老同学找我,说他们区几位从事非公经济的人士要资助贫困学生。我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县里。几天后,我就接到家乡的来电。从岳麓山下出发的几台车,载着十几位爱心人士,给几所中小学送去了一批学习物资。他们已经商量了结对扶助,不久后还会再去。

虽是寒冬,家乡的风雨桥上充满温暖,越来越多的慈善人士,正把一份份爱心送到了边远的贫困山村,送到了那些渴盼的人们心里。

我的宿舍楼

我从小在山里读书,校家较近,没住过学生宿舍。16岁考入怀化师专,便有了求学在外住学生楼的经历。

这次中秋、国庆节的长假,当年的班干部邀约赴母校聚会,90多位同学,有近70人参加,相当踊跃。

当从怀化学院新校区对面的星级酒店乘车驶入昔日的校园时,我的眼前,同学们成熟或沧桑的面容,顿时重现出青春的意气风发和美丽。

散行在校园林阴道上,四处张望,四处指点。操场,还在,变大变标准了。教学楼,还在,昔日的白墙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灰蒙蒙的,掩映在葱茏的大树之间。水池山还在,却似乎未见到方方正正的混凝土水池的身影。

我侧身往稍高处的楼群打望,有同学高声说,瞧,宿舍楼,还在!

我的宿舍楼,这么多年过后,它依旧在原处伫立。走进去,就像走进一个渴望多年的怀抱,走进一个梦,那么温暖,那么奇幻。迎面的楼上,晃过我们当年的身影。左面的三楼,右面的一楼,都有我住过的寝室。我的寝室同学,除了一位远在重庆的同学因为加班未到,其余全来了。同学们一窝蜂,四散寻找住过的地方。

昔日乌红崭新的木门已经斑驳,叩响前后,渐次洞开。假日留守的几个女生很热情,但却一头雾水。几番对话,便纷纷笑迎我们这些回访的师兄师姐。

数年前,母校已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校友中也走出了一些全国闻名的人物。我们这一大班的同学,有教学名师、经济能人、文化名士,还有不少工作在省市州县乡的一些岗位上。母校的培育,已让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深深受益。

眼前的宿舍,上下铺的木床,全变成了铁床。书桌,好像小了。原先的窗户被拆开,与其它寝室一样,全部加建了卫生间、洗漱室。

此刻,一位同学在三楼的走廊仰望。我知道,他想起了楼上其他系的低年级女生,尤其是楼板上有节奏的踢踏声。接着,大家说起了在寝室用扫帚把随着那节奏撞响天花板的趣事。楼上楼下,一来二去,留下了许多开心的往事。

走廊栏杆上端的高处,已没有了挂衣被的绳子。当时最时髦的尼龙绳,是我们用节约下来的全国粮票和湖南粮票换的。我很佩服有的同学,站在栏杆上晒被子,来去如履平地。我很感谢几位女同学,虽平时不常串门,但在我需要洗被子、缝被子时,她们二话不说,前来帮忙。

在三楼的洗漱间远望水池山,满眼的松树、茶树,绿浪起伏。周末、自习课,晴日的树间,会有一群群二三好友,看书学习,互不干扰。许多与学习不相干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那座山上……

少年往事都已逝去,青春容颜也已改变,不变的是这满山的苍翠,一年一年见证这宿舍楼里一茬又一茬青年成长的故事。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大财经委)

猜你喜欢

宿舍楼寝室家乡
山楂树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基于pathfinder的宿舍楼紧急疏散优化
中国人民大学一宿舍楼起火:已扑灭 楼内无学生居住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
高校宿舍楼夜间蓄热通风性能实验研究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