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元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28韩卫国王先昌
韩卫国,王先昌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元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韩卫国,王先昌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524088)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工业设计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传统教学方式熏陶下的工业设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少,校内圈养式培养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引用协同创新的概念,提出构建多元联动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以跨专业协同、学科竞赛和项目引导、学科平台等路径实现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学科交叉;工作室;校企协同;多元联动
工业设计专业是工学和艺术学相互融合较深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到机械结构、技术、艺术审美、人机工程、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工业设计已不局限于外观,而是涉及功能的全案开发,具有跟制造业携手合作并与之相媲美的商业价值。工业设计被誉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工业设计在企业自主研发、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转变培养观念和培养体制。在大学期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还需要与企业、社会需求进行互动,锻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相关教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
一、现阶段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背景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升级阵痛,企业的成本和规模优势正在消退。在这一进程中,设计能力、自主研发就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①。为了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和设立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决定,体现了工业设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要实施这种战略,要求高校把好人才质量关,使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资源。
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大多数综合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型人力资源。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在产品设计中的普及融合,设计技术的应用和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应用脱节,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的要求,造成一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工业设计要求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并重,要求在实践状态下检验知识应用能力是否达到专业要求。因此,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虽然大多数学校在摸索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培养模式和观念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提高。
(一)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能对设计思维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进而可视化、商品化,要求具备艺术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具备绘制产品图样和手工实物模型的能力,需要大量的设计实践来检验知识的应用。“学”和“用”分离开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针对性不强,或者培养方案革新赶不上知识的迭代,教学实践也处在与一种假想的模拟状态下,这些都不利于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由于与企业接触太少,很多高校注重学生对设计概念的提取和绘制效果图等技能的培养,完全忽视了产品的全案开发整个过程。从毕业生和企业的反馈信息分析,工业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与相近和相关部门共同合作的能力。
在一些外包设计公司中,不具备生产和制造能力,公司通过订单的形式获取项目,员工接到设计任务后,需要不断的获得灵感,寻求创意,用三维软件绘制精美的效果图,中标后售卖自己的创意和知识产权;而在一些大型企业的设计中心,设计师需要与市场部、开发部等联合调研,定位产品适宜人群,寻找突破点,制定开发任务书,然后进行创意构思、方案可视化、结构和人机优化,还需要在技术和结构部门配合下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熟通材料和工艺的工程师联合评审,这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互动。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培养大量的技能型绘图员,很难胜任这种大型企业的设计开发工作。
(二)教学与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开展较晚,很多学校这个专业还处在草创和探索阶段,大多数学科带头人都是挂靠其它相关专业的教授,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是不断摸索以及借鉴其它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的专业教师改行前有绘画、工艺美术、材料、机械等领域的基础,但是他们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工业设计训练和设计实践,尽管有高学历、高职称,但是在进入一个新专业方向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照搬以前的经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忽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和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机械式的照搬书本,使其毕业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水平。有的老师没有市场、结构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没有设计实践经验,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本专业的理论和技巧,讲授完全凭借主观认知,缺少与社会实际应用的衔接。
课堂上主要是多媒体下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或基本不参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都是基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学生也很少或几乎不干预、不参与②。学生课后很活跃,课堂上却很沉默,不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缺少分析问题和表达的能力的培养。而在企业中,设计师需要针对产品开发方案与主管、客户沟通协调,往往一个很好的提案可能因为表达不够到位而流产。
另外,专题实践课选题针对性不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基于开放式的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这种自主选择的课程设计缺乏规划和不近实际。学生往往先进行创意构思,然后才根据自己的创意定位产品功能,最后定位产品主题,这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程序恰好是相反的。在企业中,公司会制定产品开发任务,进行市场调研寻找突破点,进而定位产品,然后才是创意开发阶段。
(三)知识模块更新不及时
工业设计的范畴已经变得更广,从产品结构、外观、材料、工艺等已经发展到了各种与之相关的服务、策略、产品的人机交互等。从最初的手绘效果图表达创意,到如今利用各种电绘和三维模型软件,虚拟现实和逆向工程手段,以及三维打印机、三维扫描仪、智能机床等辅助设备,极大的更新了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另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各种产品的功能界限逐渐模糊,例如,手机不仅具备通话的功能,还能像电脑一样上网购物,像音响一样播放音乐,通过APP像遥控一样控制家用电器等等,这种互联网和智能化在生活中的融入随处可见。信息化已经使学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比较新的前沿理论了,而许多教师缺少补充知识的途径,还处在传统模式下传授,教学大纲、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多年不变,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图1 鱼虾蟹蛋白粉容器设计
图2 智能方煲
图3 游艇大赛设计一等奖
二、多元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协同”是指各方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③。协同创新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深度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同步提升,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范式④。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必须突破学科和培养方式的制约,实现跨学科协同,通过校企、师生、学生等多元联动的方式,实现以需求为导向,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种多元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校企互动为中心纽带,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应用衔接起来,将社会需求纳入设计实践、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协同、师生协同、校企协同等方式,以学科互动、设计竞赛、科研项目引导、平台中心设计实践等手段实现多元联动的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
多元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教学与生产应用的脱节、知识的传承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应用、服务地方经济提供可行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合作,针对性把脉,将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优化到培养方案中。在与企业联合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可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对于学生素养欠缺的环节,可以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适当增加机械、结构、材料等方面的课程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就业方向。
其次,通过设计比赛、教学实践将学生引入到实际项目中去,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主题设计和项目研究为载体,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系统性的设计过程,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理论水平的提高。
再次,通过科研平台和中心,提高师生参与产品开发的综合能力,促进师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以校企平台为纽带,加强师生与企业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设计任务制定、调研分析、创意表达、虚拟三维模型、可行性分析、人机优化、材质工艺评价、工程图样制作、模型制作、设计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的全案开发过程,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
图4 设计工作室
图5 迷你电饭煲
图6 咖啡机
三、以校企协同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要求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有机地将专业知识与具体工作紧密融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融合为载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⑤。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大方向,与时俱进,增强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联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途径方法。
(一)校内跨专业协同,增强学生的综合开发设计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而产品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列性的完整过程,涉及到艺术设计、结构、材料、工艺、模型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应用。学校在学科之间建立教学与科研通道,建立知识互通、专业互融的立体教学科研体系,加强学科的交融⑥。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可能将所有知识要点都掌握,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方面的知识学习,提倡跨专业组队进行设计实践,支持教师跨专业交叉指导。这种校内跨学科协同方式,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一个有益的途径。
首先,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其它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模块,例如机械制造、结构分析、材料工艺、设计心理、人机工程等方面的课程,积极支持相关专业的老师跨专业讲授机械、结构、材料工艺、模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对于其它学科更深层次的内容,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相关知识。其次,支持老师在科研项目中吸纳不同专业的学生,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互补,同时鼓励教师跨专业指导毕业设计。再次,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互补性,使市场、力学、结构、材料、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能汇聚一起进行团队合作,增强创新研究的合理性、科学性。通过团队的群策群力,使创意不仅仅局限于草图、三位效果图阶段,还能通过不同专业人员的团队攻关,共同完成任务策划、市场调研、创意表达、机械结构优化、人机分析、材料工艺和图样制作等开发链中一系列的任务,转化成能符合生产的商业产品。例如:图1,工业设计专业与食品专业的学生联合制作的系列包装容器开发。
(二)依托地方特色,通过校企协同、科研项目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大学应该是构筑文化、推动创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机构,要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经济,要将地方特色与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是一个双赢的模式,既增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明确认知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素质要求,又能让企业很好的利用学校这个科研教育平台推动企业的创新。
首先,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对接起来,让学生的专业实践更接地气。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以项目为引领,建立了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湛江市是全国电饭煲的主要生产城市,70%以上的电饭煲都是当地生产的,这么一个庞大的行业需求催生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当地,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与湛江鸿智电器、五星电器等家电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企业设计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协同创新战略要求高校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纳入科研课题,着眼于行业与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谋求科研的协同跨越发展⑦。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校企联合进行产品开发,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学生在参与实际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能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情况,查找自己的不足,为以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如图2,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鸿智电器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设计的鸿智纯平触摸智能方煲,型号HR-FD42,其中外观造型是由学校师生完成的。该产品自2010开始研发,2011年正式投产,并在广交会上取得很好的效果,2012年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三)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为激励,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比赛获取行业动态和产品发展趋势,以学、训、赛检验学生知识应用情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成果的转化。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这种团队集体合作的形式,通过头脑风暴法不断获取创意灵感,经过激烈的方案研讨,构建虚拟仿真模型,制作实物替代模型,最后形成最终方案。在这一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跨学科联动的优势,弥补了自身专业的局限,学生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相互批判的精神,促进了学生责任意识和凝聚力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广东海洋大学获取了大量的设计比赛奖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训、赛的良性循环。如图3,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与海洋工程专业、机械专业联合的创新团队获得了第六届海星杯全国大学生游艇设计大一等奖。
同时,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来,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⑧。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契机,校内各部门协调联动,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老师提供专业指导,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建团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研究,重在让学生体会参与的过程。
广东海洋大学校、院、系都非常支持和鼓励师生相互配合,申请国家、省、校等级别的各类型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并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这些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团队创新项目,使学生在读期间获得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工程实训、社会实践的训练机会,达到“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目的⑨。
(四)以设计工作室和学科平台为载体,提高学生参与设计应用的能力
工业设计可以从事的行业较为广泛,毕业生可以涉足的有家电、数字平面、视听娱乐、数码、交通工具、交互服务、灯具、工艺品、玩具、家具等行业,这么宽的领域侧重点各有不同。广东海洋大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专业细分方向,以学校工作室和学科平台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锻炼自己相应领域的专业应用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成立了小家电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陶瓷陶艺工作室、四维空间工作室、创客工艺品作坊、视觉平面工作室、交互摄影工作室等,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之后,会有选择性的加入上述工作室,接受专业方向教师的指导,参与相关工作室的设计实践(图4)。
同时,建立校企联合研发服务平台,以学科平台为产学研交流开发中心,实现教学、科研、企业的对接。企业通过平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产品的更新定位、市场情况等反馈到平台,平台中心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制定策略、合理规划、团队设计、产品开发等方式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这种平台既能服务当地社会、产生经济效应,又能实现校企的联动。学校通过这个窗口让学生得到锻炼实践的机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鸿智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完成了湛江市小家电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湛江市电饭煲专业镇创新设计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具体参与到设计中,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如图5,平台中心为湛江鸿智电器设计开发的的鸿智MINI BL15 0.8L电饭煲,该产品自2009投产以来,已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年销量达30余万台。如图6,平台中心为湛江新诺电器有限公司设计的Sapoe投币咖啡机自动投币式咖啡机,又名多功能饮料机,型号SC-8702。该产品自投产以来,已经出口欧洲、南美和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达10多万台,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与展望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工业设计在制造业转型和升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品牌塑造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为产品开发提供了可行的方法。随着互联网和智能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融合,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元联动的立体培养模式,通过多方协同,打破学校圈养式的培养,旨在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让人才在实际知识应用中得到成长。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跨学科专业联动、科研项目、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设计工作室和中心平台等路径和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从而实现工业设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注释:
① 徐光.工信部公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证名单-瑞德设计等三家浙企获认[EB/OL].浙商网,http://biz.zjol.com.cn/system/2016/01/06/020979239.shtml,2016-01-06.
②靳爱心.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10-311.
③ 季琼.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11-312.
④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3):11-14.
⑤ 郝传波,宋作忠,曹景萍.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139-142.
⑥ 汪伟.协同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47-49.
⑦ 刘贻新,李明,张光宇.协同创新视角下联合实验室的PBL培养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91-194.
⑧周曼,李红春,华磊,余韵.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基于江西五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9):89-95.
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Research on the Multivariate Linkage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N Wei-guo,WANG Xian-cha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 in the country, Industrial desig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cause of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design training mode and social demand is too little,the closed form of training mode can't reac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s.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 of industrial design. Taking industrial design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quotes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utting forward to build multivariate linkage innovation model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synergy. Through inter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academic competitions and project guidance, discipline platform and other paths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of industrial design,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ubject intersection; studio;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multivariate linkage
www.artdesign.org.cn
G420
A
1008-2832(2017)03-0132-04
广东海洋大学教改课题:面向广东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项目(2016040301);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强校工程项目(GDOU2016050254)。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