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渚文化玉琮之神人兽面纹饰的演变特征研究

2017-03-28王旭玮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龙首玉琮神人

王旭玮

良渚文化玉琮之神人兽面纹饰的演变特征研究

王旭玮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300)

良渚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良渚文化发掘的器物中,尤以玉器最具特点,其中玉琮更是良渚文化的代表,良渚的所有玉琮均刻以繁简不同的神人兽面纹饰,可以说,玉琮完整表现了神人兽面纹的发展过程。在良渚文化的研究中,玉琮与神人兽面纹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元素。

良渚文化;玉琮;神人兽面纹

以浙江余杭良渚村为中心的“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4300年,良渚文化对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中国文明起源多源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良渚文化的发掘的物品中,主要以黑陶、玉器、石器为主,尤其以玉器最具特征。良渚文化的玉器纹饰之精美繁复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之最,对后世玉器制作有很大的影响。

良渚玉器除了佩戴装饰之外,玉礼器是良渚玉器的主流,玉琮是良渚文化玉礼器中极富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它最初只是一种四周刻了神灵图案的穿孔玉柱,是良渚时期用来祀神的礼器,多为当时有地位的巫师和首领所拥有。

一、玉琮的形态特征

从形态上看,玉琮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圆琮,被称为“Ⅰ式琮”,这时期的琮仅是横截面为圆形的镯形的玉器,但因圆柱的四面做出凸起的四个面,大多刻有兽面纹,虽外形上还未有外方的四角,研究者也把这类玉器归为玉琮之列;第二阶段被称为“Ⅱ式琮”,此时出现四角,但角度多大于90度,横截面成内圆外弧边方形,此时已出现人神兽面纹,纹饰以鼻线为中轴分布在两个面上;第三阶段为方琮,被称为“Ⅲ式琮”,此时的人神兽面纹的鼻线加高,以直角的鼻线结构分布在方形的四个角,且形成90度直角,演化成横截面为外方内圆的形态。由于Ⅲ式琮仅见于良渚部分晚期墓中,我们可以推断三个阶段的玉琮在外形上是从Ⅰ式琮经Ⅱ式琮,向Ⅲ式琮转化的关系。

在玉琮的高度上,由于多节数的高大玉琮均为Ⅲ式琮的外方内圆形,且人神兽面纹简化为笔直弦纹的刻画,这种刻画需要有相当精密的规矩角尺等原始仪器和工具,良渚晚期的采矿以及雕琢的技艺已经非常精湛,由此可以推测玉琮的节数在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是从矮向高逐步发展的。

图 龙首纹

图2 -1 兽面纹与龙首纹比较

图2 -2 兽面纹与龙首纹比较

二、玉琮之神人兽面纹

良渚先民的原始宗教达到了极盛,他们崇信的对象近乎神教,神人兽面纹成为身份、地位及职能的象征,是当时良渚社会的“神徽”,玉琮作为良渚时期的祭祀礼器,虽然形态各不相同,但所有的良渚文化的玉琮上都施刻以神人兽面的图案,这种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琮的主题纹饰,也是良渚玉琮的普遍共性,因此神人兽面的图像是良渚玉琮的核心纹饰。玉琮的四周图案采用浮雕或阴刻,雕刻部分呈四块凸起,就形成了玉琮四面竖着的沟槽以及横向分节,在良渚文化玉琮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完整的反映了神人兽面纹饰的整个发展过程,这种独特的半人半兽的图像因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成为代表良渚文化的特定内涵。

(一)神人兽面纹的起源

探究神人兽面纹的起源,我们发现良渚文化的玉器中,最早出现的兽纹是龙首纹,这种纹饰出现在玉环、玉镯、玉璜、玉管之上,是良渚文化的早期早段玉器上唯一的纹饰题材,其中以中期早段的龙首纹的数量和品种最为丰富多样。这种纹饰均顺圆周方向分部,头部有重圆的凸目、高竖大耳、宽长的鼻吻、平齐的牙齿,从侧面观看与我国传统的龙纹相似,因此被称为“龙首纹”。(图1)

至良渚文化的晚期早段,兽面纹开始逐渐取代龙首纹。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龙首纹从顺延圆周向垂直圆周的表现形式的发展,纹饰保留了龙首纹双重圆圈的眼睛、两眼间三条直线相连表现的鼻梁、蒜形的鼻翼、宽带状的眉毛、额头中三角形的纹饰等特征,而只在部分龙首纹呈现的獠牙在兽面纹中被普遍采用,成为兽面纹中重要的元素。由此可见,龙首纹是兽面纹的母体和原初形态。(图2)

在最初的玉琮纹饰只有简单的几种,均为一些带着獠牙的兽面纹,这个时期的兽面纹因其兽面獠牙的形象也被认为是饕餮纹的源头。此时的兽面纹顶端还没有出现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兽面纹刻画越是繁缛的兽面图,就代表着越是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因此,随着发展,兽面纹图像的形式开始趋向复杂,兽面圆目之上出现了类似羽状冠的装饰纹饰,此时虽然还没有神人的面部形象,但研究者们均认为此时的纹饰已经显示了神人凌驾于兽面之上的基础形态。

由兽面纹发展至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的过程是在良渚文化的中期早段,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中晚期玉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但现今发掘的玉器中最完整呈现神人兽面形象的只有4件,分别在反山出土的玉琮、玉钺、玉杖冠饰、柱形玉上,图像以不同的铺陈形式刻画,其中玉琮在四面沟槽中刻有8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画面工艺精美,因此该玉琮被称为“琮王”,成为良渚文化研究中最具代表的器物之一。

(二)神人兽面纹的形态

神人兽面的图形整体表现神人驾驭怪兽,犹如仙人与坐骑的关系。著名考古学家牟永抗则认为,人神兽面图是人形化的太阳神,类似羽毛的头冠实为太阳放射的光芒,是太阳神骑着瑞兽的形象。无论是否太阳神,人神兽面纹饰分解为神与兽的形象两个部分得到了所有史学专家们的一致认同。(图3)

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分为上下两个个体。神人兽面纹饰上部为人形的神像,由浮雕的形式雕刻外缘呈弓形的“风”字形冠,冠上有放射形线条似羽毛装饰,冠下是倒梯形的头部,有双重圆圈的圆眼,眼两侧有短线形眼角,面部中间有悬蒜形鼻翼,口部为刻有整齐牙齿的扁圆形,头部以下以阴线刻制环抱的手臂,手臂自肘部向内屈臂,拇指上翘,纹饰在指关节与指甲均有线条,神人的手臂有徽章式的装饰物,手臂与身体绘制满底云雷纹。

神人兽面纹饰下部为正面的兽面,以浮雕和细阴纹组成。兽面五官以浮雕形式刻制,眼部有布满云雷纹饰的眼睑,内有双重圆圈的眼睛,两眼之间有呈工字形的额梁和鼻翼,鼻下有浮雕的带状大嘴,嘴上刻有獠牙。神兽腿部以阴纹形式向两侧伸展,与神人手臂有相似的徽章式装饰,手臂自肘部向内屈臂,两爪在嘴部下方会合,有尖锐的利爪。

神人兽面纹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以平面形式展现神徽图像,包括玉梳背、玉璜、玉牌等扁平造型的玉器;其二为两面转角形式展现神徽图像,包括玉琮、琮式管等方柱形的玉器,其中以玉琮最具代表。

(三)神人兽面纹的演变

在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中,还未发现没有施刻神人兽面纹的玉琮。良渚玉琮是神人兽面纹的主要载体,并展现了神人兽面纹的整个发展过程。由此可见,在良渚文化的研究中,玉琮和神人兽面纹是需要共同研究、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元素。

神人兽面纹作为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的纹饰,随着时代的变化,神人兽面纹从繁向简、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演变。在完整的组合纹饰出现后,神徽图像就根据不同载体的特征形成不同风格的表现方式,并按照不同的方向形成不同的简化图形。转角式的纹饰因为其较为复杂的表现载体,使神徽图像在玉琮上的演变最为复杂。而在玉琮的发展过程中,完整的神人兽面纹饰只出现在反山出土的“琮王”和M12:87号圆琮之上,这两个不同的玉琮在四面凹槽与弧面上以平面形式表现了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图像,而其他玉琮的神人兽面纹均为转角表现形式,由于转角式的载体表现的限制,玉琮上的大多数神人兽面纹由完整图像进行不同程度的减省方式展现。(图4)

在Ⅰ式琮向Ⅱ式琮转变的过程中,单一的兽面纹上部开始出现向上的竖羽冠状纹和横向的弦纹棱状图像,这显示此时的图形已经具有了神人兽面的组合基本形态。

随着内圆外方的玉琮形态的成形,神人兽面图像一直向着简化和抽象的表现形式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不管玉琮的纹饰的繁简变化,在转角处刻制的神人兽面始终是玉琮的核心图像。大多神人与兽面组合分为上下两节的组合布局,通常每节高度基本一致,上节神人头顶以弦纹棱状凸起线条表现羽冠,双目两侧有短线表示眼角,扁横凸鼻,两侧刻有鼻翼;下节兽面大大的眼睑,内有双重线圈的眼睛、桥形额梁、悬蒜形的鼻、阔嘴獠牙以及复杂的细纹组成。

直至晚期多节的高大玉琮出现,玉琮除了神人与兽面的组合之外,也发现较多神人与神人的组合形式,此时的神人兽面纹形象更加简化,脸上的复杂的纹饰被简略,工艺更加精细。在简化过程中,首先简化了兽面的獠牙阔嘴和面颊处的复杂纹饰;然后简化了神人兽面的脸庞线和额梁间的细部纹饰;再后来眼睛简化为单圈圆眼,鼻子转化成接近矩形的长条状,到了良渚的晚期的多节玉琮上兽面已经消失,玉琮上已经简化到只剩下简单的弦纹棱状线条、扁凸鼻子和单圈小眼构成的神人的形象,简洁的几何线条成为玉琮的主要装饰手法,这时人们对神人兽面的神人兽面纹形象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已经开始淡化其崇信神的内涵。(图5)

在玉琮为代表的良渚方形柱体玉器中,神人兽面的简化和抽象,表现出神人的形象的演变特征,这个现象体现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发现自身力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从精神上逐渐摆脱了对神灵的依赖,逐渐人们已开始不再记得神的完全模样和作为法器的玉琮原本的使用方式和意义,神人兽面纹也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图3 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

图4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

图5 省减的神人兽面纹

[1]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2] 赵晔.良渚文明的圣地[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3] 朱金坤.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4] 何天行.良渚文化与中国早期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5] 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6] 吴汝祚,徐吉军.良渚文化兴衰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Jade Cong and the Face of Man-Beast

WANG Xu-wei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300,China)

Liangzhu Culture is a lat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excavated objects of Liangzhu Culture, jade is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s, and jade cong is representative of Liangzhu Culture. All jade cong of Liangzhu Culture were carved with different faces of Man-Beast. It can be said that jade cong completely expres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n-Beast face. In the study of Liangzhu Culture, jade cong and Man-Beast face are two inseparable elements.

Liangzhu culture; jade cong; faces of Man-Beast

www.artdesign.org.cn

J01

A

1008-2832(2017)03-0123-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龙首玉琮神人
中原地区出土玉器龙纹饰特征分析
人间相与神人涵化——尹向东创作论
华西系玉琮功能新蠡测
玉琮谜踪
“战场神人”拼好运
龙首洞
龙首
一统天下(龙首)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
沂南汉画像石墓“神人手持何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