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粮食种植结构优化调研与思考
2017-03-28刘旭科王钧强赵虎生
刘旭科 王钧强 赵虎生
摘要 针对陕西省宝鸡市目前的粮食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系列专题调研和分析报告,围绕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宝鸡市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路和目标,以及推广相应的新优技术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种植业;结构优化;新优技术;保障措施;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49-02
Abstract In 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grain-production in Baoji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a series of special field survey and analysis reports were made.The way of adjustment thinking and targets for planting industry structure were proposed by centering on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addition,new high-technology as well as safeguard mechanism was popularized.
Key words plant production;structure optimization;new high-technology;safeguard mechanism;Baoji Shaanxi
農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2004—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在“天帮忙、人努力”下,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重大农业项目,实现了十二连丰,保证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战略目标的实现。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大宗农产品特别是玉米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宝鸡市种粮群众收入大幅降低,对种粮积极性影响很大。促进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种植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为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宝鸡市粮食种植结构优化开展系列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探索出了宝鸡市粮食种植业结构优化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
1 宝鸡市粮食生产现状
宝鸡市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市粮食面积常年保持在33.33万hm2以上,产量达到140万t以上,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2015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3.22万hm2,总产149.65万t。在全市粮食结构中,小麦、玉米和杂粮面积分别为18.69万、12.55万、2.01万hm2,在总面积中占比分别为56.3%、37.8%、6.1%;小麦、玉米和杂粮总产分别为84.53万、61.23万、3.89万t,在粮食总产中的占比分别为56.5%、40.9%、2.6%;平均产量分别为4 485.00、5 040.15、1 939.50 kg/hm2,单产之比为2.31∶2.60∶1.00。小麦和玉米是宝鸡市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市粮食总量的90%以上。虽然宝鸡市粮食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粮食产业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高
据抽样调研,由于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常种植小麦纯收入不足3 000元/hm2,玉米纯收入4 500元/hm2左右。但在2015年玉米价格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种植玉米已无利可图。大多数农户目前粮食生产的目的仅作为满足日常消费的口粮需求,粮食收入仅占家庭收入的不到20%,已不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
1.2 粮食产业呈粗放化、兼业化状态
农田设施缺乏有效管护,先进增产技术覆盖率不高。粮食产品质量不高、商品率低,市场竞争力不高,目前全市粮食优质专用面积仅占50%,商品率不足45%。
1.3 粮食结构不合理
玉米面积相对较大,专用优质小麦、优质杂粮以及马铃薯等面积不大,2015年杂粮种植面积1.97万hm2,总产4.5万t,仅占全年粮食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3%。
2 粮食结构优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2.1 发展思路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做到有调有保、有扩有压。粮食生产重点是保口粮、调玉米,集中发展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和名优杂粮。在小麦上,把优质专用作为主攻方向,总结完善发展模式,依托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小麦面积,延长产业链条;因地制宜适当扩大旱地正茬小麦种植面积。在玉米上,适度调减规模,稳定春玉米区高产田,压缩低产田。扩种马铃薯、豆类、荞麦等小杂粮,开展粮改饲试点;在夏玉米上,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发展订单饲用玉米,构建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产业格局。在渭北旱塬地试行轮作休耕,或者种植绿肥,培肥地力[1-3]。
2.2 总体目标
在保持粮食生产总量平衡的基础上,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20年,全市调减夏玉米种植面积2万hm2、春玉米6 666.67 hm2,增加山旱地小麦面积6 666.67 hm2,增扩大豆杂粮类和青贮玉米等饲草作物3 333.33 hm2。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35万t左右,其中小麦总产稳定在85万t。
2.3 调整原则
2.3.1 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在粮食主产区,紧紧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防灾减灾技术集成、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等,集中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旱作节水技术研究,形成实用技术深度融合、关键增效措施明确、农事操作简便的绿色技术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质率[4-6]。2.3.2 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和补贴激励,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粮食生产新机制和新模式。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
2.3.3 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粮食区域布局与品种布局规划
综合考虑宝鸡市自然生态条件、生产发展现状、结构调整潜力,明确不同区域的粮食作物布局,形成区域优势明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
3.1 区域布局
3.1.1 小麦-玉米粮食主产区。根据区域农田水利设施和光热资源特点,在陈仓、眉县、扶风、岐山、凤翔县川塬灌区建设5.33万hm2旱涝保收的小麦和夏玉米粮食主产区,小麦平均产量6 t/hm2,玉米平均产量7 500 kg/hm2。
3.1.2 优质小麦主产区。在凤翔、岐山、扶风、陈仓、眉县、金台、高新区的塬旱地建立10万hm2的正茬小麦主产区,以发展强筋小麦为主,平均产量5 250 kg/hm2。
3.1.3 山旱地小麦主产区。在麟游、陇县、千阳和西山地区发展旱地小麦3.33万hm2,推广抗旱、抗寒和正茬小麦栽培技术为主,平均产量4 500 kg/hm2。
3.1.4 春玉米主产区。在陇县、千阳、麟游发展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春玉米生产1万hm2,平均產量8 250 kg/hm2。
3.1.5 优质杂粮生产区。在塬旱地发展青贮玉米、豆类等夏杂作物及短期蔬菜为主的杂粮休闲轮休区6 666.67 hm2,平均产量2 250 kg/hm2。
3.2 品种布局
在小麦上,川道灌区高水肥地种植小偃22号、西农 979,川塬灌区低水肥地种植小偃22号、西农20,塬区和山区台塬种植长旱58、长航一号、铜麦6号,在川塬订单小麦区域种植郑麦366、西农979、西农20、陕农33、武农6号和普冰9946等品种。在玉米上,春播区种植正大12、陕单 609、榆单9号,夏播区种植浚单20、郑单958、陕科6号,畜牧生产区,青贮玉米种植雅玉8号、秦龙青贮1号。马铃薯上,种植紫花白、陇薯10号、延薯4号。大豆种植临豆9号、中黄13。荞麦种植榆荞1号、榆荞2号。
4 推广新优技术与提高生产效益的措施
4.1 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作为一种保护性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显著提高地温和保墒作用。在玉米、马铃薯、小麦上采用地膜覆盖后,产量均提高20%以上,被誉为一场农业白色革命。在宝鸡市种植业结构优化生产上,要尽量增加地膜覆盖面积,保持地膜玉米面积,在山区小麦、马铃薯和杂粮上,尽可能扩大地膜覆盖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增产增收。
4.2 采用配方施肥,推广缓控释肥料
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状况科学用肥,实现经济合理的目的。宝鸡市测土配肥项目实施以来,已全面完成了不同类型土壤养分测定,提出了不同区域和作物类型的配肥方案。目前,农企对接,推广应用配方肥是当务之急,减少单质肥料用量,避免过量用肥,减轻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在宝鸡市粮食作物上,分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应加大不同作物专用缓控释等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减少和降低肥料用量,确保作物养分需求,达到减量增效。
4.3 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目前在宝鸡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增强和病虫暴发几率上升等问题。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能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而且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宝鸡市粮食作物上,要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4 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生产水平
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当前,定鸡市农业生产已到了关键机遇期,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还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的播种质量和安全生产。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对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宝鸡市种植业结构优化生产中要进一步建立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提高玉米机收水平,引进马铃薯播种、收获等环节的装备,通过不断的试验示范和科学机械调试,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5 推动宝鸡市粮食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5.1 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粮食结构调整后面临的深刻的国际国内生产形势,宣传在调整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和好做法,消除农民疑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结合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以省级粮食主产县为重点,按照渭河川道、渭北塬区、山地旱作区三大区域布局,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田,整镇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大投入,长久保护,强化管理,夯实粮食发展的基础。建议把种植结构调整纳入各县区粮食生产考核指标,提出每年发展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每年拨付一部分资金,对粮食结构优化先进县区、镇村给予一定奖励,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给予重点奖励扶持,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
5.2 加大技术服务力度
技术部门要根据不同粮食功能区的生态特点,积极探索和推广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积极引进推广适宜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扩大优质品种在整个粮食产品中的比重。小麦要尽量压缩普通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各种优质、专用品种种植比例,避免盲目地一哄而上,造成新的过剩。对玉米的种植,减少籽粒玉米种植规模,适当扩大豆类等杂粮种植面积,同时扩大饲用、青贮玉米品种,以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的需求;适当安排适于鲜食的甜、糯等特、稀玉米生产;研究集成灌区小麦夏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塬旱地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山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夏杂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夏闲地肥地作物种植技术,适度推广塬旱地休闲轮作模式。通过试验示范,建立样板,总结出一定区域不同作物可复制的规范栽培技术模式。
5.3 扶持新型组织,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订单化生产
宝鸡市人多地少,户均耕地规模细小,“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发展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新型组织适度规模经营,可实现粮食集约化生产,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采用土地出租、转让、反租倒包、土地经营股份公司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有效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与龙头企业联姻,发展订单生产。通过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延长生产链,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提高种植收益。
5.4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为了认真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对粮食种植的补贴力度,提升粮食生产条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强粮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加强田间道路建设,确保耕作机械能够适时适墒进地,确保农产品及时运出,形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以小麦生产为主的口粮田;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改善地力水平;加大以小麦为主的口粮种植补贴力度,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夏杂作物和肥地作物种植补贴力度,推进耕地轮休实施步伐,为进一步推进宝鸡市农业结构和粮食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6 参考文献
[1] 刘旭科,王钧强.宝鸡市粮食产业调研与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122-123.
[2] 李华锡,杨远清.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粮食质量[J].粮食问题研究,2000(2):47-48.
[3] 刘敏营,张倩香.渭南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浅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3(3):41-43.
[4] 韩业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种植结构[J].当代农村,2000(4):10-11.
[5] 王小铁,孙兆敏.陕西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1(10):15-18.
[6] 翟素梅.河南省汝阳县农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及发展思路[J].北京农业,2013(2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