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2017-03-28蒋松华
蒋松华
(宁夏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摘 要: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他们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问题学习;情境教学;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问题情境是激发人们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目前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入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问题情境教学的意义
首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但却又没有足够的耐心,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下深入学习。其次,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引导,以此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掌握数学的实质,学会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在生活中。第四,情境教学能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去研究数学、感受数学,以此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解决问题。
二、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
问题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将生动形象的问题用情境模式展示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方式,下面我将简要阐述应用较为广泛的五种创设手段。
1.利用数学故事引入
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已经产生了很长时间,也自然产生了许多数学故事。这些数学故事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埃及金字塔,那么你们谁知道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呢?金字塔的高度具体应该怎么测量呢?”学生在听完教师的问题后陷入了思考,但是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故事,将木棍放在金字塔旁,通过测量木棍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影子的长度推算出金字塔的高度。这一故事就是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教师在故事的讲述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对相似三角形这一章节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本就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教学。如让学生根据我国目前的财经法规计算个人所得税、节假日商场活动中的促销折扣问题等。
3.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生大脑对知识点进行记忆,效果一定不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有效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并且帮助理解,从过去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像前文提到的相似三角形中的测量金字塔故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泰勒斯,对学校中的某一个建筑(如旗杆)进行测量,以此提升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
4.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
目前,多媒体手段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中,这种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不妨也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帮助教学。例如,无法表达明确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内容代替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让问题更加形象化。有需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配合上动画、音乐等,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辅助教学。
5.问题情境的层层递进
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应用水平。这种问题情境教学方式适合在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复杂的问题教学,教师可以将复杂问题拆分为几个关联的简单问题,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渐引导他们找到解决方案。二是相关联的知识点,用这种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熟练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是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中的必然产物,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他们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并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但是,目前问题情境教学方案仍然属于初级阶段,不是十分完善,很多方法仍需要长时间检验,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停地進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将教学理论与实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找到最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鸿雁.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09(26).
[2]金玉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