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双边与部门层面的国际生产共享问题研究
——以中国参与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例
2017-03-28邬丽萍柴陆陆
邬丽萍,柴陆陆
(1.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中国光大银行 武汉分行,湖北 武汉 430014)*
·经济管理·
基于区域、双边与部门层面的国际生产共享问题研究
——以中国参与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例
邬丽萍1,柴陆陆2
(1.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中国光大银行 武汉分行,湖北 武汉 430014)*
基于区域、双边与部门层面,以中国参与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例,考量生产共享程度、结构与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生产共享水平尚处低位,但呈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共享水平显著较高且前景较好;中国在CAFTA制造业生产共享体系中的获益水平增长较快,但剔除了贸易规模扩张效应的获益效率呈现下滑趋势。
国际生产共享;垂直专业化分工;跨境投入产出;国家间产业关联
一、引 言
伴随着产业价值链片段化分解与全球布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产业分工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向产品内分工深入。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与国际分工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然而,质的提升是否与量的扩张同步发展,如何合理审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区域内产业合作伴随着区域内贸易合作的深化而快速发展,已有的研究聚焦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但从双边与部门层面对中国参与区域生产共享及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相关研究欠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目前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进展最快和最有成效的区域一体化项目。CAFTA涵盖中国和东盟10国共19亿人口,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拥有人口最多的。在此区域内构建基于网络权力的自主发展型生产网络,将为当前处于关键时刻的中国经济开辟出一条由廉价劳动力要素优势向分工比较优势与创新驱动转型的自主发展的产业国际化道路。研究该区域的生产网络与分工体系,尤其是中国在其中的融入程度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区域、双边和部门层面量化研究国际生产共享与分工地位。
二、文献回顾
(一)垂直专业化界定及其测度
垂直专业化是各国专业化参与到产品顺序制造过程的不同阶段。已有的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测度主要有四种方法:(1)基于零部件或中间产品贸易数据的测度。Yeats(1998) 最先使用了这种方法进行测度[1]。(2)基于加工贸易海关数据的测度。Geishecker and Gorg(2011)利用产业产值及中间品进口数据运用加工贸易间接测度外包[2]。(3)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测度。Geishecker(2008) 利用进口中间产品在行业总产出中的比重对外包率指标进行了改进[3]。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运用HIY方法对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4]。Johnson和Noguera(2012)利用附加值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测度垂直专业化分工[5]。
(二)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收益水平与国际分工地位
相关研究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出口结构的分析。Wang和Wei(2010)构造了出口差异度指数来测度中国与G3国家的出口差距[6]。(2)基于出口价格的分析。Schott(2004)利用多样化的同种商品价格反映国际分工地位[7]。(3)基于出口技术含量的研究。Amiti和Freund(2010)研究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8]。樊纲等(2006)构造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测度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9]。(4)基于出口增加值的分析。台湾学者陈宏易(2002)提出了净附加值的概念[10]。
三、实证研究方法设计
(一)研究方法
运用跨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度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假设制造业有n个行业,i行业总产出为Yi,出口为Xi,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为Mi。则i行业用于生产出口品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数量即垂直分工度VS为:
(1)
i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VSS即出口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比重为:
(2)
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为:
(3)
(4)
若考虑产业关联的循环效应,则需运用完全系数矩阵,垂直专业化比率为:
(5)
VA=VS′-VS=uAM[(Ad)1+
(Ad)2+…+(Ad)k]XV
(6)
其中,k为中间投入品在一国国内投入-产出循环的次数。实证分析中为剔除规模的影响,以有利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用贸易附加值率VAS,该指标为贸易附加值除以出口总值。
(7)
Mij变量需要借助投入产出表加以确定。经合组织OECD提供的投入产出表内容较全面,包含了总使用表、国内使用表和进口使用表三类,但更新较慢且数据的间隔较大,目前数据库数据的连续性不能保证,因而本文采用国内的投入产出表。我国编制的投入产出表与OECD不同,没有区分中间投入来自国内生产还是国外进口,属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为此,作如下两点假设:
假设1:
(8)
假设2:
(9)
(二)数据来源与行业调整
进出口数据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UNComtrade)数据库并加工整理而得。本文参照盛斌《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3)与我国各行业的对应关系》(2002)将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行业分类中的三分位行业分类合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经行业调整,最终选取了16个制造业行业进行研究,所有数据均进行了单位换算和价格调整(如表1所示)。
四、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测度
2002-2012年中国对东盟10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率测度结果(见表2)表明,我国制造业与东盟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处于极低的水平,但在2002-2012年垂直专业化比率呈上升趋势,垂直专业化比率年均增长幅度为5.42%。2007-2008年我国与东盟国家垂直专业化的发展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以来,双方大部分产品进出口零关税,垂直专业化分工呈跨越式发展,2010-2012年垂直专业化比率年均增长幅度达10.5%。
表1 制造业分投入要素密度的行业划分
五、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结构分析
(一)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分行业测度
已有文献发现,中国-东盟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2002-2012年垂直专业化比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数行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在11年间呈现缓步上升状态,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增长较快的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27%、9.78%、6.27%,其余行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年均增长均低于4%,表明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加深,但增长缓慢。从各行业的VSS指标走势来看,2008-2009年因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表现出一定的回调,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各行业的VSS指标有一个大幅提升。
(二)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分要素密度测度
将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按照投入要素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测度各类性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
表2 2002-2012年中国-东盟制造业总体垂直专业化比率 (单位:%)
表3 中国对东盟制造业分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 (单位:%)
图1可见,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通信、仪器、电器机械、设备制造等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比率明显大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化学、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金属制品等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食品、纺织、木材加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远远超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各细分行业的VSS均值处于2%~3.5%区间内,表明我国与东盟的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合作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贡献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值较低,这与国际上的一般表现一致。这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特点,其产品生产工序本来就少,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运用本身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与东盟大多数国家同属类似的价值环节,双方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大于合作。
图1 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分投入要素VSS均值
六、中国在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获益水平与分工地位
从增加值的角度分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获益水平与分工地位,可以避免传统总量贸易统计方法存在的大量重复计算。在此运用公式(6)和(7)测算贸易附加值和贸易附加值率,以测度中国在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体系中的获益水平与分工地位。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层面的获益水平与分工地位
由表4可见,中国在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三国的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合作中获益较多,2012年贸易附加值均超过46亿美元,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附加值最高达到61.97亿美元。从贸易附加值的动态变化来看,各国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与越南的贸易附加值在2002-2012年年均增长67.32%为最高。但是,从剔除了贸易规模的贸易附加值率来看,除越南外,各国均为下降走势,表明2002-2012年,我国同东盟各国双边层面的获益水平在绝对数上保持增长的同时,剔除了贸易扩张效应即贸易规模的获益水平呈现为下降走势。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部门层面的获益水平与分工地位
由表5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贸易附加值最高达19.66百万美元,其次为化学工业达14.5百万美元,第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9.81百万美元,其余相对较低。从动态变化看,6个行业的贸易附加值均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年均增长33.08%;其次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与化学工业,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2%;其余行业年均增长也都在10%以上。但从贸易附加值率来看,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增长外,其余行业均为下滑走势,表明剔除贸易扩张效应后,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主要行业均表现出获益能力下滑、贸易效率下降。
七、结论
1.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的生产共享尚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较快增长,尤其是CAFTA正式启动以来,垂直专业化分工得到跨越式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中国与东盟区域内相关国家间的技术势差、资源互补,中国-东盟自贸区庞大的市场容量,以及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为中国在该区域内构建具有主导权的自主发展型产业网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
表4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附加值与贸易附加值率 (单位:亿美元,%)
表5 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主导产业贸易附加值与贸易附加值率 (单位:百万美元、%)
2.从分行业垂直专业化测度结果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合作水平远高于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在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电器机械及设备制造方面,有很好的合作基础与前景。一般地, 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前二者的分工模式中获得的贸易附加值也较高。中国在与东盟的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合作中,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应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应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技术与研发优势成为获取价值链主导权的关键因素。
3. 我国在CAFTA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获益水平增长较快,贸易附加值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从剔除了贸易规模扩张效应的贸易附加值率来看,获益能力和贸易效率呈现下滑趋势。
4.加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也是当前中国逐步摆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延伸市场范围,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向通过分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转型,自主构建具有控制权的区域生产网络,并最终实现国内价值链-区域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全球战略的可行思路与有效途径。
[1] Yeats A J. Just how big is 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M].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1998:179-193.
[2] Geishecker I, Gorg H.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wages:winners and losers [EB/OL].http://ideas.repec.org/p/cpr/ceprdp/6484.html,2011-01-20.
[3] Geishecker I,Gorg H. Winners and losers:a micro -leve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wag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 141(1): 243-270.
[4]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3-11,95.
[5] Johnson R C,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 86(2): 224-236.
[6] Wang Z,Wei S J.What accounts for the rising sophistication of china's export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63-104.
[7] Schott P K. Across -product versus within -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119(2):647-678.
[8] Amiti M,Freund C.The anatomy of china's export growth[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35-56.
[9]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10] 陈宏易.从国际垂直分工的观点探讨台湾贸易的形态及其变动[J].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2002,32(2):60-92.
(责任编辑:钟 瑶)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Regional,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articipation i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CAFTA
WU Liping1, CHAI Lulu2
(1.BusinessSchool,GuangxiUniversity,Nannig,Guangxi530004,China;2.ChinaEverbrightBank,WuhanBranch,Wuhan,Hubei430014,China)
Production sharing brings different countries into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ountries in the same region carry out in -depth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rade facilitation, and actively build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We research on reg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lue stream, value creation and input -output from regional,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 analyze the level, structure and dynamic change of production sharing, as well as the benefits and status of a country in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division of CAFT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sharing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s still low but grows rapidly; the production sharing level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the best prospects; the benefit level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CAFTA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sharing system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but the profit efficiency shows a downward trend after the removal of the trade expansion effect.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cross -border input -output; inter -industry linkag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2016 -12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4YJA790060)
邬丽萍(1971—),女,四川宜宾人,经济学博士,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管理。
F224
A
1003 -7217(2017)02 -011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