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2017-03-28中雨
中雨
(吉林省榆树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摘 要: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分析了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因材施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策略及问题
一、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中学数学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材施教依据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分类与个性差异,基于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得以发展和体现,促进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中学数学因材施教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据了解,教学改革推行以来,虽然不少学校花费了不少人力与物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2)中學数学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但是,现有的传统的“平行分班”忽视了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未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容易导致学优生失去学习动力,学困生无法掌握基础知识,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中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其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起源于孔子,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使每位学生都能不断进步。据了解,当前仍有部分数学教师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或虽然打着“因材施教”的旗号,但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仍与传统的教学没有区别。
(2)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因材施教的效率。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尤其在对待学困生时,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尊重学困生,对学困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诱发其内在的积极性。
(3)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因材施教作为自身追求的境界。一个教师只有热爱你的每一个学生,才能够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相对接,将每个学生看作是闪闪发光的金子,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充分发挥因材施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采用分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中学数学因材施教应当注意教学目标分层与教学内容分层。在教学目标方面,中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困生掌握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注重中等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优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综合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依据知识不同程度的要求对教材的概念与例题适当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2)中学数学因材施教应当注意课堂提问分层与课外作业分层。在课堂提问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外作业方面,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特点与教材大纲为依据,将课外作业题分为基础题和拔高题两个类型,基础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和应用,而拔高题则以学优生的学习水平为依据进行设计。
(3)中学数学因材施教应当注意课后辅导分层与测试分层。在课后辅导方面,数学教师对中等生与学困生的辅导应以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主,对学优生的辅导则应侧重于对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测试方面,中学数学试卷的命题主要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创新题三大类,其中基础题占到整张试卷的80%左右,这类题型面向全体学生,而创新题和提高题则面向中等生和学优生。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
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德标.基于中学数学中的因材施教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5(18).
[2]张子川.基于学生个性的因材施教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5).
编辑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