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017-03-28邢欢
邢欢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英语知识作为载体,并适当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良好德育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57-01
众所周知,教育需以德为先,可以说德育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它不但与小学生各种素质培养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还会对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造成影响。英语是一门语言知识类学科,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新颖性,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英语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载体之一。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英语知识作为载体,并适当地渗透德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良好的德育熏陶。
一、通过英语歌曲融入德育教育
英语教学中会涉及一些英文歌曲,这些歌曲内容丰富、节奏优美、旋律和谐,听起来极为悦耳。而学生记忆特点则为情绪记忆与形象记忆先于逻辑记忆,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将英文歌曲播放给学生听,若能够根据实际教学对英文歌曲进行有效应用,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在九月十日教师节当天,教师教学生唱“Happy Teachers Day”这首歌曲,教育学生应当尊敬老师,通过唱歌的方式还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又如到了圣诞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学生唱“A Merry Christmas”这首歌,同时将圣诞节的由来以及圣诞节的聚会、食物、圣诞树、圣诞老人、礼物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明白中西文化的差异。新年后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唱“Happy New Year”这首歌,指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中西文化不同的地方,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意识,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英语教材中的插图来展开德育教育,通过教材图片联系英语口语,同时通过句子传递图片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的图片提示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情节都不同,如果教师能将这些图片进行有效利用,必定会成为良好的德育教学材料。
二、通过英语词汇渗透德育教学
英语词汇在长期发展应用中积累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同时给予学生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有关动物类的英语单词,如rabbit, cat, dog等,教师可以通过佩戴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动物的角色,并且模仿动物叫声及动作,之后再通过课文图片、课件等进行对比。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同时对伤害小动物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批判,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同时,又能明白保护动物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保护环境以及保护动物等生态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态环境的情感。
三、通过生活英语对话升华德育教学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英语学习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用语,如“早上好Good morning”“下午好Good afternoon”“再见Good bye”“你好吗How are you”“见到你很高兴Nice to meet you”“谢谢Thank you”等短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人要有文明、礼貌的意识。另外,在学习There be句型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该句型介绍自己的家乡与祖国;其次,教师向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在教学“Can I help you?”这个句型时,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同时教导学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积极给予帮助。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够将助人为乐的品德及时教給学生。
四、 通过文化内涵强化德育教学
学习英语知识可以让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明白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然后教师巧妙地借助文化内涵强化德育教学。例如,在学习“Happy Teachers Day”这个短语时,教师可以将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向学生进行介绍,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一张节日贺卡送给老师,贺卡上的内容必须用英语书写,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明白尊敬老师的道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餐桌文化,再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等。教师通过区分中西文化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理解英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便于发掘更多教学资源和发现其中蕴含的德育文化,合理、巧妙地创建教学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适当地渗透思想道德教学,使学生在发展智力、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接受良好的德育,达到学习、身心共同发展的效果。
(责编 容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