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017-03-28陈琳丹任翠

科教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新课程改革策略

陈琳丹 任翠

摘 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不断进行着改革,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增强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与使命。本文针对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特殊性,分析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 教学有效性 策略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gradually developing in depth, the moral less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as the main channel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lso unceasingly carries on the reform, the core task of the reform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then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become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task and mission. Aiming at the particularit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in grade seven and grade seve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effec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in Grade Seve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rategy

1 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学的概述

1.1 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

1.1.1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结果的有效性,而且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真正的归宿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那么教师为了实现教学有效性,则可以从课前准备的有效性、课堂实施的有效性、课后反思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来努力。

1.1.2 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同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初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不但是掌握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知识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将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调控、德育性质巧妙体现,使师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将道德品质成功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

2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锦州地区所使用的人民版思想品德课教材《道德与法制》为例,探究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

2.1 走进新天地

本章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篇,章节内容的设计紧扣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生理发展水平。本章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新天地,新感觉”、“我的自律宣言”、“把握生命的节奏”。目的是为了引导初一学生为中学生活做好准备,了解我国初中受教育情况,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体验长大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与时间观念。

2.2 生活中有你

这一单元包括“第一次握手”、“为他人开一朵花”、“走近老师”以及“我属于……”四课内容。本单元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学会理解同学和老师,列举并分析了青春期中所要面对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现象,例如尊重他人隐私、学会分享和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并且为其收获更多的友谊提出了可行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3 勇敢做自己

本单元由“别把尊严丢了”、“生命的韧性”、“你就是一道风景”三课组成,这一单元的主题意在引领学生走近“生命”,去发现、挖掘生命的力量,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使其养成直面困难、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进而升华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3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学生缺乏思维动力和情感体验

通过笔者的个案调查发现,尽管大多数学生具备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对考试内容有足够的重视,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适应,并未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方法,在思想品德课堂的参与程度较低,并未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一学科是副科,所学知识枯燥乏味,对于该学科的知识也只是应付开卷考试,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仍旧是机械记忆或是题海战术,缺乏学习该学科的思维动力。

3.2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就教师方面来说,目前仍有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只关注教学知识目标的完成,割裂了教学“三维目标”,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更是“惟教材、惟教案”至上,上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从网上拷贝,不注重挖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部分,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效率低下;对于教学过程的调控与管理也不够科学,未能够及时应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等。

3.3 思想品德课堂开放度不够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性内容与高年级相比相对弱一些,通过对教材的研究,笔者发现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具备开放性的特点,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提供了交流平台,给学生留了展示和发展的空间,然而部分教师仍然沿袭“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未能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即使设置了一些课堂探究活动,开放度仍然不够。

4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4.1 完善课前准备策略

4.1.1 备目标和备方法相结合

每节课都有必须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注重完成知识、能力目标,更重要的是突出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针对这“三维目标”和上课所要应用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思考。有的教师依赖“教参”,仅仅把“教参”中的目标与其适用的教学方法搬到课堂中来,这种做法则忽视了课堂是动态的这一因素。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吃透教材,根据自己的体会列出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不生搬硬套,使得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4.1.2 备预设和备生成相结合

所谓备“预设”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方案。所谓备“生成”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设想出通过教师传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些形式所形成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从而为实际教学做好铺垫,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性的调整。

4.1.3 备教材和备学情相结合

首先在备课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先学后教,并在备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认知基础和情感状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除此之外,教师对教材的利用又要超越教材本身,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中有利于拓展学生生活经验和促其身心发展的内容,从而达到备教材和备学情的有机结合。

4.2 优化课堂实施策略

4.2.1 创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面对动态多变的课堂教学,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教学机智,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学校条件等创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主要有导学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对于教学方法的选用与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和创造性,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师生、生生的高效互动,并在此过程中自然达成教学三维目标。

4.2.2 深入开发并灵活应用教学资源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网络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其次,教师要巧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再次,教师可以应用“导学提纲”这一方式,选取适用的教学内容,将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课程内容的导学提纲发给学生,或者是采用多媒体放映的形式,让学生在15~20分钟内根据导学提纲中设置的问题和内容进行自学,这一过程不仅灵活应用了教学资源,还提高了其自学能力。

4.2.3 科学合理地调控教学过程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自律,面对教材中所设置的一些开放性活动并不能集中注意力,把精力都投入到课程本身,这就要求教师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点来把握:(1)提升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2)教学组织到位,高效地利用教学时间,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充实;(3)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4)对于违纪学生的管理要讲求方法,使其真心悔过并树立起责任意识。

4.3 注重课后反思策略

从根本上来说,追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是一种重实效的课堂,更是本真的课堂。就思想品德课来说,学生能够真实有效地进行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教育家叶澜也以“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为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2]既然有效教学是一种平实而又真实的教学,那么在这过程中不乏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它也是一种反思性的教学,教师要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再将反思的成果不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具体可以从目标、过程、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反思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目标的反思要注意学生在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是否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教学反思的核心环节,反思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否科学合理等;对教学评价的反思要考虑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因素,不要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大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2] 叶澜,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新课程改革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