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的精神遗产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启示

2017-03-28王美玲金林南

理论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

王美玲+金林南

摘要: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传播和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不容忽视,恩格斯的精神遗产缘起于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作为合作者、阐释者、传播者所发挥的价值和作用。恩格斯的精神遗产蕴含着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批判精神、科学理性精神和谦逊豁达的人文关怀。实践证明,恩格斯的精神遗产不会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的更替而消逝或弱化,相反,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A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3-0032-05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在西方一直备受争议,有些人认为恩格斯依附于马克思,是马克思的“另一个我”;也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遮蔽了马克思的原初思想,其很多思想背离了马克思,恩格斯才是“第一小提琴手”。这些观点忽视了恩格斯作为独立思想创作的个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独特价值,更没有意识到这种独特价值恰恰是恩格斯留给世人历久弥新的精神遗产。这项精神遗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恩格斯的精神遗产缘起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和传播实践

恩格斯的精神遗产是对其在与马克思的长期合作与交往中,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创立、发展和传播实践中所作贡献的提炼和升华。它缘起于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三个维度的角色。

首先,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原创思想的合作者。《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经济学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入门之作,马克思就此发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和合作者,与恩格斯形成了共同的见解。《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初次合作的成果,打破了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幻想,深化了对科学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认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费尔巴哈哲学和以往的旧哲学,阐述了以历史和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标志着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特别是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对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作了创新性的描述。《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也是全部科学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最具国际性的著作。这些彪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册的标志性成果都是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合作作品。

其次,恩格斯是马克思思想的阐释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分工中,恩格斯更多地承担了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工作以及回应论敌的质疑。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部分、不同理论板块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简明扼要的阐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反杜林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多方面、多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以及军事观;晚年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选择以及农民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阐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最后,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工业革命后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交通和通信革命,新闻报刊作为一种无形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资本主义时代构成早期人类精神交往的基本样态。[1]恩格斯非常注重理论宣传工作不做“沙漠中的布道者”,[2]4把宣传工作作为一种传播媒体进行雕琢,他认为宣传者本身形象、风格和表达方式,都会影响宣传的效果。如《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遭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沉默对待,恩格斯给库格曼的信中明确提出“主要不在于写什么和如何写,而在于使人们来谈论这本书…应当尽量设法在一些报纸上发表文章,不管这些报纸是政治性的,还是其他性质的,只要他们肯发表就行,既要有长篇书评,也有短篇简评,主要的是要多要经常”。[3]恩格斯写《资本论》书评时,特别注意这种传播的策略和效果,既考虑从资产阶级观点予以抨击,以便资产阶级的报纸能够发表;又不能歪曲《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同时考虑到广大工人群众的接受能力,写作风格往往心平气和;反击论敌的恶意歪曲时,义正言辞又不失幽默性讽刺,从而巧妙地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传播出去。恩格斯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还要坚持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或假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在这种公开批判或论辩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

二、恩格斯精神遗产的基本内涵

恩格斯精神遗产的基本内涵以恩格斯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具有超越性和充满恩格斯个人特质的精神内容。

其一,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恩格斯和马克思虽然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求学经历,但两人正式会面后结下深厚的友谊,这源于两人在政治立场、政治目标、行动逻辑和价值基础上的共识。首先,恩格斯十分钦佩马克思天才般的才华,非常认同与马克思共同的价值追求。恩格斯评价马克思在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纲领中的作用时说:“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地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不会有现在这个样子。”[4]马克思恩格斯用真理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对历史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的终结,为人类走出资本主义的困境指明了方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其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其次,竭尽全力帮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对于马克思天才般的才华和博学,恩格斯非常钦佩,总是竭尽全力支持并保护马克思优秀的思想创作。现存最早的信是从1844年10月开始的,恩格斯就已经开始催促马克思抓紧将其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笔记整理成书;恩格斯经常提醒马克思“我一直认为,使你长期以来呕心沥血的这本该死的书,是你一切不幸的主要根源,如果不把这个担子抛掉,你就永远不会而且也不能脱出困境”。[5]恩格斯重返令他厌恶的商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让马克思回到理论创作的战场不至于被贫困所打倒,另一方面给马克思提供棉花交易的机密详情和有关国际市场状态的内行评论,为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素材。《资本论》第一卷最终付印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此恩格斯担负起组织宣传《资本论》的任务,一方面给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如李卜克内西、库格曼等人写信,帮助宣传《资本论》出版的消息,撰文评价《资本论》内容和价值;一方面亲自给不同政治倾向的报刊写书评,善于宣传技巧和策略的恩格斯对《资本论》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勇于承担马克思未竟事业。马克思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手稿遗著,恩格斯出于对亡友的承诺、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经常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来整理字迹潦草的书稿,尽管繁重的工作损害了恩格斯的健康,但恩格斯乐在其中,认为整理书稿的过程,让他又可以和马克思一起工作了。恩格斯用了12年的时间,以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使其“既成为一部连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而不是编者的著作”,[6]为马克思建立起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支撑和激励着恩格斯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选择、与时俱进地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文献。

其二,实践的批判精神。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建立的国家设施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7]这样的革命实践精神同样是恩格斯的生动写照。恩格斯把1848年的战斗作为自己一生的光荣经历,他渴望革命的风暴将他再次召回战场,重新投入波澜壮阔的战争激流之中,为此,恩格斯以“饮1848年的沙托——马尔高酒”[8]作为对幸福的理解。欧洲革命爆发,恩格斯和马克思参与到革命的前线,组织工人参加革命斗争,总结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在革命策略上的经验和原则;普法战争爆发期间,恩格斯广泛收集欧美各国新闻媒体的战争报道,准确客观地描述了战争的进程,他提出的许多预见被战争的实践进程所证实,被称为无产阶级的“将军”;当革命运动遭遇失败,党内许多同志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以及“苏黎世”三人团的蛊惑,动摇革命立场和革命意志之际,恩格斯和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行为,捍卫了无产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和现代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价值。无论是在革命实践还是理论创作中,批判是恩格斯的武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与批判构成恩格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恩格斯传播、发展、检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方法。

其三,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理性是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辩敌手的思想以及其他学说的态度,这种态度的背后彰显了恩格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倾力打造理论精品的集中体现。《共产党宣言》创作过程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慎重思考,反复研讨的理论成果。从恩格斯起草的第一稿《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到第二稿《共产主义原理》都曾采用教义问答的形式,限制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系统阐发和深刻的历史论证;恩格斯建议抛弃教义问答的形式,在现有草案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而形成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纲领。但随着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表述也显得不够正确或过时,恩格斯强调历史文献不能随意改动原文,而是通过添加注释或再版序言等方式进行说明和补充,正如1872年德文版序言所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376随着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环境不断改善,普选制广泛推行,尤其是民众以和平的方式谋求解放的势头愈加强烈,基于这种变化,恩格斯对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和探究,敢于承认旧式起义已经过时,倡导利用普选权的新武器;庄严呼吁反对世界战争,努力争取和平。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恩格斯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義,这是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态度的集中体现。

其四,谦逊豁达的人文关怀。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内在的传统,马克思恩格斯深受人文主义文化的熏陶,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曾立志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青年恩格斯则把为自由民主而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恩格斯放弃了本该享有的贵族休闲娱乐的生活,钻进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从第一篇政论文章《乌培河谷的来信》到4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再到70年代的《论住宅问题》,恩格斯细腻的笔下自始至终流露出对劳苦大众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正是从这种深切关怀中引发出从理论和政治角度解剖社会的持久动力。[10]恩格斯非常重视并关心各国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人特别是年轻工作者的教育素质的培养,“作为党的政治家,除了一定的信念、善良的愿望和洪亮的嗓音以外…还需要具备更多的智慧、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9]283他同时告诫青年学会用理论分析各国的具体实际而不是熟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句和结论;鼓励青年革命家有独创精神,开阔的眼界,摒弃地方、民族的偏见,积累实际的革命斗争经验。尽管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各国工人阶级的尊敬和爱戴,甚至有人善意地建议将马克思主义改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但恩格斯反对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和歌功颂德,对于自己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定位,他非常谦卑地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并且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时局变得更动荡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2]571-572恩格斯的人文关怀是其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文化涵养,形成了谦逊谨慎、乐观豁达、反对个人崇拜的人格气质,这种气质与恩格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也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永葆先进性和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三、恩格斯的精神遗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启示

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依然不可或缺,葆有旺盛的时代生命力。这有赖于包括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杰出的理论家、实践家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恩格斯的精神遗产是其中极为杰出的精神成果,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葆有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首要主体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教育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体,在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理应具备坚定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绽放出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教育者不同程度存在着信仰缺失的情况,这极大地抑制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绽放。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满足于实践教学任务和工作量,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制造一些数量化的所谓成果,以论文的发表数量、获奖等级的高低、申报课题的多少作为标准,来获取评定职称的条件以及其他物质利益,而不是带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职业信念从事研究和教育活动,这种自觉的职业信念的缺失,说明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还不具备绽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的追求,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了多重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动力,也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即将学习、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职业使命,将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地转化为理论从业者、教育者的职业信念,才能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的合理性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具有日常生活体验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必须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自己从事行当的职业信念,将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培育专业人才的目标。这种职业信念确立,能提升马克思主义从业者、教育者的职业自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在教学研究中自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显然,这样确认自己职业身份的做法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自信。

第二,实践批判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生命力和社会认同度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从业者理应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引领者,公共事件的阐释者,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而现实的困境是,许多马克思主义从业者的专业辐射面相对狭窄,活动的空间和领域窄化,在学术领域的话语权也不是很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应基于现实社会所面临的实践问题,那种不关心社会生活、人民群众普遍焦虑的现实问题的学院派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命力和社会认同度的获得需要做到: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要关注和聚焦现实社会中的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应当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来观察社会实践中发生的最新变化,深入思考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如何有效地与之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工作者应有的实践视野。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要解释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常被一些人认为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过度承担了辩护、维护功能,而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批判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仅要传播既定价值观念,还应当对既定价值观进行辨析和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自己的学科背景为理论依据,对社会现实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和方案,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与方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不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教育者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书籍为指标,而是要看他们在教学过程、学科领域做了什么、传递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总之,面对全球化问题、生态环境、教育医疗问题以及民族政治身份认同等日益激烈的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和方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具有更多的自觉性。

第三,以科学理性的精神贯穿于坚持、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未能科学理性地坚持、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科学理性地坚持、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承担的主要任务。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研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教条化、僵化。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教条地搬用、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当代现实问题,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既没有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没有新的知识生产,反而会让人误以为马克思主义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圣药”。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院化、书卷气息浓郁。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教育者在教育研究中把理论研究做得非常精细,而研究者本身的生活方式与他所营造的精致理论却是隔空的,他们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分离的,這种学院派、书卷气的研究方式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封闭化。在不少地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一种小圈子似的圈内活动,只有这个圈子内的理论从业者、教育者的交流,却很少与其他相关学科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封闭化理论研究是走不远的。由此,必须科学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应该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其次,按照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总结、概括社会实践和科技发展的成果来完善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直面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有的学术规范绽放理论立场,对社会实践提供更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保持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最后,以开放的胸怀,科学地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独尊,而是要以谦逊、包容、开放的态度参与到相关学科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借鉴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文价值建设。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所当然应该紧紧围绕人的发展来展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聚焦当代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问题。当代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问题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中心问题。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在现实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中面临的人文价值缺失、代际之间沟通缺失、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失衡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如何安顿人的价值,这些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应突出人的价值,而不能沉浸于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探索,忽视社会发展中的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存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载体,应当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价值与理性并重的人作为学科发展、教育教学重要的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9]10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发展,尤其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学生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恩格斯人文关怀中汲取的重要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业者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体系的传递,更要注重人文价值的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世界极大丰富,而人的精神世界却没有跟上节奏,尤其是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和充满诱惑的虚拟世界,学生往往容易迷失自我,人的发展变得非常单调、片面化和碎片化,成为“单向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注重人文价值的培育,使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苏]列·伊利切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6.

[4][苏]康斯坦丁诺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5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24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回忆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22.

[11]洪晓楠.哲学通论十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2.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