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化进程的城市型大学与城市大学发展路径——兼论兰州城市大学的建设思路
2017-03-27张海钟
张海钟
基于城市化进程的城市型大学与城市大学发展路径——兼论兰州城市大学的建设思路
张海钟
(兰州城市学院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兰州 730070)
我国的大学基本都设立在京都城、省市城、地市城,截止当前不完全网络统计,以城市大学(学院)冠名,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城市大学(学院)已经达到25所以上,大学中冠名城市的二级学院30余个。最近10年,部分隶属于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主管的大学以城市型大学作为学校发展定位,自称城市大学,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城市大学概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化已不可逆转,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国家的系列经济政策正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无论是隶属城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型大学还是冠名城市的城市大学(学院),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产物。因此发展与城市建设和服务有关的学科专业,是城市大学(学院)的外在要求和内在动力。兰州城市学院建设城市大学,首先需要学科专业分类转型,学科建设向上,发展研究生教育,专业建设向下,发展应用型、职业型、服务型专业。
城市化;城市大学;兰州城市大学;建设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7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迅速的城市化进程。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机构,始终与城市化建设保持互动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高级人才,绝大多数留在城市,包括农业院校培养的部分人才也留在城市和城镇。随着中央关于城市化大政方针的确定,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新型行业逐步新增,服务方式和内容也逐步变化,发展城市大学就成为城市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高等教育界提出的城市型大学概念与冠名城市的城市大学(院)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大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我们感到困惑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世界各国冠名城市的大学(学院)开办学科专业举隅
网络资料显示,世界最早以“城市”冠名的大学应该是英国隶属伦敦市校址在伦敦的城市大学,随后部分国家陆续建设了数十所以城市冠名的城市大学或学院。通过网络查阅,世界各地的城市大学主要有美国的新泽西城市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圣巴巴拉城市学院、洛杉矶城市学院、旧金山城市学院、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等;英国的城市大学、伦敦城市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巴斯城市学院、布里斯托城市学院、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等;法国的城市学院等;德国的汉堡港口城市大学、慕尼黑城市大学等;日本的东京都市大学、大阪城市大学、横滨城市大学等;爱尔兰的都柏林城市大学等;马来西亚的亚洲城市大学等。严格地说,这些大学有的实际上应该翻译为XX市大学,而不是城市大学。
纵观各国的城市大学(学院),并没有特定的城市服务类专业,比如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主要开办商学院、音乐学院,音乐专业非常出名,特别是钢琴专业方向;圣巴巴拉城市学院的优势专业包括:生物、商业经济、心理学、政治科学、通讯、电脑科学、英语、电机工程学、法律及社会、电脑工程学。英国的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则在文学、哲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甚至包括农学领域设立了成百个学士、硕士、博士专业和方向。爱尔兰的都柏林城市大学设有商学院:会计金融、国际商务、欧洲商务、商务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应用语言学、传媒研究、新闻学、多媒体研究、经济政治法律学、国际关系学;自然科学与健康学院:科学教育、国际科学、生物技术、化学及医学、应用物理学、自然科学、运动科学与健康、物理天文学、护理学;工程及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医疗机械工程、通信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产品工程及商务研究、企业计算化。大阪城市大学其实就是大阪大学,因为是大阪市立大学,所以也称为城市大学,以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分科学院的专业为主要学科专业。
二、我国冠名城市大学(学院)的发展与类型层次举隅
早在我国大陆发展城市大学之前,中国香港就有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澳门有澳门城市大学;中国台湾有台北城市大学。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城市大学(学院)冠名,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城市大学(学院)已达25所,大学中冠名城市的二级学院30余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2所,民办本专科院校10余所,香港、澳门、台湾3所,公办民办职业技术学院10所,校地合作以城市学院、城市规划学院、城市管理学院等命名的大学二级学院30余所。
中国大陆公办的有兰州城市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民办的北京城市学院、上海城市学院、江苏城市学院、江西城市学院、深圳城市大学、温州城市大学、沈阳城市学院、宁波城市学院、无锡城市学院、厦门城市学院。有的学校为了进一步升格,本来是学院,对外称为大学,或者本来校名没有城市,却称为城市学院。
中国大陆各大学校地合作的二级学院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重庆大学城市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城市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城市学院等。还有的称为城市管理学院、城市规划学院、城市社会管理学院、城市心理学院、城市教育学院等。
最近几年,陆续有些城市将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合并,成立了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如厦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三亚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等。还有个别成人教育学院,也称为城市学院,如平阳城市学院。
三、我国城市政府主管的城市型大学(学院)和冠名城市的大学(学院)
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少有高等学校将城市服务或者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作为学校发展定位和理念,但实际上多数人才毕业后都是在县城以上城市工作,至少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工作。前述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以城市冠名的大学、学院,其很多专业设置并未体现城市服务的定位,可以说是名不副实。网络资料显示,就在前述高校陆续冠名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寻求发展路径的同时同步,很多大学却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城市型大学的概念。早在2005年,成都学院就提出城市型大学的概念,党委书记、校长、教师发表系列论文进行论述。[1-4]2010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隶属的综合性大学在江汉大学召开联席会议,再次提出城市大学的概念,[5]比如深圳大学隶属于深圳市,大连大学隶属大连市,上海大学隶属上海市,江汉大学隶属武汉市,宁波大学隶属于宁波市,成都大学隶属于成都市,北京联合大学隶属于北京市。这些大学立足行政隶属关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出城市型大学的发展思想,其后每年轮流承办联席会议,出版《城市大学蓝皮书》,2016年,北京联合大学承办了城市型大学研讨会。
然而江汉大学、深圳大学、宁波大学、成都大学声称将城市服务作为专业发展定位却面临很多实际问题。特别是成都大学,曾担任该校校长的西南交通大学吴光教授撰文作为案例研究论证支持,[6]而且所有二级学院的领导、教师发表论文都贯彻城市型大学的理念和概念,[7]-[8]实际却是在9个学科门类设置本科专业。北京联合大学,有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专家余东升教授撰写文章,论证发展城市型大学的必要性,提出适应北京城市发展需要,[9]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而且党委书记和教师发表系列论文,[10-11]论述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但实际上还是多学科专业并举,并未厘清城市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范围和方向。原因在于包括江汉大学、成都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在内的武汉联席会议成员大学,所提出的城市型大学(有时简称城市大学)是指某一城市投资主办主管、设置在某一城市区域内、为某一城市培养城市发展所需人才的大学,其校名不一定就是城市大学,他们认为武汉、成都、上海、北京、厦门本身就是城市,是具体的城市;而冠名城市的大学或学院,本身应该更加强调为城市服务,但却往往并不一定为某一城市培养人才,服务面向更加广阔,这些院校的发展定位正在探索。
目前冠名城市的公办学院只有两所,即湖南城市学院和兰州城市学院,两所学校都提出部分专业的城市服务定位,其学科专业设置也是尊重传统、沿袭历史,比如湖南城市学院的主要学科专业群是师范类学科专业和建筑类学科专业,因为该校是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和建筑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兰州城市学院是师范类学科专业和石油机械类学科专业,因为该校是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培黎中等石油学校合并组建。可以认为,至今为止,我国冠名城市的城市大学(学院)发展尚未得到高等教育界和经济学界的认同,难以找到服务城市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至于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更是为了赶时髦,城市服务类专业发展思路尚未明晰。倒是部分重点大学设立的二级学科城市学院(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或者直属二级学院),以校企合作方式,直接开设与城市行业企业发展紧密相关专业,体现了城市学院的本义。这似乎意味着独立设置的城市大学(学院)反而难以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而实际反映的是大学的学科化专业设置与服务型行业需求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教育部的本科层次学科专业分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还与所在城市领导的偏好以及行政隶属关系有关,比如兰州城市学院隶属于省政府,兰州市与兰州城市学院的合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藩篱。
四、我国大学命名的惯例和城市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困惑
我国的大学(学院)冠名,基本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国名、省(市、自治区)名、市名,第二部分是学科专业或者行业名,第三部分是大学、学院、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层级名。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就是中国(国名)加传媒(行业名)加大学(学校层级名);比如青海师范大学,就是青海(省名)加师范(行业名)加大学(学校层级名);比如兰州文理学院,就是兰州(市名)加文理(学科名)加学院(学校层级名)。比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四川(省名)加建筑(行业名)加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层级名)。城市对应的是农村,至今只有农业大学,没有听说有农村大学,因为农村是生产生活区域,不是行业。城市也不是一个行业,可以看作一个生产生活区域,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体,因此,建设城市大学,肯定不是面向某一个两个行业,而是面向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所有行业,只不过需要按照某一城市或者部分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
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其原有基础是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初为了升本,曾计划合并到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合并未果,又计划兼并兰州中等师范学校升本未果,后来抓住机遇合并了原属国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主管的培黎石油中等专业学校,2006年升本改建为兰州城市学院。升本前数次论证校名,后听从省教育厅领导建议,借鉴国外的城市大学校名,改建为城市学院,以期将来可以发展为城市大学。但10年前,学校领导关于城市学院发展的定位和前景比较模糊,学校笼统地提出保持教师教育特色、突出城市服务功能、发展应用学科专业,将经济学、历史学、旅游管理等专业放在一个学系,成立了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系,算是有一个城市服务标志性专业群,但教育部批复的学校定位是以教师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学院,并未提到城市服务功能。刚发展了5年,教育部即便要求发展应用型大学,于是学校开始转型。转型5年,经过教育部合格评估,现在继续转型。然而10年发展的结果,还是难以摆脱传统学科专业限制,难以发展应用型专业,即便学校将校训改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学科专业发展如何结合城市化和城市行业发展,仍然是大家困惑的问题。
五、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问题的学术探索举隅
前述已及,以某一城市冠名的城市型大学与直接冠名城市的大学有较大差异,学术界也有很多探索。学界基本认同城市型大学、或者直接称为城市大学的高校,是指隶属省会城市或者副省级城市的新建本科高校。而如兰州城市学院、湖南城市学院这些公办高校和宁波城市学院、江西城市学院等民办高校,尚未提出明确统一的学界认同的城市大学发展理念。
储著斌发表系列论文,[12-14]以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隶属的大学为例,认为城市大学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发展设立的职业大学,这些大学隶属于某一城市政府主管,后来陆续升本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贴近城市发展实际,高等教育界将这些具有明显城市属性的高校定位为城市大学。他认为,这些大学所在城市均位于国家各类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彰显。城市大学的发展面临着政策制度的强大动力、前期发展的良好基础、人力资源的新型需求、政府支持的空前力度、优质教育的强烈期盼,同时面临着外部环境制度、高校格局变化、生源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他还提出,城市大学与区域城市科学发展相互依存、在城市发展中彰显区位优势、在凸显地方性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余东升的论著论述了城市大学发展的历史变迁与经济社会背景的关系,提出重建城市大学的概念,区分了学科型大学与城市服务型大学的核心差异。他说,世界早期的大学都带有玄学的神学化、哲学化色彩,工业化初期的大学转向实用主义服务走向,再后来因为知识的学科化,大学又转向学科学术化。20世纪50年代,世界部分大学进入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格局,西方的大学已经形成了研究型大学、多科性学院、社区学院、理工学院等多种模式,其中城市型大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只不过尚未得到高等教育学的总结认同。但城市大学不是城市政府主管的大学,而是一种新型的大学,要处理好外部融入与内部转型的关系、全球竞争与区域融入的关系,其中学科转型是前提。[9]
吴光校长的论著以成都大学为例,认为城市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一线工作者为教学目标,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科研方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阶段性教育和终生教育并重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提出城市型大学的四个特点是办学定位的区域性、人才培养的一线性、科学研究的应用型、服务地方的主动性。[2]成都大学邱果等发表的论文与吴光教授异曲同工。[7]
肖引的论文论述了城市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问题,认为城市大学应该加快资源调配利用,形成资源整合力,包括积极寻求城市政府对城市大学的办学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提高学校治理力,包括规范学校内部关系、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深化学校管理机制改革,增强自主办学能力;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体现人才培养打造力,包括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实行教学质量分级负责制度,改革招生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学科建设竞争力,包括大力促进优势特色学科学科发展,大力促进学科带头人成长等;大力推进学术创新,凝聚科学研究创造力,立足区域彰显特色,培养社会服务回报力。[15]
CNKI网显示,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城市大学或者城市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特别是成都大学后任校长和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综观这些论述思想,我们发现,这些论述都是个别大学或者部分大学的自言自语,没有得到大学主办城市和教育部的呼应。尽管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在《中国教育报》发展了论述文章,校长出版专著,[16]但城市大学还处于理念层次,究竟城市大学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如何与所在城市进行契合,特别是如何解决同一城市中很多国立老牌重点大学与新建的城市政府主管大学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毕竟城市政府和市场选用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第一,面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几十所国立、省立、市立大学的相互竞争,无论定位城市大学还是地方大学,都是学生质量的竞争。
六、城市化与建设兰州城市大学的专业与行业矛盾与前景分析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尊重、五大统筹”,包括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会议要求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认真研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城市化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管理、交通、土地、生态、规划、心理、旅游、建筑、历史、艺术等所有行业和专业领域,因此,高等学校设立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几乎都可以称为城市服务学科专业。
但是,城市政府部门对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颇有微词,他们希望按照行业设置专业。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发展城市型大学或者城市服务大学,必须克服两个矛盾,第一是以所在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为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还是以全国所有城市或者某一区域城市发展需要为学科专业定位;第二是大学组织机构的学科化、专业化、行业化交叉错位与城市行业服务匹配关系的矛盾。因为我国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是按照基础学科设立的专业,有些则是按照行业应用学科设置的专业。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专业按照行业设置,比较灵活,而本科大学和学院的专业设置反而被学科专业目录所限制,因此余东升就提出了学科转型的概念。最近几年,新型本科院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都在根据市场需求和教育部的要求进行转型,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强制性措施是将毕业证书与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挂连,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这便造成了系统理论学习水平的下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国缺乏本科高职或者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总结。
就兰州城市学院而言,要建设兰州城市大学,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统筹规划,作为省政府直属高校,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不可能发展城市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校长孟庆国教授在兰州城市学院作报告时,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大学是政府举办,大学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应该由政府规划确定,坚持谁投资谁决定培养目标,至于如何培养则是大学自己决定。事实正是如此,甘肃前届省长刘伟平,鉴于甘肃基层卫生医疗工作者严重缺乏,就支持刚刚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平凉医专改建为本科层次的甘肃医学院。其次是解决前述第一组矛盾,主要是服务城市对象问题,笔者认为,这一问题与第一个原则相联系,如果将学校发展定位确定为兰州城市发展服务为主要定位,争取兰州市政府的支持,实行省市共建,专业设置以兰州城市发展需求为依据,将获得存在的地位性和安全感。这种策略选择并不影响学校为其他城市培养人才,因为只要兰州市需要的人才,全国各大城市都会需要。其三是解决学科专业限制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需要具体分析,部分应用型专业本身就与行业对应,如传媒、旅游、社工、石油、机械、小教、幼教、规划、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等,难以对应的是部分基础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外国语、心理学、地理学等等。因此,学校将专业分为三大集群,第一是文理基础,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第二是城市服务,主要培养城市建设与发展各行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第三类是工程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国际工程师认证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城市服务类人才培养的专业占了将近50%,这无疑是科学的、正确的、明智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保持教育教师优势、突出城市服务功能、发展应用学科专业的办学宗旨。但是,学科专业设置与城市行业需求的矛盾尚需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借鉴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无论是某一城市政府主管的城市型大学,还是直接冠名城市的城市大学,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其主要目的是寻求政府的支持,发展自己的特色,与国立、省立重点大学错位发展、差别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城市大学只是一种理念,尚未形成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绝大多数大学都会提出为城市服务的办学思想,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我们只能将城市服务作为办学一个方向,将设立和主管的城市政府作为财政支持的来源之一,如果要发展城市大学,尚需进一步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的城市发展行业与大学专业设置匹配关系研究,尚需进一步促进教育部区分应用型大学,修订和改革专业设置目录。当然,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在发展城市型大学或者城市大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态位,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1] 吴光. 城市型大学的内涵研究与办学模式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7): 75-76.
[2]吴光. 城市大学的初步探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0(5): 66-69.
[3] 许庆荣, 张旭光. 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浅析及其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发展层面[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7): 122-12.
[4] 王建武, 谢沣. 对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4): 32-35.
[5] 储著斌. 城市大学科学发展的理论关照与实践探索——以全国十五所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为例[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12, 33(1) 8-10.
[6] 王清远, 杨明娜, 刘晓, 等. 城市型大学与所在城市的融合发展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1):
[7] 邱果, 汪玲江, 屈陆. 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探析[J]. 教育教学研究, 2011, 25(1): 61-63.
[8] 代显华. 城市型大学教学质量评价取向模式[J]. 社会科学家, 2013(6): 115-118.
[9] 余东升. 重建城市大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7, 31(2): 1-4.
[10] 韩宪洲. 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研究[J]. 前线, 2016(10): 77-81.
[11] 张宝秀, 张景秋, 刘聪聪.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服务大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7, 13(2): 5-11.
[12] 储著斌. 城市大学的国内发展环境——以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1): 64-69.
[13] 储著斌.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中的区域联动合作平台建设[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51-53.
[14] 储著斌.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城市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 2012(7): 45-48.
[18] 肖引. 城市大学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17(3): 2-19.
[19] 屠火明. 城市大学如何办出特色[N]. 中国教育报, 2007-05-21(05)
(责任编校:彭 萍)
An Analysis of Urban Universities Based on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Universities - Also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ZHANG Haizhong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Gansu City Development Academ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China's universities are basically set up in the capital city, provincial cities and cities. As of the current incomplete network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the city universities (colleges), which is titled with the unban university (college), has reached 25, and these universities are intent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for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 Except that the number of the secondary colleges that are titled with the city has more than 30. In the last 10 years, part of the universities, subject to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or sub-provincial cities, are putting urban university as the schoo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they claim to the city university. Since, as for the concepts of City University, there are two versions.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grown to the size of today, the urbanization has been irreversible. In December 2015, the opening of Central City Work Conference means that the country’s series economic policy is rapidly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hether they are city universities sponsored by governments, or the universities titled with the City, they are all the educational products for the purse of adap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to promote the disciplines related to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s that is the external requirements and internal motivation of City University (College).
urbanization;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2017-10-15
张海钟(1963-),男,甘肃靖远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研究。
C 93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6.006
2096-059X(2017)06–0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