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路,且行且珍惜
——我的教育故事
2017-03-27重庆实验中学刘志昂
□文/重庆实验中学 刘志昂
□文/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 郭 涵
教师之路,且行且珍惜
——我的教育故事
□文/重庆实验中学 刘志昂
我从小就只喜欢和同龄人交往,不爱与比自己小的孩子打交道。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老师。甚至小时候玩扮演“老师和学生”的游戏,我都觉得十分无趣而拒绝参加。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填的专业大都是法律、财经之类,只在本科提前批填了一个师范院校。然而,当我收到西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的一生就与“教师”一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家乡重庆,离开父母亲朋,独自来到四川省宜宾市一中,成为了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学校领导就安排我担任高一平行班的班主任。班上学生都是学校的择校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非常差。为了搞好班级常规管理,我跟学生斗智斗勇。为了班上成绩考核达标,我对学生严防死守。几年下来,老师与学生的“猫鼠斗争”游戏搞得我心力交瘁。
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工作的厌倦,我终于在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向校长提交了辞职报告。回到了重庆,没有学生烦心,没有工作劳神,生活很轻松,心情很愉快。但重新就业的问题不久就摆到了我的面前。作为历史专业的师范生,除了教书的老本行,我还能干什么呢?网上无意中看到的教师招聘信息,让我进入了渝北区的一所著名私立学校,又当上了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没想到的是,在这里短短一学期的经历,却颠覆了我几年来对学生和教师职业的认识。
这所挂着名校牌子的学校,学生来自于重庆各区县。由于学费高昂,班额不多,实行小班制教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不少是成绩差、习惯差的“双差生”,让老师们都头痛不已。刚进校就听到老师们的介绍,我顿时有种“才出虎穴,又入狼窝”的感觉。在私立学校,家长是老师的衣食父母,无论怎样,都要把这帮小祖宗“伺候”好。但是打心眼里,我还是厌恶那些学生,无聊的工作依然让我很心烦。
转眼大半学期就过去了。一天,我在办公室边批改单元测验的卷子,边听老师们在议论:“刚刚×××的家长来把他接走了,这段时间好多班都有学生转走了……”“转走几个也好,免得让人看到心烦”,我想。到了11月份,学生转学就更加频繁了,甚至在我的课堂上都有家长来带走学生。老师们的议论也更大声了:“听说老板要把学校卖给区政府了,很多学生都转到其他学校去读了……”“把学校改成公办的多好呀,”我想,“学生都快转走吧,我巴不得早点放寒假呢!”
期末考试临近了,确切的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学校董事会作出了决定,学生全部转到其他学校去,所有教职工都作解聘处理。大家都开始自谋出路了,我也不禁有些忧心忡忡。
周一上午,我又风风火火地赶到初二(1)班去上课,边走边想:“那些家伙一定还在打闹,从来都听不到上课铃声。”可是到了教室,眼前的一幕却让我惊呆了:教室里端端正正的坐着五个学生,书本都早已准备好了,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我问,“班上不是还有二十几个人吗?”“他们那些人都集体逃学了,只有我们这些乖娃儿还在。”望着几个嬉皮笑脸的孩子,我的心头不禁一震。但他们调皮的嘻笑,却不像往常那样令人厌恶了,第一次让我觉得可爱起来!“老师,上课嘛!”“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节课,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我也讲得非常有激情。但我脑子里总浮现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心里也莫名其妙感到一阵阵地悲凉:如果没有这几个调皮捣乱的学生,我还能这样上课吗?我还是一个老师吗?
周三下午,许多班级都没有学生上学了,老师们也都在办公室聊着天。又是初一(1)班的历史课了,我沿着走廊朝教室走去,我的脚步比往常慢了许多,似乎教师之路几步就会走完一样。到了门口一看,教室里只剩两个学生了。他们在小声地说着话,书也没有拿出来,看到我进来才抬起头。“把书拿出来吧,今天我们学习《人民解放战争》。”“啊,老师,还要上课呀?一会儿家长来了,我们就走了!”“只要你们还在教室里,我就要好好上课,因为我还是老师。”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喜欢当老师的,我真的舍不得离开三尺讲台。我一如往常地上完了这堂课,家长已经在外面等了一会儿。学生和家长与我道别之后就离开了。我站在教室门口,望着空荡荡的教室,感觉我的教师生涯也离我而去了!
所幸的是,我的教师之路并没有就此终止。不久,我通过教师公招考试进了重庆市实验中学,又成了一名中学教师。一晃七个年头就过去了,作为班主任老师,我每天从早到晚跟学生打交道,尤其是与那些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斗争”。学生还是会惹我生气,工作也会让我心烦,但我已懂得了珍惜这份工作,懂得了如何坚守三尺讲台。每当学生在我面前嬉皮笑脸时,我都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没有了学生,哪怕是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也就没有课上了!我就当不成老师了!
我的教师之路还很漫长,还会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未来的教师之路,我会且行且珍惜!珍惜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岁月!珍惜三尺讲台上的每一天!◇
□文/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 郭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