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伦理下汉语典籍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2017-03-27贾立平苏新建

关键词:典籍英译译者

贾立平, 苏新建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翻译伦理下汉语典籍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贾立平, 苏新建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译者是汉语典籍英译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对译作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规范依据。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基础,以《醒世恒言》的英译本为例,从再现伦理模式、服务伦理模式、交际伦理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正确发挥译者主体性,为汉语典籍英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翻译伦理; 译者主体性; 翻译; 《醒世恒言》

一、引言

中国典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典籍英译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典籍作品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典籍英译的难度大。如何将典籍中的文化信息准确而完整地传递出来,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译者是典籍英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因素。译者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特点,它们辩证统一于译者主体性之中。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译者主体性的地位不断提高,但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译者主观能动性,使译者主体意识过分张扬。“翻译的过程是一种以原文为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因此译者作为这个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1]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无限制地发挥能动性,译者要以实现翻译目的性为目标,在尊重受动性因素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只有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伴随文化转向,伦理日益成为翻译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伦理是人与人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翻译自然要受到伦理的约束。”[2]翻译伦理的出现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翻译行为提供了一定的规范依据。本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我国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的英译,旨在深入探讨翻译伦理如何指导典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翻译伦理模式是安德鲁·切斯特曼的重要思想之一。切斯特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在其论文《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中完善了翻译伦理模式,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伦理模式、服务伦理模式、交际伦理模式、基于规范的伦理模式、承诺的伦理模式。这五种伦理模式促进了翻译伦理的发展,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醒世恒言》是冯梦龙“三言”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艺术上最成熟的一部。首部《醒世恒言》的全译本由美籍华人学者杨曙辉和杨韵琴翻译完成,2011年被收入大中华文库。本文选择杨曙辉和杨韵琴的全译本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探讨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一定同时遵守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不同的译者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所选择的伦理模式就不同。对伦理模式的选择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表现。杨曙辉和杨韵琴翻译的《醒世恒言》英译本主要选择遵从了再现伦理模式、服务伦理模式、交际伦理模式。下面具体分析三种模式下译者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

(一)再现伦理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切斯特曼的再现伦理要求“译者应该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和原文作者的意图,不能随意增加,删减或篡改”[3]139。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译者应是原文作者的代言人,应该突显忠实与精确,寻找译文与原文之间最大程度的对等。”[4]11在再现伦理模式下译者主体性不能随意发挥,译者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原文这一受动性因素为前提,翻译活动受到原作客体的限制,译者必须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体性,不能打着译者主体性的幌子胡译乱译,错误地反映原文。下面以《醒世恒言》杨曙辉夫妇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再现伦理模式的规范和指导下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以再现原文内容和原作者意图。

首先,译者遵循再现伦理,忠实地再现原文。《醒世恒言》是我国明代话本小说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话本小说不同于英语国家的短篇小说,它一般由题目、入话、正话和片尾组成。小说中还包含大量诗词以及冯梦龙的眉批。 杨曙辉夫妇在翻译时为了完美再现中国话本小说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对《醒世恒言》做出全译的决定,对原文不做删改,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而前人在翻译时出于不同的目的,常常删除原文中部分说话人的用语、诗词、眉批以及入话部分,这无疑会影响外国读者对中国话本小说的理解。

其次,译者在再现伦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再现原作者意图。冯梦龙编著的“三言”的特色之一是所有小说按照两两配对的顺序排列,小说的标题形式以七言、八言对句为主,即“每奇偶相连两个文本的题目刻意呈对偶之势”[5],并且标题突出了故事情节,预述了小说内容。在翻译《醒世恒言》标题时,杨尽最大努力再现原文特色和冯梦龙的这种审美追求。

(1)原文:大树坡义虎送亲[6]274

译文:The Grateful Tiger Delivers the Bride at Big Tree Slope[6]275

原文:小水湾天狐诒书[6]312

译文:Divine Foxes Lose a Book at Small Water Bay[6]313

(2)原文:勘皮靴单证二郎神[7]680

译文:The Leather Boot as Evidence Against the God Erlang’s Impostor[7]681

原文:闹樊楼多情周胜仙[7]744

译文:The Fan Tower Restaurant as Witness to the Love of Zhou Shengxian[7]745

例(1)是小说第五卷和第六卷的标题,两个标题是七言对句。对偶句的基本特征是对称并列的句子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杨曙辉夫妇翻译时发挥能动性,在传达标题原意的基础上着力再现对偶句的形式之美。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文忠实通顺,上句和下句句式相同,工整对仗。The Grateful Tiger 对Divine Foxes,同为名词短语;Delivers 对Lose,同为动词;at Big Tree Slope 对 at Small Water Bay,同为介词短语。例(2)是小说第十三卷和第十四卷的标题,两个标题是八言对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本质上的不同,译文很难做到字数上的对等,译者在译文中选择相同的结构来尽量再现原文特点。译文中,上下两句都是名词短语加介词再加名词短语的形式。The Leather Boot 对The Fan Tower Restaurant,Evidence Against the God Erlang’s Impostor对 Witness to the Love of Zhou Shengxian。通过杨曙辉夫妇的翻译,读者可以获得视觉上的美感,直观感受到原文的标题特色,体会话本小说的编纂艺术。同时,译文很好地再现了标题的预述功能,读者读完标题便可以对将要阅读的故事有一定了解,并产生一定的期待。

(二)服务伦理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切斯特曼的服务伦理模式将“翻译行为视为一种商业服务,即译者提供的服务(翻译的译文)最终要符合客户(读者)的要求,实现由委托人和译者共同商定的目标”[4]12。服务伦理体现了功能学派所倡导的理论“目的决定手段”。“译员要从译文的使用者(包括读者、雇主等等)的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创作,时刻不忘为译文使用者服务的职责和目的。”[8]在这一伦理下,译者被赋予了一定的主动性。为了实现设定的目标,译者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根据译文的用途和使用对象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诠释,这也反映了译者主体性为我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者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要以忠诚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为前提。

译者在翻译前须确定自己为哪一特定读者服务,不同的译文读者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对译文产生不同的期待视野。一旦确定译文的潜在读者,该译文就需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为之服务[4]12。杨曙辉和杨韵琴认为自己服务的目标读者有两类:一类满足于欣赏文本的读者,另一类是研究型、专家型读者。杨曙辉夫妇在翻译中始终以读者为中心,语言方面尽量选择当代英语母语易于接受和欣赏的表达方式来服务译文读者。

(3)原文:虽然不是个大势主菩萨,搭在篮里便是菜,捉在篮里便是蟹,赚他钱把银子买葱菜,也是好的[6]148。

译文:Granted that he’s no fat cat, whatever comes into my basket can be served on the table, be it veggies or crabs. Even if what money he bring in is enough for only a handful of green onions, it’s be better than nothing[6]149.

(4)原文:若还迟,终无失,就是一万年,小可也情愿等着[6]154。

译文:Better late than never. I’ll gladly wait even if it takes ten thousand years[6]155.

(5)原文:今日你造化,已是九分九厘了[6]156。

译文:Today is your lucky day.Your chances are ninety-nine out of a hundred[6]157.

例(3)中,大势主菩萨即大势至菩萨,佛教菩萨名,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这里喻有钱有势的人。对于信奉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译文读者来说,大势至菩萨是陌生的,如果直译为 Great Strength Bodhisattva,会使读者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译者在服务伦理的指导下,选择英语中的常用俚语 fat cat 来翻译比较恰当。它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有钱有势的人,跟原文的含义对等。同时fat cat 是俚语,是比较随意的口语,跟原文中说话者王九妈(老鸨)的身份比较相符。译文使读者阅读方便,易于接受,同时又忠实地再现了轻松的古典文学风格。

例(4)中,在翻译“若还迟,终无失”时,译者选择了英语常用的谚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来翻译,不仅简洁明了地再现原文含义,还使读者感到亲切熟悉,实现了服务读者的目标。

例(5) 中“九分九厘”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常用语,意思是九成九,差不多。分和厘都是我国的货币单位,计量单价很小或很精确的东西。如果直译,读者会很难理解,如果意译成差不多,又不能形象具体地体现出原文中只差一厘的含义,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九分九厘”译为Your chances are ninety-nine out of a hundred。ninety-nine out of a hundred是数字形式与原文对应,也是目标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不仅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原文还差一点点就成功的喜悦心情,也使读者阅读起来轻松,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原文。

诗词广泛应用于话本小说中,是话本小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表达小说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醒世恒言》中的诗词部分时,杨曙辉夫妇以服务伦理为指导,发挥译者主体性。“杨曙辉和杨韵琴认为,当代美国读者习惯阅读不受格律限制的现当代自由诗,如果译文出现一些押韵整齐的诗篇,则往往会显得单调平板或滑稽可笑。”[9]因此在翻译一般诗词时,译者以忠实于原文内容为前提,不拘泥于汉语诗词整齐押韵的外形,没有将诗词译成韵诗,而是译成自由诗,每行的音节数尽量以十个音节为准,由八音节到十三音节不等。请看例(6):

(6)原文:连宵风雨闭柴门,落尽深红只流存。欲扫苍苔且停帚,阶前点点是花痕[6]210。

译文:The cottage gate stood closed in the night-long rainstorm,/The willows survived but not the flower blossoms./My broom to sweep the moss halts in midair,/For the steps are strewn with fallen petals[6]211.

相反,在翻译回文诗、叠字诗时,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在再现原文的形式方面下足了功夫。回文诗、叠字诗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还近乎于一种文字游戏,形式就是它的艺术特色。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欣赏汉语的回文诗、叠字诗,让研究型读者更好地研究汉语诗歌,杨曙辉和杨韵琴以读者为中心,发挥译者主体性,尽管难译,也将这类诗歌恰当地翻译出来,服务于读者。

(7)原文:

阙新歌声嗽玉

一 采

津杨绿在人莲[7]652

译文:

of lotus seeds sing at Green Poplar Ford

pickersone

sing jade as pretty as song new[7]653

该叠字诗应读为: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一阙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

译文:Pickers of lotus seeds sing at Green Poplar Ford,/Sing at Green Poplar Ford one new song—/ One new song as pretty as jade./ As pretty as jade sing pickers of lotus seeds.

(三)交际伦理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切斯特曼的交际伦理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他者”的交流而非再现“他者”。交际伦理要求译者充当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调节员,最大限度地实现两个异域的交流与合作[3]140。交际伦理突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使译者处于相对主导地位,这就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体现了译者主体性最突出的特征能动性。译者要在交际伦理的规范制约下、在再现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努力缩小或消除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别,从而促进文化交流。文学典籍英译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英译,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上字符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转换和交流。杨曙辉夫妇在翻译文化方面的内容时,主要以交际伦理为指导发挥译者主体性。请看以下两例:

(8)原文:告爹爹:明日是重阳节,先生放学回去了[7]508。

译文:Father, tomorrow i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so my teacher has dismissed the class and returned home[7]509.

Endnote: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falls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On this day, the Chinese tradition is to drink dogwood or chrysanthemum wine, climb up mountains, and deck the hair with dogwood sprays[7]553.

重阳节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对于大多数英语读者来说,他们肯定不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可能会好奇或不理解重阳节先生为什么放假回家。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以交际伦理为指导,首先在原句中直译重阳节为Double Ninth Festival,然后再添加尾注,向读者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的节日文化,使读者理解原文的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9) 原文:王三老道:“想着昔年汤饼会时,宛如昨日。”[7]508

译文:“ It still seems yesterday when we had the ‘noodle-soup feast’ for him,”said Wang Sanlao[7]509.

Endnote: A noodle-soup feast is a celebration on the third day after a baby’s birth, with noodles in soup as a token of longevity[7]555.

汤饼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是古人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举行的宴会,吃汤饼,取长寿之意。汤饼并不是烧饼的意思,而是指面条。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汇来翻译,因此,杨曙辉夫妇发挥译者主体性,将汤饼会直译为the noodle-soup feast,并利用尾注进行解释,使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促进原语和目的语之间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醒世恒言》原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典故的运用使原文语言凝练而意义深刻,却加大了翻译的难度。有的译者对于复杂难译的典故会选择放弃不译,有的选择释译的方法,只译出基本含义,却使民族色彩丧失。杨曙辉夫妇在翻译典故时以交际伦理为指导发挥其主体性,主要采用直译加尾注的翻译方法,努力翻译出典故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10)原文:不须玉杵千金聘,已许红绳两足缠[6]392。

译文:There was no need for a pestle of jade:A red string was already tied around their ankles[6]393.

Endnote:In a story written in the Tang dynasty, a man named Pei Hang bought an expensive jade pestle and offered it as a betrothal gift to Yunying, the woman he loved. Later, the husband and wife became immortals.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the god of marriage, has a bag full of red strings with which he ties predestined couples together by their ankles[6]427.

原文包含了两个典故,如果原句直接翻译出来,会使译文过于冗长并丧失原文简明概括的形式,因此译者先直接译出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保持原文特点,然后在小说末尾加上注释进行补充。不知道中国这两个典故的读者可以通过注释了解到唐代传奇裴航和云英的爱情故事、月老系红绳牵姻缘的故事,在领会原文含义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对《醒世恒言》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伦理不仅给译者限定了最高的规范标准,同时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留出了合适的空间。在典籍英译实践中,杨曙辉和杨韵琴树立了伦理意识,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所翻译的对象,遵循不同的伦理模式来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译作。因此在现代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并不意味着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随心所欲,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只有在翻译伦理的指导和制约下,努力实现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1] 杨俊峰.翻译的双重性:主动性和受动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56-59.

[2] 刘卫东.翻译伦理回归与重构[J].中国外语,2008(6):95-99.

[3] CHESTERMAN A.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1(2):139-154.

[4] 胡莉莉.重释鲁迅翻译之“硬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15.

[5] 秦军荣.论《三言二拍》中“三言”题目的设置及编排[J].文学教育:上,2007(7):106-107.

[6] 冯梦龙.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醒世恒言Ⅰ[M].杨曙辉,杨韵琴,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7] 冯梦龙.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醒世恒言Ⅱ[M].杨曙辉、杨韵琴,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8] 陈振东.翻译的伦理:切斯特曼的五大伦理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10(3):85-88.

[9] 颜明.既有内美,又重修能:“三言”首部英文全译本介评[J].中国翻译,2013(2):75-79.

(责任编辑:张 璠)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

JIA Liping, SU Xinjian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The translator is the subject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 full play of their subjectivit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ir translation. The return of translation ethics provides both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his subjectivity and a norm for the play of his subjectivity. Based on Chesterman’s models of translation ethics, how translator plays the role of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StoriestoAwakentheWorldin terms of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of service and of communication is analyzed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helpful idea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ethic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ranslation;StoriestoAwakentheWorld

2016-08-01;

2016-09-05

贾立平(1966—),男,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674-0297(2017)02-0125-05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