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的“露天博物馆”
—— 格多苗寨“六月六”
2017-03-27吴洁
文:吴洁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格多苗寨的“六月六”民族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苗民身着盛装,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展示了浓郁的苗族文化风情,犹如一个露天民俗风情博物馆,宛若一幅远古文化的长轴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格多苗寨距都匀市城区约40公里,位于王司镇新场村,由格多寨、阳久寨、阳颂寨、欧勇寨、嘎笑寨、阳亚寨等六个苗族自然村寨组成,统称“格多苗寨”。苗寨现有 720 户,3600余人。格多苗寨山环水绕,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民居鳞次栉比;古香古色。梯田层层叠叠,生态优美。苗寨茂林修竹,古树荫簇。这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般的古朴村落。
全球化的今天,格多苗寨的苗民仍然沿袭着苗族传统文化习俗,仍习惯穿着传统服装,遵苗家礼仪,用苗语交流,过苗家节日。这里的“六月六”节日和“祭天神”活动,已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经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认定后已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片至今仍保存较好苗族风情的“神秘土地”和“歌舞之乡”,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又封闭的苗族文化渊薮。
格多苗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据说他们的先祖从江西跋山涉水辗转迁入定居,逐渐衍生为今天的格多苗寨。经历苦难的迁徙而定居后,为了维护生存权利,催生了很多故事,慢慢形成了格多苗寨的人文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六月六”民族节日。
传说明末时期,格多苗寨卢谷捶(苗名“谷达捶”)和阳久寨廖谷昌(苗名“谷昌阳久”)两名精通医术的老人,因不满官军的欺压,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邀约众村民以上山采药为名,到当地早几山商议起义,后因故起义未遂。清丁亥年(1647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反压迫、反驱逐,保护苗族家园,一位叫角机的苗族首领聚众起义,并获得成功。为怀念两位药王和聚众抗暴的头领为苗族争取自由平等所做的贡献,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苗族同胞都自发到格多寨后的罩子山进行纪念性群众集会,逐渐演变成苗族“六月六”民俗节日活动。
格多苗寨最有特色,也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是镶嵌在层层梯田间,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干栏式吊脚楼。梯田、吊脚楼、青瓦、神龛、银锁、谷仓、农具、牛圈、马厩、灶房、柴棚以及挂在屋檐下的红辣椒、玉米等,无不彰显着古老的农耕文化氛围。几乎户户都有古色古香的银锁门,蕴藏着苗家人的生活智慧。
不过,最能体现浓郁苗族风情的,是每年“六月六”的节日期间。举办的很多活动和民俗仪式。人们着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交际,谈情说爱,不亦乐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穿着苗族盛装的姑娘们。苗族服饰独具特色,被史学家喻为“穿戴头顶上的苗族迁徙史”。苗家盛装,每一种图案、每一件饰品,都是一个故事,那银角、银冠、银花、银片、银锁、银链,显现一片“银海世界”;穿在身上绚丽多彩的绣花衣,其刺绣和美丽的图案都是历代苗族妇女的杰作。无图作业,信手飞针,巧妙地把生产、生活、图腾崇拜和历史的追忆集于一体,使苗族服饰成为了一件可以炫耀的艺术品,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显示了苗族妇女能歌善舞、能织善绣、心灵手巧、艺术精湛的文化内涵。那绚丽的银饰和刺绣、翩跹的舞步、莞尔的笑靥、嘹亮的飞歌、独特的酒俗、热情的接待……让人恍若走进了一座古意盎然的露天的风情万种的情博物馆。
贵州省都匀市文化馆
吴洁
走进格多苗寨,风雨桥上镶嵌着“苗疆福地,桃源格多”的夺目匾额,正是格多苗寨的真实写照。接着是迎宾仪式。身穿盛装的苗家妇女整齐排列在两旁,微笑着给宾客胸前挂上祝福的红鸡蛋,唱起苗家迎客歌。漂亮的苗家姑娘,则用硕大的牛角杯,装满醇香的苗家米酒,送到我们的嘴边。按照迎宾酒俗,进入苗寨必须先喝三大碗米酒,这是格多苗族人真诚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的独特方式。喝完酒,不远处长号齐鸣,芦笙阵阵,铁炮齐鸣。
入寨后,将领略到苗家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抑扬顿挫的“酒歌”,情意绵绵的“游方歌”,还有那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芦笙舞……这些都反映了格多寨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本性和乐观坚韧的民族精神。最让人难忘的,是苗家人的好客,而好客则主要体现在酒俗上。苗家人的酒歌可以通宵达旦,甚至可以唱三天三夜不重复。这些借酒而唱的歌,除了诉说衷肠,有的是苗族古歌,是借此追怀祖先和迁徙历史的叙事史诗。在苗家醉酒,是真诚的表现,主人也因客人醉酒而受人羡慕。让身穿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在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
格多苗寨田间纺织
格多苗寨的节日是丰富多彩的,还有苗族纺织、油纸伞制作、祭祀、团圆芦笙舞、苗家酿酒、苗族板毽、抢彩蛋、赛马、蹲汤锅等项目,“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族女子都以能歌善舞为荣。“芦笙吹动万千家,有女快簪头上花。”板凳舞古老神秘,尽情狂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芦笙舞舞姿轻盈,漫步挪动,旋转自如,清丽委婉,具有浓郁的苗族民间舞蹈特色,又有古朴典雅而鲜明的格调。
“六月六”传统节日活动规模大,是当地苗族同胞最为开心的节日。偌大的一个圆形场地聚集了众多宾客和当地苗族同胞,苗家小伙跳跃着吹奏起优美的芦笙曲,苗家小妹们则手牵手紧跟着芦笙曲的节拍,激情地跳着欢快的苗族歌舞,几个苗族小女孩在踢毽子,格多苗寨传统的板式鸡毛毽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国际上的羽毛球打法,就是这一区域苗族板毽演变而来。
“六月六”是格多苗寨的一次民俗文化盛宴,只有深入期间,方可体验其中美妙,文字往往不能描述其中的丰富感受。但节日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诉求,与日常生活有一定区别。也就是说,格多苗寨的“六月六”节日虽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但是并不能穷尽苗家人丰富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最具特色的婚恋习俗。譬如“游方”。
所谓“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设有固定的游方场或游方坡。只限本寨女子与外寨男子参加。男女整装相聚,通常是两男两女对歌;双方中意后,分别相邀谈唱,若有意成婚,则互赠礼品作为信物。也许这是最古老的、保存最完好的自由恋爱、谈情说爱的方式之一。
“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婚恋的前奏曲。节日前,母亲为女儿做花衣,父亲存钱打首饰,把女儿打扮漂漂亮亮的,才能去游方。男青年往往要跋山涉水几十里,到游方坡去游方,用吹口哨、木叶、芦笙或唱山歌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出门。有的地方平时夜间也可以游方。姑娘们身着崭新的衣裙,头戴银首饰,颈配银项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有,并以自己美丽的容貌和姿态,吸引小伙子的爱慕。他们在游方坡见面后,小伙子十分礼貌地和姑娘打招呼,称赞姑娘的美貌,然后通过对山歌互相介绍。
夜幕降临后,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步随着舞曲变换,进、退、回、旋,整齐而优美,多样而和谐,时而强健有力,时而轻盈舒缓。尤其在月光下,悠扬的芦笙伴着优美的舞姿,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可以说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在舞蹈和对歌中进行的。
格多妇女
格多老人
格多老人自制土布
旧时,姑娘小伙们一般在十五六岁时就开始游方。在节日期间的傍晚或月光明媚的农闲之夜,外村的小伙来到本寨田埂上,用口哨邀请年轻姑娘出门,在树下、桥头、河边,青年男女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对情歌。如果彼此中意,则单独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对歌交谈。姑娘会试探小伙的真心,小伙会倾吐对姑娘的爱慕。
盛夏时,深夜后,男女青年围着火塘对唱。这时候的对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等,抒发爱的情意,把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拿出来。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他不嫁的决心。大胆的男孩子,晚上还会在寨子田边上找来稻草和女孩子们共睡一晚,这可能是苗族最开放“偷情”方式。通过多次的游方后,双方互相了解后,小伙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访。这时,姑娘对小伙子表现出特殊的爱慕,女方父母杀鸡宰鸭,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这时的山歌情深意切,触景生情,现编现唱,随口对唱,订立婚约,交换信物,双方感情融洽就用衣服、围腰等信物互赠,私定终身。苗族游方活动是很讲礼貌的,毫无粗鄙、浪荡行为,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品德。青年找伴侣很自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父母同意了,才能开始筹办隆重的苗家婚礼。
结婚这天,男女双方都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和同村寨的乡亲。新郎由几个伴郎陪同,带着礼物前去娶亲。娶亲者中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娶亲者到达女方村寨时,会有一群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对歌。每对完一首歌,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如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这期间,还要防止新郎让妇女们抢走。如抢走了,她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让娶亲者不能按时娶到新娘。到了新娘家,姑娘们还会围住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引得宾客发出阵阵哄笑。
更有甚者,有的姑娘还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黑不溜秋的。望着新郎的模样,人们会爆发出哄堂大笑。今天正是新郎去迎娶新娘的大喜日子,男方家正在为接亲忙碌着。接亲的男方家要送彩礼到女方家,多少按经济条件好坏来定,给女方彩礼数目不等。女方家用这钱来购置全部送到男方家的礼品,女方家再准备自己送给女儿的嫁妆。最终男方家派出几十人组成“亲友团”,带着彩礼,陪同新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亲友团带的迎亲礼品非常多,有几百斤米酒、几十件新苗装,还有四棵大蒜苗和用草包好的红色糯米饭,大蒜苗送往女方家后还要带回来男方家的,代表今后家庭和睦兴旺发达。糯米饭则送到女方家寨脚放在路边,让女方家过路人来一起分享吉庆的喜悦。吃过中午饭,喜庆的古苗号吹起来了,新娘子要出门了。
按照当地婚俗,新郎已提前回到自己家中,叫上父母及寨子来吃喜酒的客人一起到进寨口大路上迎接。当新娘来到时,新郎上前说上几句“誓言”就拉着新娘一起走入寨子。格多寨周边的苗族村寨都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对结婚的新人不论家在寨头或寨尾都要带着新人走入寨中,以此来告诉村民“我们现在成家了”。走到男方家门前,女方要换一对新鞋,表示“穿上这双鞋走进我家门就是我家人”。新娘进屋后,要再次换上深色苗装,坐在吊脚楼堂屋正中央的一把高凳子上,给来宾们“过目”,之后的酒席非常热闹,亲朋好友送上贺礼,有送酒的、送米的,还有直接送现金的。酒席从下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席间客人相互唱苗族古歌敬酒的,共同祝愿这对新人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格多苗寨是一座天然博物馆,它的展厅就是整个村寨,被人们称为“露天博物馆”,格多苗寨“六月六”苗族风情节,其历史源远流长,不仅深切纪念了苗族英雄,祭奠祖先,而且发扬和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次非同凡响的苗族文化交流盛会,对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格多新娘
接亲路上
格多婚礼
格多迎宾
丰厚的嫁妆
格多女子出嫁
潘一见(潘倚剑)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松风云影 潘一见 中国画 138cm x 49.5cm 2015 年
董娇
2007-2011年 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2011-2015年 在北京传是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书画部)从事艺术品拍卖工作,并曾担任山东圣华美术馆的策展人,独立策展过五次以上展览并获得较好收益。
2015至今 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攻读研究生学历
绘画作品多次参加画廊展览
黔之东南 董娇 中国画 180cm x 210cm 2011年
袁峰
苗族,1991年生于湖南邵阳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曹宝泉、付爱民、赵盼超先生,《中国民族美术》期刊栏目编辑
2016年,《苗乡蝶语》入选“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 《苗寨欢歌》入选“2016贺岁大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5年,《苗岭花飘香》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紫气东来》入选“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邀请展”并获优秀奖
2014年,《苗寨花香》入选“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荷 袁峰 中国画 67.3cm X 38.3cm 2015 年
唐凝
1995-199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99-200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师从刘庆和先生
2007年留校为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素描》《造型研究》作为课堂优秀作品留系;《蓝调》荣获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三等奖 ;《手机时代系列》荣获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创作一等奖;《手机时代》获2004全国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优秀中国画展览优秀作品奖; 《手机时代-2007》获2007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一等奖;系列作品多次发表于专业刊物和参加多个年度大展
海上新梦之二 唐凝 中国画 46cm x 70cm 2015年
张轩
1991年生于河南省商丘市
2016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专业在读研究生,师从于高润喜、钟捷、曹宝泉三位老师
朝圣 张轩 中国画 248cm x 129cm 2016 年
藏族老人 王康 中国画 138cm x 69cm 2016年
王康
1991年生于河南省商丘市2016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专业在读研究生,师从于高润喜、钟捷、曹宝泉三位老师
邬瑞之
1991年生于内蒙古
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美术专业(中国画)
201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学士学位
2016年,作品《凉山早春》入选“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
2016年,文章《台湾太巴塱部落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发表于《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6年,作品《祈》发表于《中国民族美术》
2015年,文章《苗族鼓藏节仪式的功能及演变》发表于《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5年,作品《峥嵘岁月•雅》入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八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风影 邬瑞之 绢本工笔 12cm x10cm 2017 年
蒙古族姑娘 贾悦馨 中国画 180cm x 97cm 2016 年
贾悦馨
1990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
201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大学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