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版画创作新探索
——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创作实践的一些思考
2017-03-27王建山普馨伟
文:王建山 普馨伟
山气 朱世伟 绝版木刻 100cm x 70cm 入选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
天籁 谷文 绝版木刻 62cm x 61cm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博物馆收藏
贵州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是美术创作的沃土,从山地高原生长出来的贵州版画以其浑朴、厚重、强悍、多元的个性风貌引人注目,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及民族民间艺术给贵州艺术家提供无尽的创作源泉和激情,几代版画人不懈努力,在僻远、丰饶被称为“民俗博物馆”的贵州高原,创作出丰硕的艺术瑰宝,形成贵州山地版画独特的精神品格。这样的背景中贵州民族美术教育有着良好的成长基础,贵州山地版画创作深深影响了院校版画学子。在创作实践中,坚持到生活中去,植根民族沃土,从中寻找真切感受,尝试使用不同风格形式,自由地表达内心情感,从而创作出有独特感受又具审美价值的作品。理论与实践、生活与创作不断撞击,不断给人新的启示,寻找适合民族院校美术教学的方式,在民族沃土中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非常有价值,值得去努力。
一、艺术教育在民族沃土中成长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生活在这块多彩土地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遂使这块高原热土成为民族艺术奇葩产生的丰腴土壤。
从20纪50年代开始,一批优秀的画家宋吟可、王渔父、孟光涛、方小石等进入高校,成为民族艺术教育的师资,版画教学则在吴家华先生的带领下随之展开。师生走向生活,乌蒙高原、苗乡侗寨、清水江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绵延起伏的自然景色、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给予师生们充盈的滋养和创作灵感,他们以激越饱满的情绪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精神、散发浓郁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至今仍有动人的艺术魅力。上世纪60年代,借鉴民族传统和民间绘画等手法进行创作,形式风格更加多样,创作以民族民间题材为主体的写实风格的作品,贵州民族艺术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秋日 绝版木刻 73cm x 65cm入选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盛装的牛 袁琳 绝版木刻 55cm x 56cm 入选第十届全国版画展 铜奖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神话传说、挑花刺绣、蜡染扎染、土陶泥哨、傩戏面具、银饰漆艺以及民族地区极具特点的民族文化群落,琳琅满目,为贵州艺术家提供丰富的审美资源,激发其不尽的创造力和向艺术更高处攀越的可能。20世纪70、80年代,社会转型呈现出的多元文化取向,促成贵州版画走上了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寻之路。版画家从本土吸收养分,发掘其中具有原质特色的文化元素,创作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又具时代特征的作品。贵州画家在北京推出十余个展览,这些来自大山深处具有独特地域色彩和强烈视觉张力的艺术震动美术界,被称为“贵州美术现象”。其时,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师生王建山、熊红刚创作以版画为主的“古傩系列作品展”成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贵州民族美术教育得到充分的滋养,版画艺术教育也由此健康生长起来。
二、版画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贵州民族院校版画教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延续了中国学院版画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国学院版画是中国当代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版画发展历程及发展状态的重要载体,它肩负传承与开拓双重使命,其发展轨迹与社会变革、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老一辈版画教育家曾致力于建立扎根于民族土壤的中国版画教学体系,特定历史导致学科建设几经挫折几度沉浮。新时期以来,学院版画历经现代思潮的冲击,在各种阵痛中前行并不断反思。学院版画具有学术性、实验性、探索性的特征,研究和传承是其优势,作为主要功能之教学也将不断改革推进。
20纪90年代初,四川美院举行的首届“全国美术院校版画教学、创作年会”起,历届版画年会始终围绕学院版画的继承与发展、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不仅将学院版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而且关注学院版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着力于推动版画创作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健康发展。有知识和研究的积累,学院版画教学和研究等方面处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中,而创作在其本体语言和思维观念上则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是,学院版画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过于倚重技术,脱离生活,创作趋于模仿,样式雷同,等等。怎样在统一模式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在同一原点中寻找差异,力图点上的突破,即成为大家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客观地说,民族院校美术教育无论教学经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与国内专业院校相比确乎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只有立足本土,在地域文化资源中另辟蹊径,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力求在同一模式中拉开距离,寻找个性差异。
1977年,已中断十年的高等院校开始招生,高校艺术教育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风雨的学子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强烈的自觉意识、共同的信念促使他们将自己特殊的人生体验融入求学过程中,无法遏制的创作激情在师生教与学的切磋中不断撞击,《父亲》《西藏组画》《春风已经苏醒》等一批表现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品相继问世,震动中国画坛,也感染无数国人。令人振奋的创作盛况,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教育景观,在人们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许多人亲历那个时代,在那样的背景下度过了自己的求学生涯,思想、感情都深受其影响。1986年贵州民族院校版画专业重新开始招生,其后,专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版画自觉延续这种教学风范,注重基础、植根生活、强化创作实践。
苗寨月夜 绝版木刻 赵学常 62cm x 66cm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博物馆收藏
民族院校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生活经历学艺过程各不相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需要加强专业基础训练。训练采取常规练习方式,即大量素描、色彩、课堂写生训练、培养学生速写能力和深入刻画能力,同时也注重专业技法训练,从掌握黑白构成入手,熟悉了解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综合版画、铜版、石板、丝网等版种。院校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民族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在民族民间文化中吸收养料,由此发现自己需要很多的补充,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继而有意识地补充自己的不足。
山高水长,在这片高原热土上,版画家努力刻凿山地高原之魂,创作出丰硕的山地版画。辉煌的山地版画与民族美术教育交汇融和,美术专业教师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专业画家的创作思维和经验适时引入学院教学,版画家董克俊、龙开朗、刘隆基、曹琼德等进入课堂授课,直接影响带动青年学子。丰饶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活跃的学术氛围,专业教师及版画家的言传身教,为院校创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条件。院校教育充分吮吸其养分,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艺术家思维观念和艺术创造力融入院校版画创作,学院版画自觉参与各种层面的艺术活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由此摸索出适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发展的路径。
三、山地高原催生斑斓的版画创作
浴天·迪安娜 张清雪 绝版木刻 90cm x 60cm 旧金山亚洲博物馆收藏
春色物语 吕昌清 绝版木刻 89cm x 75cm 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 银奖贵州省第三届政府文艺奖 三等奖
贵州山地高原得天独厚的地域风光、民族风情和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为学习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创作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具备一定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还需理解民族深沉的精神世界,形式表达的背后因该有灵魂在涌动。民族神话、史诗、图腾、传统习俗、节日等构成创作表现题材内容的瑰奇和斑斓,民族民间艺术赋予表现形式语言的多样性,淳厚的民风感染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即成为最迫切的需要。
绝版木刻《天籁》。湛蓝的天空对应着斑斓的玫瑰红,衬托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统一在红色调中的两个结实的岜沙女人,抡起木槌的瞬间,仿佛听见“乒乒——乓”的声响,粗犷、稚拙的刀痕,强烈主观的色彩,画面动静对峙,很好地表现了谷文在民族地区的原初感受。这幅作品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的展出,被新南威尔士美术博物馆收藏。笔者曾带谷文这个班同学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体验生活,一个多月走了很多地方,亲睹苗族妇女织布、染布、捶布、晾布、成衣的完整过程。
绝版木刻《秋日》。与谷文一起来到岜沙苗寨的谷旭,没有选择寨子里极有特色的火枪手、镰刀剃头、芦笙舞等场景。《秋日》描绘了岜沙苗族妇女晾布的情景,基调恬静安详温暖,晾布的苗女、寨童和牛犊和谐统一在秋日的寨边。高更曾在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找到他绘画理想中的描绘原型,一百年后的谷旭在苗族村寨岜沙寻找到了他心中的塔希提,他将在民族地区的真情实感直接融进作品。此作品成为他生平的第一件版画,且参加了全国美展。
《盛装的牛》。绝版木刻制作中不可预测、变化莫测的偶然性,色彩叠加产生丰富的表现性,使其语汇独特卓绝,《盛装的牛》将贵州布依族簸箕画缜密、细致、色彩雅致、极富装饰意味的特点与绝版木刻语汇碰撞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视觉效果,艺术表现的点一旦找准,创作的潜力即被激活。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版画展并获铜牌奖。
《苗寨月夜》。黔东南黄平县的农民画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自由、变形、重组的平面构成关系给从小生活在苗族村寨的赵学常很大启发,他尝试用农民画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家乡。《苗寨月夜》在绝版木刻制作中,运用了极为主观的绿色、红色、蓝色线条,表现出月色中宁静安详的苗族村落。这幅作品亦参加了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的展出,被新南威尔士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浴天·狄安娜》。这是一件迷离梦幻的作品,作者用绝版木刻创造了一个瑰奇斑斓的想象世界,其动力源自山地高原的原生文化——苗族服饰图案的启迪。苗族这个古老民族服饰图案所蕴含的无穷想象力被充分调动,作者把他感受到的风俗文化、自然景物、万千气象,与古罗马神话里月亮与狩猎女神并置于星辰、银河、山川、花卉中,自由的无拘无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作品被旧金山亚洲博物馆永久收藏。
《春色物语》。该作品源于水粉写生稿,生机勃勃的春天各色农作物犹如五彩的音符跳跃在高低起伏的山地田野,阳光辉映着地里的包谷、豆苗、葵花……植物花草相依相存共生共长,绝版木刻所呈现的刀痕、版痕、印痕至此达到冲突性的和谐,来自齐鲁大地的吕昌清用色彩和线条抒写了对山地高原的情怀,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的评委授予《春色物语》银奖。
《山气》。贵州安顺屯堡现存民间地戏,又称“跳神”,极富农家生活情趣。地戏吸收苗族舞步和安顺花灯的“四方步”,面具服饰色彩鲜亮,造型富有装饰性,体现民间雅俗共赏的审美习惯。作品吸取了地戏原生态审美特性,用绝版木刻表现憨态可掬的乡间民俗——跳神,情趣盎然。
《狗年》。乡土趣味浓郁的《狗年》,洋溢着贵州山乡风俗节日的欢悦。作者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将人物、景物、动物有机统一在纪念碑似的画面构成中,刀法钝拙,情绪饱满,语言质朴,是一幅动人的山地风俗画卷。
民族艺术教育以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为依托,植根于贵州这片多民族神奇土地,吸收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山地高原民族的精神内涵,描绘多彩的民族生活和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民族深沉的精神世界,创作出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同时坚持教学创作相长,严谨治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开拓其创新思维。这不仅是艺术教育和实践的课题,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狗年 刘延顺 刘隆基(教师) 绝版木刻 75cm x 110cm 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 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