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习与创作
—— 记中央民族大学2014级国画专业实习与创作课程
2017-03-27刘晓燕
文:刘晓燕
2014级国班画下乡合影
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院校深入民族地区采风实习,进行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艺术创作,已成为美术学院本科专业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美术学院国画专业2016年下乡实习的课程安排在本年度5月下旬,由我和纪京宁老师负责,带2014级国画班去湖南通道和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风实习。其目的是了解民族地域特色,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写生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为下一单元的创作课作准备。出发前,我就如何收集素材这个问题,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经验,提示同学实地写生也需要有创作意识,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可根据对当地感受,拟订几个具有典型性的主题,围绕主题,再尽可能详尽地收集材料。
按照开始计划的路线,一路走下来,十余天的时间,给我们印象最深、也是收获最大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丛江的岜沙苗寨,被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这里延续着当地的传统习俗,男人们仍然手持猎枪,头盘发髻,衣料也是由植物染就再经土法加工而成,现在这里已经开发成民俗村,每日寨子里组织村民为外来的游客跳芦笙舞、展示各种生活技艺,作为拉动经济的手段。另一个是榕江的宰荡村,一个规模不大又较为偏僻的侗寨,在长辈歌手的传授下,几十个孩子把侗族大歌唱得绘声绘色,十分感人。大的孩子有十三、四岁,小的只有六七岁,为了把歌声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走进他们的寨子,村民们都在齐心努力着。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侗族在物质需求和精神依托上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然而通过观察与交流,直觉告诉我们,生活中他们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性格没有变。在这块山水相连的土地上,民族习俗和风情虽然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形式,然而各民族却能融合相处,代代相传。尽管这次实习的时间不长,但是同学们还是记录下了那些令人感动、震撼的情景,并使他们萌发出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比如,这次下乡实习创作中,王莹的《岜沙烟云》和罗夕斌的《笙歌》主题鲜明、色彩单纯,较生动地塑造出苗族岜沙汉子的形象特征;崔颖的《糖》和张萌萌《侗寨女孩》以重彩的手法描画了宰荡花朵般的孩子们,刘畅和张铭洋则以白描的手法较为细腻地表现了他们对民族地区集市的印象。几乎每一个同学都把自己对民族地区的切身感受,通过不同的绘画语言形式传达了出来。
守 李佳徽 90cm×50cm
笙歌 罗夕斌 205cm×320cm
对视 梁荣贵 130cm×150cm
黔东南风情 郑馀 240cm x 60cm
2014级国画班学生速写作品
实习写生归来,与之相接的课程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即依据下乡收集的素材,进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人物画创作。对于第一次搞创作的同学来说,在如何选题、如何处理画面结构和形式语言方面,显得缺乏经验。这时候老师的导向很重要,学生需要鼓励,要及时肯定他们好的、切实可行的创作思路。启发他们如何把客观对象变成画面,要有选择地放弃一些东西,突出一些东西,要从自然表象上提取本质的、具有典型化特征的美来丰富画面,而不是做简单的说明式处理。既然是工笔人物画创作,就要对当前工笔画的发展状态有一个了解和认识,就此我专门讲了一次课,就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形式语言做了具体的分析与梳理,并建议同学要多借鉴吸取优秀工笔作品的养分,这并不意味着去模仿或走别人走过的路。有创作意识,也不等于一定要画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表现上。有时候学习本身就是通过了解别人的感受来加强自己对事物的敏锐程度。进行广泛的学习,还可以从中找出共同存在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加强自身的创作能力。
在实习创作过程中,同学们以前课上所学的知识技法被逐一调动起来,得到了综合的运用。但也有一些方面,如对画面色调的设计、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使用等,由于之前实践的比较少,而显得在创作时力不从心。对此,同学们唯有边学边画,或针对自己的画面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或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如此,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这次创作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绘画功底有了了解,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经过这次创作实践的历练,同学们开阔了思维和眼界,在艺术修养和能力上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虽然这次创作以工笔形式为主,但是由于大家的选材和观察生活的视角各异,表现手法也有显著差别,因而使创作总体上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在语言形式上包括了“重彩”“淡彩”“白描”手法。在形象塑造上,既有对“写实”的追求,也有对“夸张变形”所做的尝试,同时还有对泼墨和综合材料的探索。从创作展出的效果来看,应该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运用水平给予肯定。
下乡实习与创作,使同学们拓宽了艺术视野,提高了绘画的创作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由于时间的限制,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通常只是选择几个有特色的地方去看一看,或象征性地画几笔,收集素材也主要用拍照片的方式,不能真正做到深入当地生活,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因此,自然也就画不出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其次,学生在创作中学习吸取他人作品的优长时,往往过多地欣赏和模仿其外在图式,满足于停留在画面的表面效果上,而忽略了对作品思想性和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把握。今后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加务实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