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太巴塱部落世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2017-03-27邬瑞之

中国民族美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原住民部落文化产业

文:邬瑞之

太巴塱国小

邬瑞之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言

笔者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赴台湾交换学习。期间走访了台湾多个文化产业发展园区,在此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台湾地区从 2002 年开始大力推行文化产业,[1]并在2003年由“台湾行政文化建设委员会”认定了包括7个原住民社区在内的35个社区文化产业[2]。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各方力量推动下,这些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太巴塱部落、司马库斯部落等原住民部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成就突出。

太巴塱文物展示室

室内展品

室内展品

这些原住民地方文化产业是以“部落社区”为主体,由部落人士对本部落的“人文”“历史”“艺术”“手工艺品”“自然生态”等相关议题进行活化,使部落原生产业能确立“主体性”,从而营造部落经济增长,并提升与部落 “生产”“生活”“生态”以及“生命”相关的文化。[3]据此可以认为部落人士将部落文化的“意义”附于自己“创造”的产品上,形成具有部落文化特色的商品, 并逐渐形成了部落文化产业。而在这种以部落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如何协调好部落文化的提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原住民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下文所述的台湾花莲县光复乡太巴塱部落,在其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通过内外部力量的发挥较为成功的处理好了经济发展和文化提升之间的关系。

一、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

太巴塱部落位于花莲县光复乡行政区,分为东富村、西富村、北富村、南富村等四 4 个行政划分,[4]为县内最大的阿美族群聚落。据花莲县光复乡户政事务所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12月太巴塱人口总数为4442人,其中平地原住民3595人,山地原住民为52人。[5]

早年间,随着全球化影响的不断加深,传统农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原住民部落经济受到冲击。经济发展的落后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造成人口大量外流。[6]这样的客观现实制约了部落的发展,部落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

到1996年,太巴塱部落成立社区营造协会,开始进行部落文化内部整合,同时也推动部落文化对外交流以此获得来自外部的支持。目前,部落已经形成了工艺产业、艺文展演、观光、饮食和民宿以及健康有机农业等多元的地方文化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也增强了原住民对于本族群文化的认同,增加了原住民保护本族群文化的动力。

1.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内部整合

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性,主要由部落内部组织对于部落文化产业的参与来实现。于是,在部落内部应运而生出了太巴塱文教基金会、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和太巴塱青年读书会等组织。这些组织在太巴塱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之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身着阿美族服饰的部落妇女

(1) 对部落文化的挖掘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人口逐渐外流的影响下,太巴塱部落的文化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流失的现象。基于保护和传承本部落文化的理念,太巴塱基金会首先依照祖先的传统建屋方式建造了一栋住屋作为太巴塱文物展示室,展示太巴塱的传统器物。传统住屋的材料主要是箭竹、黄藤、原木和茅草,不用一颗铁钉,梁柱以木头卡榫衔接,这体现了太巴塱人对环境的适应以及运用自然的智慧。而室内摆设的服饰、竹制器皿、 编织物、木雕等则是部落传统生活文化的静态呈现。

同时,为了使部落文化的保护不只局限于静态的呈现,而是能够有一个动态的过程。太巴塱基金会与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联合开设了织布、藤编、陶艺、歌谣吟唱、野外训练、木雕等课程,并且还在部落中培养了一批编织、皮雕、木雕文化的讲师,推行部落文化教学工作。通过技艺的代代传承来使文化得以延续,让文化能深植于族人的心中,最终达到让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结合, 积极推动文化建设的目的。

(2)对部落信仰的传承

丰年祭是太巴塱部落一年一度的祭仪,包含有庆祝丰收、慎终追远、缅怀祖先功绩的重要意涵。祭仪内容包括阶层训练、迎灵祭祖、祈福仪式、文化传承、体能竞技、歌谣舞蹈、感恩酒会乃至最终的除旧迎新仪式,这些都与传统的信仰体系紧密结合。仪式是不断重复发生和简化的文化交流事件。[7]所以丰年祭是不断重复发生和简化的太巴塱信仰文化交流事件,为了让这种信仰文化能够不再继续流失,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通过培训丰年祭传统歌谣的领唱人员,来达到保护和传承部落信仰文化的目的。

(3)对部落语言的保护

语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最重要的外在特征之一,是民族认同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为此,太巴塱青年读书会举办母语训练、翻译文章、母语写作等活动,并成立了社团研究传统舞蹈歌谣发扬优良文化,出版社区报,报道社区动态。通过母语的训练使族人深化民族认同,族语的习得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拥有积极意义的。

表 1 各界支持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一览表[9]

表2 太巴塱部落正在经营地方文化产业的工作坊和艺文团体[10]

表3 太巴塱综合园区的发展概况

(4)部落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太巴塱部落拥有一座历经百年的小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大到门柱、小到学生制作的地标与装饰,都充满着浓郁的阿美文化氛围,使得整个学校就像是一个太巴塱文化博物馆,学校除了平时上课时间以外,其余空闲时间还可以提供给观光客参观游览。

太巴塱小学的学生除了跟其他地区的小学一样接受一般的正规教育课程外,还比较灵活融入了母语、木雕、陶艺等阿美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在校的阿美学生能从小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和技能,培养民族文化意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目前太巴塱部落已经获得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批准实行“第三学期教育”[8],允许该部落将多元化民族教育从小学发展到初高中阶段,即以太巴塱国小的旧址作为基地,以部落内对民族文化和技能有一定掌握的人士作为教职人员,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对太巴塱部落的青少年开展阿美人传统文化和技能的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太巴塱部落可以对部落内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系统地、全方位地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阿美人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让部落族人在对部落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部落各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下来。

2.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外部支持

在太巴塱部落文化内部整合的过程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部落文化走向产业化,除却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在太巴塱文教基金会与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的共同支持下,太巴塱青年读书会运用东华大学、花莲师院、慈济花莲文化中心、乡公所图书馆等外力资源,举办讲座研习和才艺班,讲授木雕、编织、彩陶、版画等技艺,向更多的人群传播太巴塱独有的文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由此发动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大发展。(表1)

太巴塱国小

太巴塱国小

表1资料显示,外界对于太巴塱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项目内容多元,涉及亲职教育、母语教学、就业、与部落文化发展相关的研讨会,辅助单位包括公益组织、政府部门,辅助方式既有资金支持,也有以人力技能合作的形式,说明外界对于部落文化产业发展的扶助不仅是与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相关的层面,还关注部落文化的提升。

3. 部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截止至目前,在内部组织和外部资源的共同推动下,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部落经营的工作室涉及陶艺、木雕、传统服饰、传统美食、传统歌舞等多个方向,并且经营方式多样,已经形成了工艺产业、艺文展演、休闲农业、文化观光、饮食和民宿以及健康有机农业等多元的地方文化产业。(表2)

随着此种多元地方文化产业的不断兴起,陶艺、雕刻、藤编和竹编这些传统工艺,在目前的文化产业中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太巴塱人还进行了文化创新,他们把传统的雕刻技艺以不同的材质呈现,衍生出了皮雕和石雕工艺。这也表明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连接起来。

此外,为了克服原住民地区地处偏僻,远离城市为营销带来的不利因素,太巴塱部落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色透过产业与文化的整合将部落文化进行一连串的整合与推广,陆续建立了太巴塱文化园区和太巴塱箭竹文化园区,使得传统工艺、文化体验和部落观光资源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促进了部落的综合营销。(表3)

校园内富有原住民特色的墙壁装饰

二、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立足本地文化,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社区中富有民族文化意涵的传统建筑、传统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用具等越来越少,而这些物质是少数民族先民对环境适应、运用自然的智慧结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还原到先民时代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文化精髓,赋予个人的发明创造,让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如可以对整个社区进行营造,对于村委会、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赋予社区更多的民族传统元素,鼓励居民在新建住宅或者其他建筑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本民族文化中有特殊意涵的颜色、图案、文字以及其他具有装饰作用的民族传统物品,从硬件方面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

2.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盛英红糯米酒酒坊的糯米露

盛英糯米坊的糯米产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村落社区都有一些传统的社区内部组织,这些组织在过去村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行政体制的影响,这些传统组织很多都已经开始瓦解或者发挥的作用有限。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是社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必须要将内部主体力量凝结起来,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利用村寨行政领导、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及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等权威人士各自的优势,重建村民自治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在对民族社区现有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以民族社区文物展示、民族文化技能展演等多元的形式向社区其他居民进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使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3.按照市场需求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如上文所述太巴塱部落所建立的太巴塱文化园区和太巴塱箭竹文化园区,内地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之中,也应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打造品牌效应。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时候,根据自身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综合其历史文化特色,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震撼。打民族牌、生态牌,突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品牌来带动市场。同时也要以文化市场化为导向,既要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思想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又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做到文化产品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市场化的最佳统一,最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4.采取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方式,挖掘和培养本地优秀人才

在现代主流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出现了“代际断层”[12]的现象,也就是说对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感情、拥有精湛民族传统技能的上一辈人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深、技能不熟,加上主流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这就要求民族教育做到“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这并不是说要撇开当前统一的教育模式来单独搞民族教育,而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开发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方式,可借鉴太巴塱国小一样,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将社区内的青少年召集起来,邀请社区内对民族文化有深厚了解的老人从民族语言、历史、歌谣、舞蹈或者其他传统生产生活的技能等方面着手对青少年进行教学, 让青少年从小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可以以各种形式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

园区中的木雕

木雕工作室内的木雕

园区中的石雕

砂荖古井

砂荖古井

5.结合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及团体在财力、智力和人力上的优势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自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指引、财政上的支持, 需要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更需要高校、研究机构就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前沿研究,并积极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沟通和合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计策、育人才。另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公益组织以及热心于少数民族发展的家庭和个人共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这样可以集合各种资源,增加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以便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产业政策利好的形势以及资源优势的共同推动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通过近年来笔者对云南、贵州、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走访所获得的实际经验来看,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深度不足,且缺乏创意元素的植入,以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数处于粗制化、低端化和同质化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异化现象严重,加之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文化传承方面却相对缺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往往流于表面且过于商业化,这就导致了很多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流失,而文化流失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失去基础资源,产业失根,将难以永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而面临挑战。

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避免文化的流失和异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内地在未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太巴塱部落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过程中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本地文化,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通过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主体性的发挥,打造高质量的民族品牌,借助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的力量,发展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方式,让内部主体与外部推动力能够共同发挥作用,以 “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为发展理念,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1]台湾社造联,http://47go. org. tw/article/2031,2010.

[2]台湾经济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与概念论述计划——花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2005。

[3]台湾经济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与概念论述计划——花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2005。

[4]吴劲毅:《探讨台湾花东地区的文化观光 ——以花莲县光复乡太巴塱社区经验为例》花莲: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所硕士论文,1997。

[5] “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101年第二季原住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2012。

[6]卫民:《原住民就业安全体系基本架构之初探》台湾社会学刊,2000:12(24):281-325.

[7] 伍立人:《从传统中寻找新生命的文化创意产业—— 以白米木屐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2002。

[8]王素弯:《台湾原住民经济政策概观》,台湾经济:2007: 83-87。

[9]黄煌雄、黄勤镇:《原住民地方产业文化总体验》,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

[10]陈芬苓:《原住民经济困境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之可能——以桃竹苗地区为例》 ,国家与社会第四期: 2008: 1-41。

[11]陶艳玲、唐正霞、董晓冻:《我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商界论坛,2012。

猜你喜欢

原住民部落文化产业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