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怎样看待“毛泽东思想”
2017-03-27
毛泽东怎样看待“毛泽东思想”
从延安整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待党内宣传他的思想,经历了这样三个转变:“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一目了然,这是越来越谦虚。
毛泽东很推崇鲁迅,他说过这样的话:我很喜欢他的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也往往如此……伟人的自我解剖,未必能反映他自身的全貌。有时未免谦逊,有时未免责己过严,有时则是出于微妙的政治需要。于是,毛泽东眼里的那个毛泽东,自然就是加引号的了。
毛泽东坚持不提“毛泽东主义”
在毛泽东的自我解剖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对历史的反思与矫正。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进行了一番自我解剖。他以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化过程为例,现身说法:“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衣服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这就让那些正在被要求思想改造的文艺家们意识到:哦,原来毛泽东也曾经如此……距离一下就近了。
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个人的最高评价,无疑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里面。这是1945年“七大”的事。其间,毛泽东不断对毛泽东思想的表述进行反思和矫正。在此之前,主要是1942年“整风”以后,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就出现了。开始,宣传者还是沿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提法,说的是“毛泽东主义”。
中央有关部门,如中宣部,在1943年初比较郑重地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不得不重视起来。1943年4月,他在给中宣部副部长何凯丰的信里特别申明:“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的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段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做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可当时,毛泽东的个人表态是一回事,党内的期望和政治上的需要又是一回事。因为中国共产党确实希望并到了有必要打出自己的思想理论旗帜的时候了。这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王稼祥的长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怎样搞经济,毛泽东经常反思。图为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做自我批评
发表前,王稼祥把文章送给毛泽东审阅。一天傍晚,毛泽东专门来找王稼祥,谈他读后的意见。开始,他不同意提“毛泽东思想”,由于王稼祥反复陈说理由坚持,他同意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不能提“毛泽东主义”。他说:我是马克思、列宁的学生,怎么可以跟他们并列,马克思有马克思主义,列宁有列宁主义,我不能提“毛泽东主义”。我没有“主义”,我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你们一定要提,还是你提的“毛泽东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嘛,不能随便地提“主义”,不过,我仍然认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我还没有成熟。这不是谦虚,事实如此。
“宣传上尽可能不用‘毛泽东思想’这个词”
新中国成立初,各个领域都在制定一些指导性的文件法规,在其大原则处,免不了要提到整个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195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把该报准备发表的国庆社论的提纲草稿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把草稿里“这证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敌力量”一句中的“毛泽东思想”几个字删去;又把草稿中“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民充满着无限胜利的信心”一句,改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同志使中国人民充满着无限胜利的信心”。随后,还在草稿上给邓拓写了一个批示:“此件已阅,可照这样写。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
1953年4月初,政务院副总理兼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就成立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的有关情况,写了封信给彭真。毛泽东看到了这封信,特别对彭真批示:“凡有‘毛泽东思想’字样的地方,均应将这些字删去。”如此这般,一再审改,还真是不胜其烦。干脆,发一个标准文件。于是,1954年12月,中央宣传部专门发出一个怎样解释毛泽东思想的通知稿。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毛泽东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误解。我们认为今后党内同志写文章作报告,应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理。”
这个通知稿报送毛泽东审定的时候,他又特别加写了一句话,说:“在写文章作讲演遇到需要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时候,可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等字样。”
这样,从延安整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待党内宣传他的思想,便经历了这样3个转变:“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一目了然,这是越来越谦虚。
“很有些时候,我自己不喜欢自己”
怎样搞经济工作,对毛泽东来说,是个新课题。这方面,他一开始就不像在军事上那样特别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他就注意经济方面的学习,力求掌握经济规律,但也有些失误,做过自我批评。1953年8月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毛泽东说过一番话,大概是他在经济工作上最早的一次自我批评。当时对财经工作批评得很厉害,毛泽东讲:“我说我要负责任,各有各的账。”接着讲了自己应负的几方面责任。其中还说:“我对财经工作生疏,是吃老资格的饭,过去一凭老资格,二凭过去的革命工作较丰富的经验,现在是建设时期,缺乏知识,来钻进去,要亡羊补牢。”后来他冲到一线,搞“大跃进”,直接指挥,并一心要干成一件大规模经济运作。由于急躁冒进,搞得国民经济很不协调,得不偿失。捅了乱子。这样,毛泽东又一次面临对自己搞经济工作的反思。
他的反思,也常常结合对自己的检讨。胡乔木生前披露,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前的这样一个心态:在庐山会议开会前,毛泽东曾开过一次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表示他不能搞经济工作,他不懂。他认为他“这一辈子搞不了了”,年纪这样大了,还是陈云搞得好。这些话在庐山会议前期也讲过: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经济工作还是要陈云出来。后来庐山会议的气氛完全反过来了。
“大跃进”的失误,对他原先良好的自我感觉影响不小。庐山会议一个月后,毛泽东回到北京,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再次说道:我也是个甚为不足的人,很有些时候,我自己不喜欢自己,马克思各门学科没有学好,外国文没学通,经济工作刚开始学,但我决心学,不死不休,对于这些我也要赶起,要进取,那时见马克思时我的心情会舒畅些。
说完这番话后3个月,他便带着一个班子到杭州去了,去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要“下决心搞通经济学这门学问”。但是,由于经济工作方面的“左”倾倾向,仍未得以消除。毛泽东继续做自我批评。
在各种场合下讲自己过去的遭遇,自然有不同的用意。但毛泽东用自己的经历要说的道理,无论是“人没有压力不会进步”,还是“锻炼革命意志”,意思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在挫折面前,要进取,把坏事变成好事。
(水云间荐自《扬子晚报》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