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倚重和关怀
2020-11-19水新营
★ 水新营
导读: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对王稼祥一直十分倚重和关怀。延安时期,王稼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成员,常驻延安协助毛泽东工作,对毛泽东帮助很大。王稼祥伤病复发后,毛泽东对他十分关心,并对他的工作做出妥善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先是安排王稼祥出任驻苏联大使并就此专门致信斯大林,后又决定让回国的王稼祥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于“文革”期间给予王稼祥关怀,使王稼祥较早获得“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为确立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袖地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王稼祥率先从“左”倾教条主义阵营中分化出来所起的作用,毛泽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在遵义会议以后的日子里,毛泽东对王稼祥一直十分倚重和关怀。
延安时期十分倚重王稼祥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王稼祥既是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毛泽东的重要助手,一直受到毛泽东的倚重。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了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是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后排左起:陈云、博古、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
延安时期,一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分散各地,王稼祥是为数不多的常驻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之一。1938年8月,王稼祥从苏联回国,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共中央内部应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之后,他在中央屡担重任。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到1943年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是毛泽东,副主席是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在3位副主席中,周恩来常驻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统战工作,朱德曾较长时期驻八路军前方总部,只有王稼祥常驻延安,协助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此外,王稼祥还担任着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及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等要职。
王稼祥(资料图)
当时,各抗日根据地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报告与请示,大多数是先由王稼祥审阅后再送毛泽东批示,有的电报、文件和指示由毛泽东阅后批给王稼祥办理。同时,王稼祥还直接参与了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特别是1941年后,王稼祥参与起草的中央文件更多。中央一些特别重要文件的起草,比如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党的一元化领导决定、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和行动方针问题等,王稼祥都曾参与。
1941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决定:“在七大前不改变中央书记处的组织,但为增强中央工作效能起见,除每周一次政治局会议外,以住在杨家岭的政治局委员毛泽东、王稼祥、任弼时、张闻天、陈绍禹、陈云、何凯丰七人组成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暂定每周开会两次。”其中,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三人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必到成员,其余四人则可择时到会。由于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不多,因此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实际上担负了中共中央决策功能,对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的王稼祥,实际上发挥着类似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的作用。
1943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改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新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之后,王稼祥仍然担负着多个重要岗位的工作。当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之下,设立了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组织委员会。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书记,王稼祥任副书记;组织委员会由刘少奇任书记,王稼祥是其中成员。王稼祥是唯一一位在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均任职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延安整风期间,中共中央成立高级学习组,王稼祥任副组长,协助组长毛泽东领导全党整风运动。上述任职,既反映了王稼祥当时在党内的地位和影响,也体现出毛泽东对他的倚重。
不过,从1943年春起,王稼祥伤病复发,对他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毛泽东的关心下,他的住处一度由杨家岭搬到枣园,同毛泽东住在同一排窑洞。王稼祥在病休期间,仍坚持工作,毛泽东等领导人不时前来探望和与他商谈问题。针对王稼祥的病情,毛泽东曾考虑让他再去苏联治病,后来由于形势变化没有成行。随着病情继续恶化,1943年下半年后,王稼祥几乎完全脱离了工作。
在政治生活中,王稼祥一直推崇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1943年7月8日,病中的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和全面抗战6周年。在这篇文章里,王稼祥率先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为全党所接受。
在党的七大选举时为王稼祥“拉票”
1944年5月2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这次全会持续11个月,直到1945年4月20日才结束。王稼祥因病未能参加这次全会。
会议期间,王稼祥有时在延安中央医院及和平医院检查治疗,有时在他的住处疗养。病中的王稼祥,深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和随后的中共七大是党的历史上的大事,因此在医院和住处认真负责地审阅与会议有关的文件并提出意见。
1945年4月17日和4月22日,王稼祥两次给毛泽东写信,提出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第三稿的意见。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对王稼祥的这两封信做了批示:“此两件请富春同志印发到会代表。”
王稼祥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因病未能出席大会。经中共七大主席团提名,王稼祥为中共中央委员候选人。但是,在6月9日大会选举正式中共中央委员时,他因得票不足半数而意外落选。
王稼祥的落选,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共七大代表、当时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是王稼祥的老部下,比较了解情况,他后来回忆说:“1943年秋,稼祥同志患了严重的胃肠病,因而没有能参加我们党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大的各项准备工作。由于当时相当多的代表对他缺乏了解,选举中委时他落选了。”“相当多的代表对他缺乏了解”可以说是王稼祥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稼祥是一个学者型领导干部。在延安时期,他身兼数个要职,工作十分劳累,身体又长期有病,在同干部、群众打交道时有些书生意气,火候把握得不是很好,往往由此引发一些同志对他的意见。有的代表看了他写给毛泽东的信,不大满意,认为写得太简单、不深刻。另外,王稼祥是留苏学生,回国后工作时间不长,就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要职,很多党内干部包括一些经过长征的老干部,对此有不少看法。这些都是他落选中共中央委员的原因。
对于王稼祥的落选,毛泽东得悉后非常惊讶,心中十分不安。第二天,他在会上向全体代表作关于选举候补中共中央委员的报告时,专门就王稼祥落选中共中央委员一事做了说明:王稼祥虽然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犯过路线错误,但他是有功劳的。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从“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最后,毛泽东恳切地对全体代表说:“昨天选举正式中央委员,稼祥同志没有当选,所以主席团把他作为候补中央委员的第一名候选人,希望大家选他。”代表们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后,增进了对王稼祥的全面了解。在投票选举候补中共中央委员时,王稼祥高票当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重视发挥王稼祥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王稼祥去苏联治疗休养了一段时间,回国后到东北解放区工作,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等职。1949年春,他出席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时,毛泽东开始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选址问题。在王稼祥夫妇来拜访时,毛泽东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定在哪里最合适的问题。王稼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列举了北平作为首都的诸多有利条件,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选址在北平。听了王稼祥的分析,毛泽东频频点头:“稼祥同志,咱们真是不谋而合。我们的首都,就定在北平了。”显然,王稼祥的意见使毛泽东进一步下定了定都北平的决心。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毛泽东又多次提到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发挥的好作用。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毛泽东约王稼祥单独谈话,对他说:“会议开完了,接着就要进行人事安排。你也不必回东北局了。中央想让你出任驻苏联大使,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让王稼祥出任驻苏联大使,毛泽东是充分考虑了他在苏联留学、工作的经历等情况的。王稼祥早年留学苏联,后又担任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另外,早在中央苏区时,他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员(相当于外交部部长)。“主席,请你给我一天时间考虑一下。”王稼祥慎重地说。一天后,王稼祥经过认真考虑,接受了中央提出的让他出任苏联大使的安排。
1949年10月20日晚10时,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为中国驻苏联首任大使王稼祥离京履新送行。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把中国人民的友情带到苏联去——欢送王稼祥大使离京赴苏》的社论:“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意志的外交使节出国,又是到新中国的第一个友邦苏联。”王稼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的第一位驻苏大使。从周恩来总理亲自送行及《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也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驻苏大使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王稼祥赴任之际,毛泽东专门致信斯大林,信中指出:“王稼祥同志到苏联的任务,除担任我国驻苏大使并以我国外交部副部长资格兼管对东欧各新民主国家的一般外交事务外,同时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资格(他是我党中央委员)和你及联共中央接洽有关两党之间的事务。”在任驻苏大使期间,王稼祥为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他还积极配合并协助毛泽东圆满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访苏的各项任务。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少国家的共产党都要求同中共建立联系和加强往来,因此原有的对外联络工作机构,即中共中央统战部下属的二处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51年1月,毛泽东征求已从驻苏大使岗位回到国内的王稼祥的意见后,决定由他担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下简称“中联部”)部长。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王稼祥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人行列。
中联部在王稼祥的领导下,在不长的时间里,即与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建立了工作关系。
“文革”期间较早“解放”王稼祥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中联部机关里的造反派就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正在休养治病、不再担负中联部实际工作的王稼祥。在康生的煽动下,一时间中联部机关关于王稼祥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由于造反派的批斗,王稼祥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很大折磨,他只好向中央写信反映情况。虽然康生继续鼓动中联部的造反派攻击王稼祥,但由于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对王稼祥来信有专门批示,造反派们还是有所顾忌。
1966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到了王稼祥,再次肯定了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会议期间,周恩来特意找到中联部副部长伍修权,对他说:“毛主席有过指示,王稼祥同志是有过功劳的人,现在身体不好,不要揪斗。”周恩来又说:“修权同志,你是了解王稼祥同志的,也了解中央对他的态度,你应该出来替王稼祥讲讲话。”
会后,伍修权回到中联部召开干部会议,向大家介绍了王稼祥的经历和对党的事业的重大贡献,特别提到他在遵义会议上的作用。伍修权还说:“王稼祥同志在许多问题上都是站在毛主席一边的,毛主席多次表扬过他。”但不久后,伍修权也被打倒,王稼祥继续受到冲击。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中共九大选举前,毛泽东曾考虑让王稼祥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但由于多种原因未果。不久,中央决定将在京的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同志疏散到外地。10月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一位负责人来到王稼祥住处宣布:从今天起,王稼祥同志解放了,解除隔离。接着,他又宣布说:根据中央的决定,你们三天之内动身去河南的信阳地区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路上有人护送,那边的食宿已经安排好了。
到了信阳,王稼祥等被安排住在信阳军分区干休所的一幢平房里。在那里,王稼祥每天除了读书,就是出门散步。当然,外出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1970年10月初,王稼祥咳嗽得厉害,还发起烧来,经医生诊断为急性中毒性肺炎。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一时也没有好的治疗办法。为此,信阳军分区给中央发电报,报告了王稼祥的病情。中央很快回电,同意信阳军分区派人护送王稼祥到北京治疗。
到京后,王稼祥住进北京医院。经过治疗,病情很快好转。后经毛泽东同意,他回到原来的住所。1972年6月14日,王稼祥夫妇与王震夫妇、廖承志夫妇一起去看望朱德和康克清。朱德见到阔别多年的王稼祥,十分高兴。他对王稼祥说:“毛主席没有忘记你,我们都认为你是有功劳的,是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的,你会很快分配工作的。”听了朱德的话,王稼祥也很愉快,就动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自我批评外,还表达了想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信写好后,王稼祥通过王震转交给毛泽东。不久,周恩来提议让王稼祥做一些外事调研工作。毛泽东批示同意。
1973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了一大段高度评价王稼祥的话。他说:“王稼祥同志写了份报告给我,这样的老干部只讲过,不讲功,很难得。应该很快让他出来工作。他是有功的人,他是教条主义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他投了关键的一票。王稼祥功大于过。遵义会议后成立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嘛,我嘛,你嘛(指周恩来),还有王稼祥嘛,夺了博古等人的军权。”毛泽东还让周恩来在扩大的中共九届三中全会上传达他的讲话。这对于王稼祥后来进入中共十届中央委员会起了关键作用。
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王稼祥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十大之后,中央分配王稼祥做中共十大文件的俄文翻译工作。此项工作结束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曾考虑让王稼祥进入一个新成立的负责外事工作的班子,协助周恩来搞外事工作。1974年1月25日夜,王稼祥因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王稼祥去世后,毛泽东多次念叨他。直到1976年1月的一天,毛泽东还同身边工作人员谈到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并对他的不幸离世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