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教育事业发展谱新篇
2017-03-27
巴南区以建设“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为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教育事业规模和品质同步提升。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99所,在校生17.7万人,在职教师12500余人。
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建立了国有民营、委托管理等多元办园新体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多元并举的办园新格局。拥有一级幼儿园18所,二级幼儿园36所,三级幼儿园86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生均教育事业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累计投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7,5亿元,96所中小学平均每所投入800万元,确保每所学校师资建设、校舍场地、功能室建设、信息技术设备等13项核心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2014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认定。
普通高中快速发展。新创建巴南中学、木洞中学2所市级重点高中,全区现有市级重点高中4所。创建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2所,成功创建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学校1所,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3个,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建成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国家级示范校1所,市级示范校2所,20多个专业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市级重点(特色)专业3个,市级精品专"2k4个,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2012年,启动重庆高职城建设,以“融合、开放、生态、智慧”为理念,“职教园”内规划布局12所学校,“云教育产业园”签约10个信息化产业项目。2015年,高职城建设渐成規模,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和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分别投资15亿和8亿元,迎来首批学生就读;市教育管理中等专业学校和“五一”技工学校迁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交流机制全国示范。从2010年开始,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管理体制,实施“顶岗、支教、互派、轮岗”交流办法,建立交流激励、考核、管理机制,给予配套保障,累计有260余名校级干部和1600余名教师进行了城乡交流,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学校师资不均衡难题,2015年成为重庆市唯一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的区县。
督导体系全国创新。率先设立教育督导责任区,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配备33名专职责任督学,有效规范办学行为。创新实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成为全国“三大模式”之一,成功创建全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2016年顺利通过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检查验收。
新校建设如火如荼。投入13亿元建成恒大城小学、融汇小学、清华小学、宗申小学、融汇清华外语校等城区学校16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3730个。完成学前三年行动计划18所镇街中心园和16所小区配套园建设。正在建设龙洲湾中学、融创中学、区职教中心等6所新校,预计2017年投入使用。“十三五”期间,还将投资9亿元,新建5所中小学和改扩建2所高中学校。
教育特色亮点突出。学校文化精彩纷呈,打造了鱼洞二小主体性教育、南区学校“四香文化”等65个特色文化品牌。丰盛小学“家风润万家孝善文化建设”成为全国示范,中宣部领导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流观摩团现场观摩学习。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绩显著。建有22个市区级乡村学校少年宫,获得市级考核特等奖2次、一等奖4次。24字核心价值观特别家庭作业”、“诚信教育进校园”、“勤俭节约”等教育活动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十几家市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建成10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足球队获得40多项国家、市级比赛大奖,培养了国家一级运动员7名,巴南中学女足获全国中学生足球挑战赛总冠军。建成市级体育特色学校1所、艺术特色学校2所,区级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各25所,区级学生艺术团40个。1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所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5所学校成为巴南区水粉水彩画基地。
“三名工程”成效明显。鱼洞二小、鱼洞四小等教育集团和重庆市实验中学、清华中学等名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引进德普外国语学校、树人凤天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2所学校与北京景山学校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制定了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普通中小学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成立7个名校(园)教育集团。建成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3个,新增市级骨干校长2名,特级教师3名,市级学科名师3名,“重庆市名师奖”1名,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名,市级骨干教师28名,200余名教师获全国、全市竞赛一等奖。
教育民生公平普惠。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和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学生随班就读。通过落实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等政策措施,共计落实资金3613.03万元,惠及各教育阶段学生3.78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累计申报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09.51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855人次。
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汉语国际教育全市领先、全国知名,是全市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6个先进区县之一。现有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学校各1所,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项目校2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2所,占全市总数的七分之一。派出和引进优秀教师及招收留学生工作走在前列,与港澳台地区教育部门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率先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前往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