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
2017-03-27许业华
许业华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第六中学)
摘 要: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紧随改革的步伐,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明确到自身在教育模式转变中扮演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思考
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由来已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已不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取而代之是素质教育这一模式。
关于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很多学者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而对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再到后来又有人开始呼吁辩证地看待应试教育,人们对于应试教育这一模式的认识不断加深。总的看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有限是应试教育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于“学习”的功利性认识是应试教育得以长存的沃土。一方面,应试教育这一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是无奈的选择。
而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此带来了转机,自改革开放以来,旨在解决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被提出。而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紧随改革的步伐,只有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模式转变中扮演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首先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模式变革的必然性;其次要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最后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一、教育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教育模式一定要符合国情,这就决定教育模式一定要顺应社会的进步,并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发展进步。经过改革开放这近四十年的发展,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化;应试教育弊端日益凸显;应试教育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模式的变更势在必行,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度这一过程的艰难和漫长。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是充分考虑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遵循人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激发个人的潜能。而在初等教育阶段,最主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素质教育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如此,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别,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注重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明确自己的职责
作为一名老师,在工作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纽带这样一个角色,其主要的职责不仅仅引导学生的学习、成长;还要敏感地觉察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教育机构反馈。而在教育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作为老师的这两项职责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做出调整。
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在结合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应试教育中好的方面,即在应试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时仍然保留应试教育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改变对“学习”的功利性认识,克服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教育目标。
而在改进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敏锐地觉察到学生在这个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多发现问题、多总结经验、多交流心得,并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向上级教育机构反馈。反过来,再紧随教育模式转变的潮流,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调整。在这样一个反馈到负反馈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紧随潮流,敢于静中求变,更要善于在变中抓住静,要看清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教育模式转变的趋势,明确自己的职责,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真.历史地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1):67-68.
[2]周力.试析我国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83-90.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