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中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
2017-03-27张凤琴
张凤琴
(安庆市赛口中学)
摘 要:从同课异构中谈语文教学的魅力。“同类相比,最能见出高低。”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教材的特殊性、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由此所想到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回归语文本真。
关键词:同课异构;语文教学;魅力
语文课要紧扣文本,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独特的理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
以下兩篇课文都是同课异构。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天然搭配,虽然风格不同,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却惊人相似,如出一辙。在《台阶》的教学中,李景老师通过“三个一”,即一个心愿、一位父亲、一个疑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系统,重点品读、赏析细节描写,通过品读对父亲的脚、父亲的鞋、父亲的手、父亲的头发和父亲坐台阶的描写,感受父亲勤劳、艰辛、坚韧、执著的形象;唐华为老师则不断地提出问题,提出层递性问题,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尤其是对“台阶”的理解,学生不仅知道了台阶是父亲心中的理想和追求,是父亲的精神寄托,而且深深感受到了父亲也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台阶,也是“我”的精神寄托。《荷塘月色》的教学也是异曲同工,王悦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品味4、5、6三小节的景物描写部分,分析作者的描写方法和感情的变化;而杨德江老师同样是评析玩味4、5、6三小节,但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分析重点字词,如对“高楼”的探讨,对“舞女的裙”的质疑,对“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中两个“一定”的挖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惆怅情绪是从淡到浓,从暗到明的,让学生感悟到柔美之景与寂寞之情是相互辉映的,让学生领悟到丰富层次美和曲折变化美的意境。
他们课堂上都有学生实在的丰富活动,有学生丰富的体验,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跳动,让我们触摸到了学生成长的轨迹。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新的理解,即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教师的特长进行教学。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对语文教学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内容错了,方法一定会错。冯为民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讲四个方面的内容:(1)作者的经验世界;(2)作者构筑的精神世界;(3)作品展示的言语的智慧;(4)作者所呈现的艺术范式。他又进一步说到小说教学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感受小说形象;(2)品味小说语言;(3)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4)知道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所有这些,都要让学生去感受,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欣赏,让学生去质疑和批判。他建议教学时要做到“四个关注、四个意识”,即要关注文本,要有文本意识;要关注问题,要有问题意识;要关注生成,要有生成意识;要关注细节,要有细节意识。
要从语文的角度学语文。李海林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不是老师没有教好,而是教的东西没有用。”他还列举了两个典型案例,《愚公移山》重点让学生讨论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怎么上的呢?上课,起立,坐下!同学们,鲁达是什么人啊!同学们就回答:老师您说说。鲁达是公安派出所的副所长,提辖啊,那么派出副所长是什么人呢?我告诉你们:是公务员。那么镇关西是什么人啊!“杀猪的。”杀猪的是什么人啊!那就是老百姓呗。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什么概念啊!
要了解语文教材的特殊性。其他各门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是完全一致的,如数学中的“勾股定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讲解勾股定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理解勾股定理。而语文教材是课文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相分离,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介绍泥石流形成的危害与防治,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则是说明文的结构与说明方法;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表露心灵刹那间的悸动,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则是如何从语气、语调体验作者的情感内涵。李海林说,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都是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了教学的价值,即“泛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受到教材、编者、教师、学生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研读教材(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编者的教学化引导(单元提示、探究与练习的内容)。“一个优秀的教师有对文本的解读和开发的能力,有发现和选择教学资源的能力。”“深入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三流的教师教教参,二流的教师教教材,一流的教师教自己。”这句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两位资深的语文教师都对文本有全面、透彻、独到的见解,都有对文本的自我发现。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语文教师必须读懂学生,研究学情。
语文课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学生认识某一事物,而是教学生学会做某件事。这一点,让我感触特别深刻,我过去的语文教学,我所看到的语文课,都是停留在让学生认识事物上,而且在这个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做某件事,导致学生记住了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的死知识,却不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记住了一大堆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议论方法,却不会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在中小学所有课中,只有语文课是可以这样描述的,其他的课程,不管是数学课还是物理课,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首先必须认识某一个事物,认识某个事物是它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做某件事。唯有语文课不是,唯有语文课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认知,而是行动。这是完全不同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的特征就在这个地方。语文课是要教比喻的,但它不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比喻,而是让学生学会打比方;语文课是要教问句的,但它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认识什么是问句,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什么是问题,这相对比较简单,但要学会如何提问就相对复杂了。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何种考虑,你对谁以什么方式提出你的问题,你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应教会学生这些东西。所以语文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认识某一个事物,而是教会学生做某件事。认识一个事物,我可以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某一特定的方面展开研究,比方说一个瓶子,我可以从材质去研究,我研究所有瓶子的材质,我可以去研究所有瓶子的造型,我还可以去研究瓶子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产生的种种可能,总而言之,从某一个角度去研究,但是如果你要去做一个瓶子,必须既考虑它的材质,又考虑它的造型、功能,还要考虑人体工程学,有关瓶子的方方面面:环保、喝时的感觉、方便与否等。综合的要素该有多少:材质、造型、功能、发展和历史、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环保……这些都要了解。
这是一次美好而充实的课堂感悟,一种快乐而有效的语文洗礼,一场愉悦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4-8.
[2]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J].语文学习,2007(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