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堂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7-03-27施林建
施林建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通过科学探究既能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造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有探究兴趣时,就会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从而为科学探究提供一种最佳的状态。因此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最大可能地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自始至终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时,把一个马铃薯放入一杯透明的液体中,发现马铃薯沉了下去,当把这个马铃薯拿出来放入另一杯还是透明的液体中,发生原本沉下去的马铃薯这一次竟然没有沉下去,这时同学们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为什么都是透明的液体马铃薯沉浮会不一样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们就带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去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马铃薯的沉浮状态不同。
二、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不流于形式探究
科学学习应该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如果探究方案设计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变成伪探究。如果探究流于形式,重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重教材而忽视学生,表面热热闹闹却没有什么效果和收获,缺少思考的深度,使“探究”变成低效或无效的“伪探究”“伪学习”,着实令人深思。
比如,在“电和磁”一节里,在探究电可不可以让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中,有一位老师在投影下给学生们准备好了电池,若干导线,开关,小灯泡和指南针,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连好电路使小灯泡发亮,接着老师把通了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指南针的偏转,然后教师下发实验器材,让学生们再去做一下这个实验。
其实,这个实验活动不是科学探究,只是一次没有价值的虚假探究,或者只是说学生只是重新做了一遍老师做过的实验而已,学生是被动参与的,也不需要动脑筋,老师说一就做一,老师说二才做二,也无思维参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引导作用。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来,自己去发现现象,解释现象,而整个探究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其次,交流研讨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可以这么概括:前面的探究活动是为它作准备的。但我们却往往把这最重要的部分忽略了。还是以上面讲的“电和磁”为例子,做完实验之后,学生也看到了指南针发生了偏转,于是老师就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电能够产生磁,让小磁针发生转变,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下结论,反映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忽略活动后期的交流研讨、甚至取消交流研讨的过程的现象,只是老师单纯地讲了一下结论而已。为什么研讨进行不起来,可能是教师觉得研讨不重要,可有可无,实验中的数据信息已经直接指证课的结论。
三、减少详尽的安排,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空间
增加探究的活动空间,这是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标志。当前科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预留给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小问题,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探究价值不能最大化发挥,甚至沦为简单的机械操作。
比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原是一个活动空间比较大的活动,从小组制订计划开始到对能够溶解多少食盐的预测,如果预测能溶解比较多的盐,但手头准备的盐又不够,可以提前把100毫升水改為50毫升的水。预测还可以影响实验过程与方法,如预测能溶解30克盐,那就会影响分几次加盐,每次加多少,第一次加多少盐等。如果计划分多次加盐,是每次等量加盐,还是递减着加,还是递增着加。这是一个活动空间比较大的探究活动,确实留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活动空间调整的余地。
但是,在许多课堂上,老师以自己的详尽指导与安排,硬生生地把这个活动变成了“请1号同学把一勺食盐加入水杯,请2号同学搅拌,请3号同学观察,请4号同学记录;再请1号同学加盐……最后请4号同学汇报溶解了多少食盐”。
这么去探究,就把这个活动的空间压缩成简单机械的活动操作与数字统计。把一个蕴含丰富内涵的科学探究活动,肢解成价值意义不大的一个只求能溶解多少盐的结果的教学活动了。
总之,科学探究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探究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从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态度,使探究充满智慧和灵性。不断在学生心灵上撒播科学和创新的种子,早期的良好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邓建华.注重实验探究,提高科学素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2).
[2]张希炜.加强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J].考试(教研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