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3-27雷光珍
雷光珍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再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此学校教育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语文作为一门涵盖面广、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完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凭借。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实践能力
一、提供创新空间——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创新空间和时间,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被动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最正确的知识,但是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自然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去收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减少教师“先入为主”思想的制约,对学生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有利。
二、促进发散思维——小组合作,优势互补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核心则是发散性思维,在吉尔福特看来,在他提出的智力结构的模式中,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和转换。但在集体教学模式下,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思考者和回答者都是单个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都是不够活跃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不高的,得出的答案也是片面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按照能力、兴趣等标准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这样气氛活跃、相互影响、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6~43页是“汉语拼音”部分,为了方便学生识记这些声母、韵母,教材中都有相对应的图片,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易掌握这些知识,但由于教材中对每一个字母都只配了一种与字母形状相近的图片,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某一字母只指一种事物,例如“b”就是“听广播”,这与实际生活是不相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与这些字母形状相近或读音相近的事物,例如“o”不仅可以指“鸡的叫声”,也可以指“圆圆的太阳”“圆圆的饼子”等。
三、拓展语文思维——多种教法,学科渗透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青睐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对其他方法则置之不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技巧,尽可能地将各个维度的语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将有利于学生創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语文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切记不可只限学生用语文的思维去思考语文问题,这样的局限性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会破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地将各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彩虹》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这首诗中的事物,这种将语文与美术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记忆这首诗,另一方面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创新——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将语文融入生活
创新只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个想法或一个观念,如果只将其停留在大脑层面,那么想法只是想法,只是看不着、摸不着的一个幻影,因此将创新性思维付诸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语文不仅存在于课堂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了将语文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悉心观察、积极参与到我们周围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语文相联系的事物,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理解、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
例如,在《登山》这首诗中,只是林文跟孙燕的登山过程和体验,不是每个学生的登山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节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登山过程和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登山》诗。
总之,目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国家输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孟庆敏.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