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2017-03-27隋洪涛
隋洪涛
摘 要:习者,练习也;贯者,连贯,连续也。习惯,即连续不断地练习,以此提高语文水平。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条不紊学习的前提,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关键词:语文;习惯;养成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习惯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所谓教育养成习惯,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只为成绩而教学,应当教书育人双管齐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上来。尤其是语文课堂,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战场。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了1%的作用,学生通过资料可以弄懂教材的99%。这种说法也许在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够现实,但至少可以说明,学生是有能力自己去发现并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因此,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了解重点、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文章中的生字,自己阅读课文至少3遍;其次,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以及所不理解的地方;最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答课后的练习题。这样,学生就能带着自己的理解与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减少了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间,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所谓一回生,两回熟,初次的记忆总是短暂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重复的练习不断地温习所学知识,这样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的知识。经常复习,还有助于学生将平日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整体。
二、养成勤于思考和參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如果不动脑筋积极思考,很难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无论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要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试着自己去解决,不要想着依赖任何人。首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甚至于与教材和大多数人都不同的见解,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不应当只是简单地去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是应当抓住学生所提问题的出发点,逐步分析学生所提问题的可行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进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学生不自觉的投入到了课堂活动中去。
传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而课堂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养成习惯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更为学生以后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三、养成认真书写与勤于阅读的习惯
电脑的普及,使现在人们对于书写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能写出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致使老师经常为认不出学生的字而发愁,往往一次作业批改完,全班级找不到几个没错字的学生。马虎、错字,学生对这些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严重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学习。为此,我把学生的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与他们的学分挂上钩,不管作业得分如何,凡是能够认真书写的均可以获得一定的加分,并买些书本等奖品作为奖励,对于仍然不认真书写的,罚他们返回重抄直至书写认真为止。如此,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耐心与做事认真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文章,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也是打开学生阅读之门的钥匙。“生活即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优化语文课堂,使学生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还能增加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喜爱。
李嘉诚曾说: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动力,终生受益。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总是很难提升,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要想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升,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于思考、勤于阅读等习惯,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参考文献:
马艳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新作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