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点燃智慧
2017-03-27杨卉
杨卉
从东尼·博赞发明思维导图开始,时至今日,思维导图已广泛应用于教师的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在课堂及课后的学习开启了方便之门、智慧之门、心智之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头脑中的数据库无时无刻不在更新,能够学以致用,达到不可或缺,才能在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思维导图”做到了。它不仅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科教学适切融合,更能够在课后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乃至于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
在此,我想以一位语文教师的身份,将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与拓展,阐述一番自己的实践做法。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教学反思,相信在说明自己的做法之余,反省自身,也能够找到思维导图这种工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为后续思维导图的使用开启崭新的篇章。
一、为梳理的设计
在课后,思维导图首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学习内容的归纳。这种知识的整理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内容,同时这个绘制过程也让学生把头脑中已经学会的知识重新加工,通过梳理和总结,呈现出的是具有独特思考方式、具备学生个性特征的学习结果。
作为树勋小学的一名实验教师,我参与了五年级“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个研究课题,我被分在“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积累效率”的实验组,所以积累了许多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以五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学生所学古诗为例,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的构建。我们不妨看一看学生是如何运用导图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
既然是整理古诗单元,自然许多学生的主题定位在“古诗”这个内容上,当然更有聪明的学生,直接引用了本单元的主题“爱国诗”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这就更加合适了。于是最基础的整理性思维导图就诞生了,它以“爱国诗”为中心,一级分支的主要内容是古诗的题目,二级分支的主要内容是古诗内容。
当然,在这个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梳理过程也不尽相同,侧重点更是各有千秋。
有的思维导图,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课文中的一类字,学生对生字的研究比较详尽具体。思维导图中展示了生字的读音、组词、结构、形近字、同音字……不同的内容,因字而异,看得出这个导图是个心思细腻的学生绘制的。
有的学生,他更关注的是书中的注释部分,对于古诗当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他一定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但凡书下注释,他无一遗漏,全呈现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中。但是作为教师,我觉得他的导图,不用查阅太多资料,书上的内容已经足够用了,这是学生的精明,还是懒惰呢?值得教师思考。
还有的思维导图,是一段解释古诗大意的文字,让人感受到的是学生应该对古诗整体描写的场面比较感兴趣,于是他把古诗大意作为课后巩固的重点呈现在思维导图上。
林林总总,导图颇多。但是无论学生最后绘制出的思维导图是什么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抓住学生课后对知识的重點复习方向,并进行有目标的指导。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也可以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导图,获得思想上的碰撞,得到知识领域的扩充与提升。
二、为积累的搜集
知识的延伸、拓展,则显示了思维导图在学生课后学习中的另一个作用。这些高阶思维导图,都是在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之后,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学生感到非常有兴趣,于是在这个点上,他们进行了自主、开放式的学习,将学到的内容再次绘制到思维导图中,这时学生得到的思维导图,就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所教内容,它已经超出了课本的范围,这些图展示的是学生的自学成果。
作为研究团队的实验教师,我仍然想以五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爱国诗为例,说明在数据库不断更新拓展的学生的头脑中,他们是如何构建高阶思维导图的。在“基础款”的思维导图的分支中,学生究竟对哪一个分支进行了拓展,在思维导图中,都能够显而易见地显示出来。
比如,有的学生对杜甫所写的爱国诗比较好奇,于是他搜集整理了多首杜甫的诗作,如《春望》《蜀相》《登楼》《咏怀古迹五首》等,为了节省时间,他把古诗内容的图片拍下来,配在古诗题目旁边,想法很独到。
而另一个学生,他找到了如王昌龄、李白、杨炯、李颀这些写过爱国诗《从军行》的作者,看来是从诗人的角度进行查找的,同时将各位诗人的诗作内容进行了对比,显示出自己在阅读古诗过程中进行的深入思考。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显示着学生思维轨迹的导图,这种深入的思维心智图,值得教师在其他学生面前大力提倡。
从学生众多的拓展性思维导图来看,学生能够抓住单元的核心内容,进行知识的延伸,有明确的积累目标,有认真的思考过程,在积累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从兴趣出发,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可见其对发展人的心智有极大功效。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统整、拓展,使学生能够找到方法适应这个知识不断更迭且容量空前的环境。路就在脚下,我们正踏着坚实的步伐,行进在通向成功的喜悦中。思维导图将我们的智慧点燃,然后如星火般燎原,照亮着我们每一个探索者的前进之路。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蒂娜·齐莉格.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