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读课,如何上

2017-03-27刘博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代广场塔克斯特

刘博

常常有人质疑,阅读整本书是否需要导读?导读的意义何在?导读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唤起阅读兴趣。一本书是否需要导读,这因人因书而异。如果教师自身对书本的兴趣不大或认为自己解读不透彻或未找到导读切入点,那么,不妨不导读,直接让孩子捧起书,不受干扰地与书本亲密接触;其次,如果这本书的开头本身就带有悬念,能立刻抓住小读者的心,那又何必啰嗦,叨扰孩子们的兴致呢?所以,并非所有经典书目都需要导读,也不是所有导读都能唤起儿童对文本的兴趣,但如果决定要上导读课,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谨慎选择文本并深入解读

1.谨慎选择导读文本

阅读喜好是容易传染的,特别是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教师的阅读偏好影响孩子的阅读选择,所以,谨慎地选择导读文本非常关键。选择《时代广场的蟋蟀》原因有四:首先是因为蟋蟀是乡下孩子童年的最爱,但都市儿童却从未听过它的秋鸣,而塞尔登将蟋蟀从乡间带入都市,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引发阅读兴趣;其次,蟋蟀是中外文人书中的常客,诗人流沙河在诗中说“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诗经》中唱过/在《古诗十九首》中唱过/在《木兰辞》中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英国诗人济慈在《蝈蝈儿与蟋蟀》中说“大地的诗歌,永远也没有停顿;寂寞的冬天的晚上,当霜寒露冷,到处一片静悄悄,蟋蟀的歌声却从火炉边传来,越唱越起劲……”需要带领孩子们认识从春秋时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纽约时代广场的这个伟大歌者;再次,文本中对动物形象的描写幽默生动,抒情又自然悠远,值得细读品味;最后,文本中流动的生命之间爱和关怀,源于自然、涤荡心弦的音乐之声让人动容,可沁人心脾。

2.抓住关键词并确定切入点

导读课不能什么都讲,这是与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最大的区别,因此,抓住切入点,确定从何处打开阅读之门是关键。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角色的抽离和重新融入,一只原本应老老实实生活在乡间的蟋蟀阴错阳差地来到不属于它的城市,成为一名流浪歌手。这是故事的新颖之处。其次,柴斯特的鸣奏是故事的主旋律,结合这两点,导入时播放蟋蟀的鸣叫,出示蟋蟀的图片和繁华的时代广场视频,将学生拉入到书中的情境中。

导读段落的选取只需抓住最有趣的情节、影响故事发展的篇章进行阅读赏析,从而推动阅读兴趣的持续性萌发。著名阅读教师周其星在对教案进行指导时,常常问一个问题:这一段有趣吗?因而,围绕这一思考,笔者在选取柴斯特睡梦中错吃钞票的段落时,进行了两次修改,第一次选取的片段是:

柴斯特望了望周围,原来它正在梦游,竟坐到钱箱边上来了。梦里的风暴,其实是进站的列车刮进报摊的一股脏空气。那一阵飞在它四周,久久不散去的灰尘,还把它呛得咳嗽个不停。柴斯特低头看着两只前腿,心里巴望着那片柳树也还在那里。可是它赫然发现,自己嚼碎的不是一片树叶,而是一张两块钱的钞票,而且已经把其中的一半吃掉了。

第二次选取的片段是:

柴斯特望了望周围,原来它正在梦游,竟坐到钱箱边上来了。梦里的风暴,其实是进站的列车刮进报摊的一股脏空气。那一阵飞在它四周,久久不散去的灰尘,还把它呛得咳嗽个不停。柴斯特低头看着两只前腿,心里巴望着那片柳树也还在那里。可是它赫然发现,自己嚼碎的不是一片树叶,而是一张两块钱的钞票,而且已经把其中的一半吃掉了。

它丢开钞票,猛一蹦回到那个蟋蟀笼子旁边。塔克老鼠睡得正香呢!柴斯特疯了似的摇着那只银铃,把它震得像火警铃一样。

塔克从它那张一块钱钞票的毯子下面一跃而起,一边绕着笼子不停地跑着,一边大声叫道:“救命啊!失火了!杀人了!警察快来啊!”

两次的区别在于,后一片段加入了老鼠塔克的夸张反应,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认为“在儿童文学里,只要小老鼠一出现,事情往往就会变得好玩,有了希望的结果。另外有一个故事是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小老鼠一出现,那只外省来的蟋蟀,就不仅有了友谊,还有了了不起的成功。”经过修改,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到塔克从睡梦中惊醒大喊着:“救命啊!失火了!杀人了!警察快来啊!”总是哈哈大笑。柴斯特的真诚善良和塔克的聪明狡猾,亦庄亦谐,成为阅读兴趣的燃点。

除了“有趣”之外,本节导读课的另外三个关键词是“友情、音乐、乡愁”。《出版者周刊》对《时代广场的蟋蟀》的评价是: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因此,选择吃钞票的这一段也是对真友情的一个考量。此外,整个文本讲的是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期间音乐缓和了柴斯特与白利尼妈妈的矛盾,因而选择一家人聆听柴斯特鸣唱《重归苏莲托》后妈妈的感受这一段落,同时,音乐也给予人平静而悠远的心境,故一定要让孩子读读“城市的嘈杂噪音,也都在蟋蟀这美妙的音乐里平静下来了”的段落。

二、阅读方法的适当引导

1.恰当运用想象

《长满树的大树》中说:好故事的力量在于想象;歌德也曾说过,伟大的现象是真的想象——通过想象来把握真。在伟大的故事中,人们发现的是生命的真。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让孩子进行想象,是他们极其乐意做的事情,但这样的想象不能无所依据,否则就如无根之浮萍,落入空谈,使孩子回答问题陷入困惑而不知所云。因此,依托文本选段的想象是恰当运用这一策略的关键。

如在导入中,出示了蟋蟀和时代广场的图片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小小的蟋蟀会在时代广场有什么奇遇呢?于是,孩子们会大胆猜测:被人收养、交上了好朋友、成为林肯中心的首席歌唱家、混迹于杂技团或沦为人们的脚下孤魂。“那么书中是不是这样描述的呢?我们一起走进《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吧!”通过想象猜测引发孩子们对书本内容的极大好奇,个个都想了解柴斯特的流浪历险记。此外,在结尾处,让孩子们想象柴斯特成名后的明星生活,再与他曾经恬静的乡村生活進行比较,引发对关键词“乡愁”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想象和推演是有一定差别的,根据朱自强教授的观点,推演更强调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依托,同时要将阅读文本和推演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但想象猜测则比较自由灵活些,不会过多限制思维,有利于刚接触文本的孩子,且在信息量比较少的导读课上,想象比推演更好。

2.合理质疑与思考

在孩子们阅读了柴斯特吃钞票的片段后,教师提出层层质疑:“如果你是柴斯特,你会怎么办?”孩子们这样回答:“柴斯特可以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吗!”“柴斯特可以向塔克借钱,然后打工还钱。”“柴斯特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什么都不知道。”“柴斯特不是会歌唱吗,它应该卖艺挣钱!”这样的提问猜测,引发孩子去思考解决柴斯特困境的方法,培养多元思维,同时,继续延伸,就友情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教师提问:“塔克有存钱的癖好,作为朋友,有钱的塔克会借钱给柴斯特吗?为什么?”课堂上小家伙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是塔克,我会借钱给柴斯特,因为友情比金钱更贵重。”“塔克虽然小气,我认为他在关键时刻还是会帮助朋友的!”在一片要借钱的回答中,教师质疑:“有没有同学认为塔克不会借钱给柴斯特的?”一片沉默后,一位孩子举起了手:“塔克还是不要借钱的好,因为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捡到的钱,很有可能是为将来的急用准备的。”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猜测,但最终的结果当然不要道明,告诉孩子:读书去!

此外,还出示了柴斯特开始怀念家乡的片段,秋叶落下,“柴斯特为什么忧伤呢?”“他最终会回到康涅狄格州的家乡吗?”于是,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回去的,因为思恋亲人。”“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要回家陪伴父母。”“只有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在大部分孩子认为应该回归故里的时候,教师开始质疑:“有持反对意见的吗?”经过第一轮对“是否借钱”这一问题的多维思考,教师再提出同类型问题,思考的学生多了,有孩子说:“他不应该回去,失去柴斯特的塔利欧家又会陷入贫穷。”也有人认为:“他应该留在纽约,因为那里才是他人生的舞台。”还有可爱的孩子说:“如果他就这么自私地回家乡了,怎么对得起时代广场的听众和爱他的粉丝呢?”如此,通过质疑,引发了孩子对“乡愁”这一主题的思考,这样精彩的回答,对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3.通过朗读营造情境

导读课营造情境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配合音乐的故事讲述,带着孩子进入文本环境中,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等感染性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情境,朗读是重要环节。在上本课时,教师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阅读白利尼妈妈聆听柴斯特鸣唱《重归苏莲托》的片段时,笔者播放着黑鸭子的《重归苏莲托》,出示图片,带着孩子们进入到月光如水的拿波湾,并静静地聆听老师的讲述,讲述完后,有个小女孩在谈感受时说:“在月光下,感到了浪漫的气息。”

在阅读描述时代广场人们陶醉于音乐的片段时,女生齐声朗读,并配上舒伯特悠扬的《小夜曲》,朗诵完后,音乐不断,教师利用学生情感的延续,马上进入采访环节:

此时,世界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

时代广场上的清洁工杰克,轻轻地放下了手中的扫帚,因为这歌声让他——

正在赶路的手机销售代表停下了匆匆脚步,听着这悠扬的歌,他感到——

在不远处的长椅上阅读小说的小个子女士,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她——

柴斯特的好朋友中国人冯赛也从他的古董店走出来,这歌声让他想起了——

这样的说话练习,将孩子们带入情境,并增强了感受力度。他们也“仿佛只是音乐中草原上长得高高的野草。”在这样的情景营造中,孩子们得到审美的愉悦。

三、欲言又止,留下憧憬与渴望

在上导读课时,笔者的另一感触是,课堂不能太满,要留有想象空间,也不能太急,一定要孩子悟出道理。在第一次的教案中是有亨利猫的警句:“既然柴斯特的一生是他自己的,他就应该去做他想做的事。”并就乡愁的问题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但在第二次修改时,去掉了对这句话的体悟。并且,第一次教案中还加入了柴斯特开庆祝派对引发火灾的片段,虽然这是故事情节转变的关键点,但第二次修改也删去了。

做如上修改,主要是因为,在整本书阅读的导读环节,“欲言又止”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朱自强教授认为:“整本书的导读,教师对书中表现的内容应该掀开一些给学生看,同时又要遮住一些,不让学生看。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渴望和兴趣,教师应该对全书的关键点心中有数,对全书最吸引人处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决定取舍。”此外,笔者认为,导读课以激发兴趣为主,点到为止;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不需要达到预设的思考深度,因为一切没有深入进文本的感悟都是假的,只有全面阅读之后,再来谈感受,才真切自然;另外,结尾处应留有“憧憬和渴望”,笔者最后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作为结尾,“柴斯特在纽约还有什么惊险的遭遇呢?他在中国城享用了什么美食呢?他最终有没有回到康涅狄格州的家乡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憧憬和渴望。

狄更斯在《炉边蟋蟀》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黑夜不断跳跃的星星,颗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閃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撼。”如果将阅读课形容成一支教师为孩子鸣奏的歌,那么导读仅仅只是歌曲的前奏,可悠扬舒缓,可欢快灵动,但必须摄人心魄,让孩子想继续聆听,也如打开盒神奇的巧克力,让孩子们永远渴望品尝下一颗巧克力的味道。

猜你喜欢

时代广场塔克斯特
塔克 努力改变命运
时代广场的中国镜头
塔克西拉佛教遗址发掘历程述论
汹涌澎湃的实力 Starke Sound 史塔克音响系统A7 MarK II/A7-2
《时代广场的蟋蟀》中偏离现象的汉译研究
《时代广场的蟋蟀》之生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