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阅读 重在实践
2017-03-27闫红
闫红
摘 要: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
关键词:批注阅读;实践;训练;实效性
我国宋朝著名学者朱熹,他在读书时,就十分喜欢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那么,什么是批注式阅读呢?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首先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批注式阅读”的训练流程:先示范,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圈、点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后模仿,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半独立学习勾、画、圈、点。再创造,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勾、画、圈、点。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这里,我采用的是:先用单横线或波浪线画出相关的片段或段落。比如,可以画出表示时间紧迫的词语:“8小时、12小时、2小时、36小时。”再用圆圈画出这个片段中的关键词。比如,“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难不堪、血迹。”最后再批上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况下,这位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又为自己制订了一个新的目标:课前预习和二次批注。
课前预习,也就是说,让孩子们在课前对课文有所了解,可以对文本收集大量的资料,指出读准哪些字的字音,注意哪个字的字形,理解哪些词的意思,或找出同义词、反义词、多音词。标明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如何用工具书等(最好用铅笔)。等到了课堂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对于语句,我们就可以采用二次批注的方法,当然在这一点上,就要用统一的格式,用什么符号画出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关键句,用什么符号标出句子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写出对某个句子的理解。例如,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教学片段描述:
师:(课件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圖,它也许不是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爱你的妈妈
师:这是妈妈内心的独白,(齐读)请你以孩子的语气也来写一写,补充省略号的地方。
(课件出示)
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其实,我知道……妈妈,我想对您说……”——懂你、爱你的儿子
(学生认真写作)
反馈:
生1: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感到了你的雪上加霜,其实,我知道您一点也不残忍,妈妈,我想对您说,您对我来说一点也不冷漠。”——懂你、爱你的儿子
生2: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依赖您给我看病,其实,我知道您的残忍、狠心、冷漠都是出于爱,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我的指南针,我的能力都是您授予我的,我的母亲,我永远爱你。”——懂你、爱你的儿子
生3: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对您的依赖,其实,我知道您的残忍、狠心、冷漠都是为了我。妈妈,我想对您说您的雪上加霜,我都理解,您是深深爱着我的。”——懂你、爱你的儿子。
看着孩子们的批注,我真正感到了批注式阅读的实效性。
这学期刚开学,想让他们写一些读书感悟,但我有点急于求成了,比如,学完《白杨》这篇课文后,让孩子们试着“体会白杨树的特点,领会爸爸的心愿”。自己的感悟,孩子们写得不是很好,有的仅仅是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让他们再读课文片段,有道是:“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批注式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另外,我也尝试着利用拓宽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的方式,来实现批注式阅读的实效性。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称只顾着看文章内容了,看完后,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还有的学生在读书时思想会抛锚,读完后对文章内容的印象不深刻,甚至讲不清楚;极少数学生能清楚地讲述文章内容,或较准确地说出文章精彩部分,至于为什么觉得这部分精彩就说不清楚了。(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书本读懂了多少的担忧,还有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担忧,更是对他们的阅读态度、思维习惯的一种担忧。)这种困惑,这种担忧,常常使我陷入沉思,这也将是我今后的主攻方向。
总之,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