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7-03-27徐城
徐城
摘 要: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而数学作为使学生在今后学习与生活中受益良多的科目,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讲授更多的数学知识,常常会采取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最终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严重的畏难心理,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方式;学习环境
尽管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不断地深入开展,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状况仍是不尽如人意。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仍旧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束缚,很难在课堂中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也难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结构等个性差异出发,创新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来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此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下面,我将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谈一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会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单纯地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即可,这就造成学生对教师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难以应付各种数学问题。除此之外,在“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学生会将教师作为教学的权威,对教师有一种敬畏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使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此拉近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会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在不影响教学进程的前提下,我会和学生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以此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由于数学认知结构的影响,会在数学练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不会直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批评,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一般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从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可以在学生自己讲述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个自我改进的机会。通过以上方式,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厌倦数学学习的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新课程标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传授更多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更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常常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知识教学:
1.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数学是一门以问题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换句话说,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由于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水平,所以,教师要抓准时机,在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提问。我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会将整堂课分为三个阶段:课初、课中、课终。在课初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平静向活跃转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常常会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回忆性的问题,以此温故知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知,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问题讨论中得到思维的活跃。在课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由平静转变为活跃,课中可以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我常常会在这一阶段为学生呈现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积极地引导学生在重难点知识的探究中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比如,我在讲“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这一内容的时候,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比例线段?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性质有哪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比例线段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终阶段,学生的思维又回归到平静状态,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会让学生自主地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其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在课后我还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就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除此之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采取自问的学法来进行提问。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经常采取“二层次自学提问法”: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初,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明白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然后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某些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充分调动自身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将抽象化、概念化的问题转变为生动、形象的问题,降低数学难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多数学教师的欢迎,因为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会在情境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促使自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常常会创设以下几种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科目,但是数学知识大多数源于生活,而且又对生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抓住数学联系生活这一特点,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会在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将生活实际情况与这些问题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生活情境,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消除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无用的偏见,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比如,在讲“相反数”这一内容的时候,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数据关系都能运用到这一知识,所以,我会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央氣象台今天下午五点发布暴雪橙色警报,今天下午至明天中午,我国东北地区将出现大面积降雪,气温将下降20℃,最高温度零上5℃,最低零下5℃……”运用天气预报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探究相反数是什么,并将此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教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2)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情境顾名思义,主要是指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相关的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由于课堂是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没有过多的机会走出教室,走到校外直接进行亲身体验,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直接将一些适用的教具带到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地利用这些已有的教具进行动手操作。比如,我在讲“三角形”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我会让学生利用已经准备好的木棒、钉子、锤子来制作三角形,然后随意地扭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看一看三角形会不会发生形变,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形、正方形等,与三角形进行对比,以此探究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这种利用教具直接动手操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动手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使其在探究中自主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很难在教师的单纯知识讲解和自学中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是学生数学学习不可逾越的大山。实现数学知识简化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问题。多媒体本身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超越的独特性,它集文字、图像、视频等于一身,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灵活、多元、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于是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优化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会利用多媒体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降低数学的教学难度,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场景中直观地感受数学的魅力。比如,我在讲“相遇问题”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事物的运动中掌握这类问题的解答技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整堂课全用多媒体来进行讲解,不然会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总之,要想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能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问题、情境、多媒体等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吸引学生的的注意力,在活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此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志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学周刊,2016.
[2]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