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可利用的现成资源服务于学生
2017-03-27郝秀琼
郝秀琼
写作对学生而言是学习语文的头等难事,作文教学对老师来说也是困惑很大,要想着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需要教者在教学方法上认真钻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要想让学生尽情表达,说真话,抒真情,主要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服务于学生,给学生营造写作氛围。
学了一单元的写景课文,我准备进行本单元的作文教学——观察与描写景物的特点。当我正要按常规进行讲课时,教室里出现了一阵嗡嗡的说话声,“又是写作文,太难了”“最无聊的课就是作文课”“哎,没意思”,看着乱哄哄的教室我非常生气。如果继续按原思路进行,对这些学生来说,无非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讲的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只能是硬着头皮备受煎熬,这节课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只能是老师单向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沉思了几秒后扫视了一下教室,望着一双双表情各异的目光,寻找着答案,我们学新的教材,学生为什么不能按自己的兴趣学习呢?对!我必须尊重学生的思路,调整好教学思路。学生没有生活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怎能写出好的文章,怎能符合作文要求呢?
我望向教室外,发现了夕阳中的美景,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山头,那不是我们身边的美景吗?我马上对大家说:“既然写作这样无趣,我们不写作文了,大家到操场上散散心,找找写作的灵感。”到了教室外我故意啊地叫了一声:“太美了!”学生被我的叫声吸引了,注意力都转向了我,我顺手指着夕阳:“大家快看,快看,夕阳无限好!同学们,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让我们一同送走阳光。”学生也被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住了,我于是顺势点拨:大家注意时间的变化与色彩的变化,大山那边的景色是怎么变化的。于是,师生一同开始讨论,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把自己所看到的不由自主地表达了出来,他们脸上洋溢出了酣畅淋漓的神情。面对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我也对他们进行了教育,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同记下这个美丽的瞬间,让这一刻停住!大家回到教室拿起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刚才的所见。学生兴趣浓厚地回到教室,不多时间就完成了本节课的作文练习,并且有好几位学生写得较成功。
在这节课后,我不断思考。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枯竭,积累甚少,材料的组织能力差,特别是农村中学,更缺乏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基础,除了留意身边的现有资源以外,还可借鉴别人的有效资源,这也尤为重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时间,有目的性地向学生介绍别人的作品,让学生主动走进别人的作品中深入体验,做好摘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完成读后心得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角色或故事情节,找出创新点,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现成资源的再加工。例如,在教学《背影》后,我让学生学习截取法这种学习方法写一个展现亲情的情节。给他们引导了素材的选择,平凡的小事中满满的都是爱,一个眼神看不完的牵挂,一句问候说不完的担心,一个手势挥不去的爱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若有所悟,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平时所忽略的亲情。
社会生活、大自然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帶入社会、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作文素材。比如,在写国庆假期里的一件事前,我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生活体验,到平遥古城看看走走,或者让他们在农田旁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不仅看到了农田中的“人、事、物”,而且从中体验到了农忙的气氛和其中“人、事、物”的关系,掌握了第一手感性材料。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假期作文便有了重点,突出了中心,减少了记流水账和无话可说的情况。
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学生只有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社会前进的内在力量,需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老师就是最主要的传授者,但教师必须认识到传授知识不等于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智慧的发展。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人,这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境异常复杂和多变,也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最需要创造性。教师必须有独创性,教师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且有切身体验,学有所得。教师不能只注重一味地传授方法,没有自身体验怎能写出真实感受。所以,教师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式,使作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马克·吐温说:“幸福就像夕阳,人人都可以看见,但多数人的眼睛却看向别的地方,因此错过了机会。”教师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夕阳”,并教会他如何欣赏“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