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之法
2017-03-27熊俊祥
熊俊祥
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必定是个爱好读书的人,必定是课外阅读的“量”“质”都处在同龄学生前列的人。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健康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多少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学者、专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青少年时期课外阅读的益处。可以说,课外阅读对人的成长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她是语文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语文世界会更精彩。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和同行的教学实践及成功经验谈一谈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应扮好的几种角色,以及运用的有效方法。
一、入门领路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自觉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领略里面的美妙风光,教师“激趣”是第一步。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扮好优秀“导游”的角色,以充沛的情感、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描摹阅读世界里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给他们讲述名人伟人读书的奇闻逸事,让他们摘抄记诵有关读书与人生的名言警句,或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读书故事,谈谈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或要求他们把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向老师同学介绍介绍,目的是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让学生在未入“景区”之时就对前方“胜景”充满期待,充满向往,从而带着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投入课外阅读活动中。
二、资源开发者
课外阅读的材料,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可能就是校内外图书馆、阅览室的书报杂志,或学生自己订阅的报纸、期刊之类。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换个角度,换种做法,善于整合,课外阅读的空间大得很,材料多得很。比如,建议每个学生捐献几本家中藏书,可以建起班级“漂流图书馆”,将学生可以选读的书刊一下子扩大了几十倍,并随时更新,使学生的阅读有了源头“活水”;又如,电视节目中动画片惊险奇遇的情节、形象化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新闻栏目中的国内外大事、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可以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感;《人与自然》中对奇禽异兽生动有趣的解说,《科技博览》中对科学知识的形象直观的讲解,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用语能力;近几年来,网络技术更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可以提供背景材料,可以丰富阅读内容,可以快速检索素材,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大量集声、形、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料,使高效便捷的阅读有了可能……因此,当我们某些教师抱怨学校条件差,感叹学生无书读时,不妨先自问一下: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你去开发了吗?你去利用了吗?
三、技术指导师
当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在阅读时就会显得积极主动,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时我们教师如能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点、引导,当好学生的技术指导师,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凭兴趣、跟感觉,也不至于落入读时“茫茫”、读后“昏昏”的境地。在学生阅读前,首先应帮助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然后,教师可将一些常用的、实用的阅读方法一一介绍给学生。如对重点内容的圈点、勾画,作批住法,对感兴趣的章节的精读法,对名言、警句、诗文的摘录法,了解大致内容,一目几行的略读法,搜集信息资料,只看标题的浏览法,精彩片段的诵读法等等。只有在阅读前“明法”“知法”了,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择法”“用法”,也只有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阅读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片段),这仅是阅读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至于阅后怎样梳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在一开始仍会盲目无头绪,此时,仍需要我们教师“授之以法”:比如,可以制一些读书卡片,可以对名著名篇进行续写或改编,可以就某一触发点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就某一专题出一份墙报,可以对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写一点赏析文字,甚至还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作探究,尝试进行研究性写作。我校曾经有两位学生读了《西游记》后写出题为《我为唐僧鸣不平》这样颇有个性、颇有见地的文章。可見,只要我们教师指导得法,能当好“导演”,学生完全能在读后再上演一出出“好戏”,展露他们的阅读才能。
四、成果共享者
被人欣赏的感觉是快乐的、幸福的,这种感觉还能成为人继续行动、继续努力的强大推动力量,如果我们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过程中能经常性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展评、竞赛活动,和他们共享读书之乐、收获之乐,将会一次次激起他们读书的热情,并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不断学到新知识,得到新启示,从而使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比如,读完名著之后的“精彩故事我来讲”活动、“某某角色我来演”活动,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自办小报比赛、读书征文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都是学生喜爱的形式,假如我们教师能发扬民主,以平等中首席的身份来组织参与这些活动,和学生、家长一起来策划,一起来评比,一起来体验成功之乐的话,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调控和激励作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新动力、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