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3-27徐彦钰
徐彦钰
摘 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提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放飞想象和联想,寻找创新良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努力把语文课堂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空。
关键词:创新能力;习惯;问题;活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的强盛与劳动者的素质密切相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以足够的耐心,提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
因为创新的想法产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加之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以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不要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提问或随意终止那些不能流畅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发言。实践证明,并不是理解快的人都能创新,理解慢的人就不具备创新的潜能。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正视个体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对于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是要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创新。
创新需要时间与机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宽松的、兴奋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惧怕出错,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能迸射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经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还特别创造宽松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或创新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同时,不急不躁,留给学生想象、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奇思妙想、異想天开
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前人、众人不同,独具一格,要有新见解、新发现,从而具有一定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质疑问难:对教师、对教材、对司空见惯、对完美无缺等的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向教师和书本挑战。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权威。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地“复制”“粘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对“世外桃源”的分析时,大多学生认为那是人类美好的境界,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那是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对此持不赞成的态度。还有的学生认为那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实现。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都不要妄加否定,而要在精神上加以肯定和鼓励。
2.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所谓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却无法解决,需要学生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展开创造性思维。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解决方法和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鼓励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局,结果学生想象了各种结局,且均有一定的合理性,让人耳目一新。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养成发散思维的优良品质。
三、放飞想象和联想,寻找创新良机
创新活动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养成想象和联想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与联想,标新立异。设置的问题是放飞想象的钥匙,问题的提出使学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创新的缘起。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想象、联想的机会与空间。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家乡、电脑、毛骨悚然”三个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再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用“桥是……”的句式写比喻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像一棵常青树,永远充满创新的活力,努力把语文课堂建设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陈阿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J].成功(教育),2011(18).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