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为主高校中人文社科类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究
2017-03-27吴颖新
吴颖新
摘要: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在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容易滋生职业倦怠心理,深入分析这种职业倦怠的成因、表现及缓解对策,对促进这部分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生涯发展,体现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用来描述职业工作者因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疲惫不堪负性情绪状态,如情绪低落、身心疲惫、个人成就感低。①之后很多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一致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产生于工作压力巨大、工作负荷超重或是工作无乐趣等特殊背景下,人的亚健康生存状态。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往往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却忽视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生涯发展,未能体现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进而导致教师群体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在工科为主的高校中,由于学校整体的办学方向的倾斜,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往往容易滋生职业倦怠心理。
1当前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在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多年来学校内部重理工轻人文的传统,普遍存在人文社科学科的性质“技术”含量不高,人文社科的教学成果也不容易被外界直接感知,国家、省内、学校给予人文社科的科研经费都很有限,一所学校内理工科教师的科研经费是人文学科教师所望尘莫及的,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创收的途径只能靠讲课,而理工科教师创收的途径很多,同时学校对于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评聘标准并没有一点降低,在广大教师关注的职称评聘上往往是全校统一的标准,讲授人文社科方面的高校教师在工作保障、工作负荷、工作乐趣上感受到的职业压力很大。这部分教师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有高要求的科研任务,精力还要分担给研究出的成果能否发表核心刊物。人文社科类教师不但工作时间长、工作要求高、每天要做的事情多,其投入的热情、精力、时间等等都会转化为一种对比之下的负荷和压力。久而久之,对工作的乐趣必然逐步减少。
2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人文社科类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高校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带来的巨大压力
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教学压力、评职称压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与日俱增。高校教师虽然没有中小学教师的升学压力,但现在高校教师已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轻松、稳定、高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结构需要快速更新、劳动关系有可能发生改变,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预期被教师聘任制、评职称、学生评教选课等打破,这种岗位的不确定性导致压力倍增,人文社科类教师还要关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不断更新的教材内容、不断转换的教学方法等,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身心俱疲状态。如果选择降低自己的标准必然引起自己、他人的消极评价,这样就会在心理上的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2.2人文社科类教师业成长的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
科技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知识的更新换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些必然对教师队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高校教师适时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现行的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较难有外出进修、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高校无法全力支持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无力满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与教师专业成长跟不上之间的冲突,无疑会使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感受到很大压力,职业倦怠由此而生。
2.3学校内部的管理方式与管理制度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内部教师管理方式与教师管理制度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导致人文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在所有教师关注的职称评聘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存在一刀切的倾向,评聘标准单一,重科研轻教学,重视数量指标,未能体现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科研水平指标与理工科专业课教师不具有可比性,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政策性的缺乏、领导层的代表性,导致在学校所有的决策与管理活动之中,尤其在事关教师利益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往往缺乏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声音,使得这部分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正当诉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不可避免地就会使这部分教师产生疏离感和被剥夺感,其投入的热情、精力、时间等等都会转化为一种对比之下的负荷和压力。
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4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自我规划意识不强
教师专业发展理应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内在过程。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机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然而,鉴于目前工科为主高校内学校发展的大环境的影响,校内对文科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很多教师认为已有的学识足以“应付”教育教学的需要,这使得他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强,未能激励教师产生提高专业水平的动机。更无法体会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价值与奋斗激情。即便因为要面对来自职称评定、岗位竞争以及行政命令等多重外在压力,一些教师会被动产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但往往是出于应付那种短期的功利需要,没有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缺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感,极易滋生职业倦怠感。
3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3.1学校建立以人为本的考核评价机制
防止职业倦怠的渠道有很多,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但要从学校整体的大处着眼,更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小事,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学校的政策、规章、制度时应以人性化为基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因为学校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是教师,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做到以人为本,在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不要只用量化考核的数字去衡量和评价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会严重打击文科类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对组织的归属感,间接阻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3.2教师通过自身努力缓解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自身应客观、理性地认识和对待。人文社科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标准,应对自身的职业、岗位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合理定位,不好高骛远。另外,教师也要对职業倦怠现象的危害及其“后遗症”有清醒的认识: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那样的话就有违当初选择教书育人职业的初衷,甘于清贫,更多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其他职业一样有高潮有低谷,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争取尽早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
3.3高校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缓解职业倦怠
如今,教育体制改革处于转型期,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理应从工作中感受到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愉悦感。但一些高校过于死板的管理风格压抑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一种消极定势,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因此,高校应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如:人性化的教师绩效的考评机制、增加广大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教师对学校管理与决策的参与、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等培养教师的价值感并与学校的发展方向一致。当高校整体的治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与每一位教师达到高度一致时,教育教学环境才会更加和谐稳定,教师的价值感才会得到充分展现,不但会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缓解了教师的身心俱疲。
综上所述,高校中的人文社科类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对社会转型有更加深刻敏锐的体验,对时代的正负面冲撞有更加超前的感受。在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这部分教师的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应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范丽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科学时代,2013,22:31-34.
[2]李肖彤.陕西高校教师职业倦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6,14-15
[3]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师生心理成长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0-32..
[4]崔向君,马洋纳,朱小茼.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56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