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构建
2017-03-27宋喆
宋喆
摘要: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互联互通,相互促进,长久以来,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孰高孰低,一直没有统一看法,本文从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出现的背景及意义出发,对教学与科研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建立的原则着手,并对其建立的具体路径进行了介绍,希望对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经济管理;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已毋庸置疑,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要想进一步得到提升,则需要不断加强人们的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如何寻找教学和科研的平衡点,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高等院校研究的课题。
1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十九世纪初,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53)首先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这一举措使德国占据世界科研中心位置长达百年,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教学观点也成为国际化的办学准则。
随着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大幅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与之相对的教师数量却增长缓慢,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加之学校对科研成果的认可重于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精力分配,出现明显偏差,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我国高校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建立良性的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实现教学任务与科研活动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与科研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重视科研成果,不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
重科研轻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随着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的提升,国家推出了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成为评价一所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高校领导处于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提倡科研活动,政策倾斜是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科研成果也是大多数高校中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这使一部分本身就醉心科研的老师更加沉浸其中,另外一些热爱教学的教师,也不得不抽出時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再次,更多时候科研成果与薪酬福利等经济利益挂钩,教师为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不注重教学能力提高的现象。
2.2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目前高等院校中教师不但担任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科研任务,如此一来,对科研任务投入过多的精力必然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反之,在教学活动中投入过多精力,也会影响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发挥;另外一方面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在时间上通常是连续不断的,但教学活动却是有规律的间断进行,两者不同的特征,使教师在时间、精力的使用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尤其在科研工作的重要时刻,教师在时间安排上必然出现冲突,如果先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必然出现调课、缺课现象,干扰教学秩序,如果先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又必然导致科研活动的延误,教师将面临两难的抉择。
2.3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受现行教育体制掣肘,实现难度大
高等院校现有的教育体制,要么重教学轻科研,要么轻科研重教学,这让一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区分开来,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这就造成了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一种状态,要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难度很大。
2.4经济管理专业在教学科研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专业的科研活动与理工类专业的科研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理工类专业的科研活动大多在实验室可以完成,而经济管理专业则需要走出去,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分析,而当前高等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师自身就缺乏实践活动的锻炼,教学脱离科研,以单纯教室授课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
3 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构建
3.1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构建原则
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构建有三大原则: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原则;资源配置科学有效的原则;适用性原则。高校教师即肩负着教学任务,又肩负着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中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而学生作为客体,是高校服务的对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接受者,带动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持续循环运转。除了人力资源,其他例如信息资源、时间空间资源、物力资源等都是为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这些教育资源应进行科学有效的配置,使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可以高效运转。除此之外,还要对实施对象的执行能力和适用性加以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具体内容加以调整,使其切实促进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本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3.2高校科研互动机制
能够清晰表述和有效转移的知识被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反之,则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教学是理解知识、传授知识,而科研是发现、创造、应用知识,两者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局部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应用性等特点,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学以致用,教学与科研两者相辅相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第一时间应用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而教学工作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对教学成果加以验证,发现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科研领域加以拓展,促进科研活动系统化,为科研活动提供基础和动力。
4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实践途径分析
4.1教师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互动
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结和积累知识,并为科研活动提供基础和动力,令自身的科研能力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可以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将科研成果和创新知识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把最新的行业信息传授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具前瞻性,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也能运用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支撑科研成果。
4.2师生间的教学科研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师通过自身参与科研活动,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求教,日后工作中遇到相同的问题,也可以以此为鉴,经济管理专业中师生间的教学科研互动,一来可以使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加例如课程设计、项目训练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来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间在问题讨论、指导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师生间的教学科研互动;三来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针对学生兴趣调整教学內容、改革课程体系,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加以培养。
4.3教师间的教学科研互动
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推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各专业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巩固本专业知识,还可促进知识的横向流动,在教师团队参与的科研活动中,通过思想和不同专业知识的碰撞、讨论,可以从更多角度对研究对象加以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也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促进教师间的良性互动,除了与同校教师的沟通交流外,还可以与国内、国际其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新观念、新思路引进来,进一步促进知识交流的同时,还要走出去,借鉴其他高校的组织机构、教学体系,建设科学研究平台,使教学与科研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根据高等院校自身的特点,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科研互动体系。
5结论
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教学与科研的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不是自然的匹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国家政策、学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使教学与科研工作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良性循环,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宏,罗正祥,杨亚培 科研与教学互动,培育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
[2]肖兴安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新型关系的构建设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77-80
[3]王方,高龙,范晓伟论教学型高校推行科研与教学互动机制[J]高等建筑教育,2010,(03)
[4]张飞,买买提·沙吾提,丁建立《遥感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03:174
[5]曾繁华,钟韦创,曹诗雄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