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7-03-27刘伟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学生工作音乐教学

刘伟

【摘 要】本文从民族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出发,分析通过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提出应注重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艺术分析的感化作用,由此通过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音乐教学 民族精神 学生工作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47-03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此,怎样进一步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怎样将“弘扬民族精神”和“改进美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努力探索。笔者以为,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精神教育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试述如下:

一、弘扬民族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具有社会主导意义的特殊精神现象。民族精神为民族成员普遍认同,是一个民族思想品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集中体现。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历史传承性、自觉能动性、开放交叉性等基本特征。民族精神的作用主要體现在支撑、导向、凝聚、整合与激励等方面。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久远、博大精深,其核心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同时,科学精神、牺牲精神、尊老爱幼精神、与时俱进精神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弘扬民族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高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法制观、就业观教育等。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则主要指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科学求实、甘于奉献、尊老爱幼、与时俱进等精神。显而易见,两者在内容上高度融合;很多方面,甚至是同一事项的不同表述。从内涵看,二者的差别则更是细微。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并行不悖,而且相互促进。二是功能上高度重叠。“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规范的导向功能;具有实现政治共识性、思想一致性、行动统一性的保证功能;具有提高、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育人功能及发挥人主观能动性、发觉人内在潜能的开发功能。”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支撑、导向、凝聚、整合与激励等方面——支撑起民族的共同信念、将民族成员的思想与行动导向相同目标、凝聚起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整合纷繁多样的文化观念于主流民族精神的基本框架内、激励民族成员为民族发展和人类进步砥砺奋进。可见,两者在功能上也高度重叠。三是实施上各有特点。从规划和领导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严谨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从人员和课程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专门的人才干部队伍和课程设置,而弘扬民族精神则没有上述专门配备。从工作方式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是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而弘扬民族精神更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时效性和针对性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及时、更具体,能自上而下对某一特定或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反应。从实施效用上看,弘扬民族精神更期望长期的、触及心灵的改观。

二、通过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乐教理论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礼乐教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总结了西周乐教的实践经验,提出一套关于乐教的理论,这些理论集中在《论语》、《礼记·乐记》以及《荀子·乐论》中。古代先贤认为,音乐能使人闻见广博、性情和顺,使人欣喜欢爱、亲近和睦,使民心向善,能移风易俗;因此,古代有关思想家和统治阶层主张“用礼制来引导人民的心志,用音乐来合同人民的声音,用政治来齐一人民的行为,用刑法来防止人民的奸邪。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人民思想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手段。”现代社会,同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二)现代音乐心理学理论

随着人类脑科学的不断发展,音乐心理学在20世纪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流派纷纭、著述迭出。音乐心理学成果揭示了音乐和人类情绪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的听分析器包括三个部分:(1)外周部分,即感受器——人耳;(2)中间部分,即传递神经,包括感觉神经的传入神经和脊髓、脑干、丘脑等中间中枢的神经联系;(3)中枢部分,即大脑皮层颞叶的听觉中枢。”上述三部分是人类接收音乐语言的生理基础,在接收到音乐语言后,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情绪、知觉、记忆、联想随即展开。不同的音高、音程、音量、音色、音节、音长、乐律、节奏、节拍、速度、旋律、复调、和声、织体、曲式能激发不同的情绪情感变化——宁静、愉快、厌恶、愤怒、悲伤、焦虑等等。

(三)素质教育理论

从教育学角度看,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品质。它既有天赋条件,更有教育、社会、文化和实践等后天教化的影响。因而,素质是个体先天固有品质与后天教育的融合体,是人的各类本质因素的整体表现。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强调,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通过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认识,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艺术院校概莫能外。但是,“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重‘技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缺乏创造力的表演者、艺术模仿者。”如此“人才”,文化修养欠缺、道德观念淡薄、国家民族意识肤浅,可能有“技术”,但是缺“灵魂”; 他们不善于主动、也没有足够能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养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将立德树人、将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作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师“身教”作用

“身教胜于言教”。音乐专业教师应以加强师德修养、潜心学术研究、积极服务社会三个方面为主要着力点,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效仿的道德标杆、学术领路人。进而,充分发挥“身教”的特殊作用去引领和感召“众弟子”,借此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音乐专业教师在发挥“身教”作用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第一,高校中青年音乐专业教师,绝大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这意味着他们接受并通过了系统而全面的国民教育,个人综合素质有保障。第二,音乐专业教学常有小组课、个别课,这使得师生之间有了更多地贴身接触的机会;因此,专业课教师发挥“身教”作用较大课、公共课教师更为直接。第三,艺术教育方面传统的“师徒传承”习惯“天然地”加深着师生之间的联系,这一优势也是其他一些学科所不具备的。

(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育人功能

实践教学在音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比重。基于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元旦,常会举办包括音乐演出在内的各种庆祝活动,音乐院校的师生常会深度参与其中。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勤劳勇敢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良好契机。除上述节日庆祝活动外,师生们或会参与“三下鄉”演出实践、艺术支教、关爱空巢老人及其他形式的慰问演出;这些演出,有的条件相当艰苦、设备相当简陋,亲身体验这类艺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意识和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精神。再有,绝大多数的艺术实践活动包括组织策划、排练磨合、设备器材管理等不同环节,通常不是某个或者少数几个人所能完成的,只能借助于团队的合作;经此过程,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得以加强。

(四)有的放矢,精选教学内容

基于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键一环在于择定具体教学内容;相关内容既要难度适宜,又要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笔者从事声乐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了一项省级教改项目,尝试着将弘扬民族精神与声乐课程教学相结合,寄望以此培养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俱佳的音乐师资;同时,也希望结合项目组一线教学实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将民族精神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指导精神。

上述教改课题实施期间,项目组成员共同拟定了一个简单的声乐教学曲目库,共包含80首声乐曲目(由易到难,从大一到大四,每年级20首),前提是学唱这些曲目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择要罗列曲目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一年级有《思乡曲》《长城谣》,二年级有《太湖美》《祖国、慈祥的母亲》,三年级有《松花江上》《满江红》,四年级有《故乡是北京》《乌苏里船歌》。基于专业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选择好具体教学内容常能事半功倍。

(五)深入分析音乐作品,潜移默化施加影响

不仅音乐鉴赏课程,几乎各种音乐课程都要进行作品分析。通过作品分析,学生得以知晓作品的词曲作家、曲调曲式、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会突出介绍词曲作家和曲调曲式,常会有意无意地将作品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一带而过;如此音乐教学,重“技”轻“文”,顾了“教书”、丢了“育人”。而深刻揭示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恰是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好时机。

因此,教师应精于分析和揭示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理想与信念方面的等等。通过分析,使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使学生知晓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因何而来,知晓人物内心的生死爱恨缘何而起。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争取话语权、抢占思想高地。

总之,专业课程教学在“育人”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要真正兼顾“教书”和“育人”。基于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业务课程教学“育人”的有效途径,值得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单春晓,马其南.与时代同行:民族精神与高等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祖国华.古代乐教理论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4]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聂立家.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新课题[N].中国文化报,2009-07-23

【基金项目】2015广西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课题“声乐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YB2015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 伟(1974— ),男,河南新蔡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学与声乐教学。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学生工作音乐教学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