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沈周文化研讨会综述
2017-03-26红梅
◇ 红梅
2017年正值沈周诞辰590周年,由苏州市相城区文联主办的“第二届沈周文化研讨会”于2017年11月15至16日在沈周故里苏州相城举办。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14位。研讨会为期两天,分两场进行,分别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赵昆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红梅副教授主持并评议。
本届研讨会组委会并未对研讨会主题做硬性规定,而是充分尊重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14位专家的现场陈述,大概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对沈周艺术的研究:1.从风格学、形式分析角度探讨沈周的师承关系的专题研究;2.从文化史、思想史、精神史角度探讨沈周文化身份的专题研究;3.从艺术社会史、文献学相结合角度考据、考证沈周艺文活动的专题研究;4.从社会学角度考据沈氏家族历史的专题研究;5.前辈学者对沈周研究代际之间变化的总结。以下展开每位学者的发言重点。
一、从风格学、形式分析角度探讨沈周的师承关系的专题研究。
《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任军伟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沈周对查士标绘画的影响》,建立在他撰写的研究查士标的博士论文基础之上。任军伟指出查士标的艺术源流主要由倪云林和沈周来,其中,沈周对查士标的影响又最为关键、深远和全面,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任军伟一一列举了查士标多幅直接摹写沈周作品的画作,从形式分析、笔墨语言上分析沈周对查士标的影响;2.结合查士标的题跋、题记等,任军伟又一一列举出查士标根据沈周的诗文进行创作的多幅作品;3.结合多幅具体作品,任军伟强调,通过临习沈周,查士标得以间接师法古人,如对黄公望、吴镇等的研习。任军伟认为,通过对沈周的综合全面学习,查士标得以广泛涉猎传统,并从沈周处获得对现实生活、对自然中的平常之物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如何用笔墨去表达这种热爱的能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赵昆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两种写生的意义—从沈周的作品谈起”。赵昆结合沈周的作品,从谱系学的角度追溯了中外两种写生的知识生成的谱系考。他首先考察了“写生”“写意”这一对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里的关系问题,并着重分析了沈周对于“写”这一书写性状态认识的转变过程,以及沈周对于“生”的多层次的理解,尤其是沈周将“生”向“逸”的思想及实践的转变。接着考察了中国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写生概念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两种不同内涵外延的“写生”在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关系问题。重点比较了中外对于“写生”概念的不同文化取向。中国的“写生”概念,强调以书写性的方式对动植物进行描绘,如:对动物,强调鲜活;对植物,强调新鲜;对人,强调生动、逼真,所谓“写真”;总体强调生动。沈周的作品尤其具有以上特点。西方的写生,则强调客观、逼真再现,强调客体的真实性,与中国强调书写性侧重点不同。
故宫博物院汪亓副研究馆员发言的题目是《从赵孟頫到沈周—管窥沈周山水画的一端》。汪亓结合大量具体作品、沈氏家族收藏及文献,详细梳理了赵孟頫、“元四家”到沈周一系的山水画作品的师承演变脉络。汪亓强调指出,赵孟頫对沈周的影响主要是以“暗线”的间接方式呈现,突出表现在由沈周上溯对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师承,再上溯“元四家”对赵孟頫的师承。汪亓尤其强调赵孟頫对沈周的“暗线”影响不仅仅是笔墨语言,尤其表现在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主张及观念方面。而沈周对于“吴门四家”“扬州八怪”等后世的影响,也延续并集中表现在上述艺术主张及实践方面。从历史角度看,在开创一代新风这个层面上认识赵孟頫和沈周的历史贡献,汪亓强调二人是在同一个历史高度之上。
二、从文化史、思想史、精神史角度探讨沈周文化身份的专题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理论系丁亚雷副主任发言的题目是《逸气、贵气、大气—沈周的精神遗产》。丁亚雷从精神史的新颖视角出发,联系当下的思想文化语境,指出沈周的艺文活动在精神性、思想性层面上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突出表现在他所概括的三种气上,分别是逸气、贵气、大气。
逸气:非传统文人的清高自傲,而是既不卑微也不自负,是放达和宽容。贵气:全面而综合的文化修养和成就。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气:沈周的艺术素养全面,诗文书画无所不精;题材广泛,山水、花鸟无所不能;技法全面,粗沈细沈皆精,青绿山水、文人水墨俱佳。丁亚雷强调指出沈周这三种气,是当代人所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红梅发言的题目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开启—再议沈周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红梅的研究源于质疑明史中将沈周列入《隐逸传》及“隐君子”的称谓,她不认为沈周是目前学界公认的“隐士”,沈周的生活也不是人们认为的“隐逸”。从文化史的角度,红梅考察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士”“仕”“隐士”“隐逸”的知识生成及文化规定性,指出原本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既可以有政治诉求也可以没有政治诉求的“士”,是如何被道德绑架为必须要有政治诉求的“仕”,指出“隐士”是怀有政治诉求的人在主动或被动失去政治诉求时的暂时性过渡状态:隐逸。红梅通过综合分析明代苏州一地的社会气氛、家族影响、沈周本人的天性使然各方面主客观原因,指出沈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一批具有“自我觉醒的独自个体的人”的代表,从而偏离出束缚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的功名利禄、青史留名之路,以此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从艺术社会史、文献学相结合角度考据、考证沈周艺文活动的专题研究。
台湾学者、沈周研究专家吴刚毅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沈周现存著作的版本与国家图书馆藏之手钞孤本〈石田稿〉评述》。吴刚毅博士的发言建立在他研究沈周的博士论文基础之上,选取了博士论文的其中一个章节进行专题陈述。
吴刚毅从文献学出发,详细而全面考证、分析、研究了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大学等重要学术机构所藏的有关沈周诗文的状况。他指出目前能够公开查阅到沈周的诗文凡11种版本,近20个刊行本。他分别比较了上述刊行本的异同,并深入研究了目前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沈周的手钞孤本《石田稿》,主要从该孤本的珍贵性、学术史价值、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通过仔细对比研究,吴刚毅大胆推测该孤本的的性质可能是童轩序成化本的底本,并详细列举了推测所仰赖的依据。
常熟市博物馆文博馆员陈颂华发言的题目是《沈周的虞山渊源》研究。陈颂华通过大量沈周的作品、诗文、文献等,指出沈周与常熟虞山一地的渊源不仅仅是人文意义上的,还是地理意义上的,尤其具有历史延续性及互动性。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1.从社会学角度,陈颂华首先列举出沈周好友中非常重要的四位代表性常熟人:李杰、钱仁夫、王鼎、陈惟孝。四人中有礼部尚书、礼部员外郎等高官。沈周与常熟人的诗文雅集活动极为频繁和丰富,集中表现在沈周的一件雅集作品,涉及了19位名士的《虞山雅集图》。2.陈颂华详细梳理了沈周以虞山为题材或主题的书画作品及诗文。通过这些作品,陈颂华分析了沈周对虞山兴趣的广泛和持久。3.陈颂华重点梳理了常熟一地的后人对于沈周对虞山偏爱的历史性回应,主要从常熟籍大藏家对沈周作品的收藏状态的研究以及常熟籍学者对沈周诗文搜集、整理、刊印的状况进行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同标教授强调研究沈周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1.对沈周的研究不能脱离明代大的文化艺术环境进行,应该把沈周放在明代书画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尤其是要放在浙派与《吴门四家》此消彼长的品评环境中去考察沈周的社会及历史影响和意义。2.对沈周的研究不仅仅强调他的书画艺术的影响,尤其要重视他在诗文方面的造诣和影响。张同标指出,中国书画,尤其是文人画的高度在于文学化。他指出沈周的山水画与其说来自于自然山川的启发,不如说更多地来自于文学、诗学的修养。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吴鹏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私篇或辱尚书和—沈周、吴宽艺文关系考论》。因所涉颇广,在现场陈述交流时,吴鹏主要以《有竹居》《东庄图》和《京口送别》三件作品作为沈周、吴宽二人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因缘媒介,详细分析了沈周与吴宽在诗文唱和、书画赠酬与日常交游诸关系中的现实意义及文化内涵。吴鹏同时指出,正如钱谦益称沈周“户屦填咽,宾客墙进……风流文翰,照映一时”,由沈周、吴宽二人的交往,更可见沈周交游之广与声名之远。吴鹏认为,作为吴门画派开创者的沈周,与以吴宽等人为代表的士林名宦的交谊,是其艺术市场与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原因。二人的关系,体现了画家之于艺术社会的精神观念与文化身份。吴鹏同时指出,明代艺术看江南,江南艺术看苏州,吴门画派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文脉书香,斯文在兹。
第二届沈周文化研讨会现场
四、从社会学角度考据沈氏家族历史的专题研究。
明止堂中国字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朱明歧主任发言的题目是《沈周与沈氏家风》。朱明歧从明止堂中国字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收藏的三万块古代字砖中,梳理出明确记载了苏州沈氏家族姓氏及家风的文献,将苏州沈氏家族的历史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朱明歧强调指出,由于苏州沈氏家族以尚武的《左传》作为家族立族之本,并指出沈周的“石田”号也出自《左传》。他以翔实的史料梳理出苏州沈氏家族从武略到文韬的历史发展轨迹,并揭示出这一历史性转变自南宋年间始,经元至明,对沈周的出现所进行的历史积淀。
五、前辈学者对沈周研究代际之间变化的总结。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樊波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沈周在中国画史上的转折性和文化意义》。在陈述自己的研究之前,作为前辈学者,樊波教授对两天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中青年学者的研究及发言给予肯定,并从学者们运用的不同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深度、研究广度等几个方面进行逐一点评,肯定的同时指出一些研究细节上的不足,也对一些学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在“沈周在中国画史上的转折性和文化意义”专题上,樊波教授强调从美学角度看待沈周在中国书画发展中划时代的转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他重点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一个文化心态:纠结。纠结于出世和入世,纠结于闻达和隐逸,纠结于孔孟和老庄。他希望通过对沈周的持续而深刻的研究,能够在这个历史性问题上找出一种解决的可能性。
华东师范大学的阮荣春教授,作为最早研究沈周的代表性学者,感慨时隔20年,再次看到沈周研究的深入推进和丰硕成果,深感安慰。阮先生尤其对参加研讨会的中青年学者的研究能力给予认可和赞扬。他向研讨会提交了自己对沈周研究方面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五个方面,希望有助于青年学者们的深度研究。分别是:1.隐士与朝臣的关系研究;2.沈周与诸弟子的关系研究;3.吴门画派与浙派的关系研究;4.沈周的出仕与入仕关系研究;5.沈周的作品研究,尤其是他的摹写、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研究。
概而言之,“第二届沈周文化研讨会”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视角丰富,研究主题多样,研究深度及广度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