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高校大学生回流河北的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

2017-03-25王宝林梁金平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京津京津冀河北省

王宝林,梁金平

(1.河北工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图书馆 天津 300401)

促进高校大学生回流河北的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

王宝林a,梁金平b

(1.河北工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图书馆 天津 300401)

河北省相对于京津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回流率低的问题,不仅制约着河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通过对河北省人才现状的研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分析,提出以高校生产优秀人才——政府主导人才政策——市场优化配置人才——企事业发挥人才价值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回流对策,为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回流;高校;政府;市场;企事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邢台、衡水、邯郸等主要城市。[1]京津冀在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龙头”。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异。[2]与毗邻的京津两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比,河北省的发展受到“虹吸效应”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多年来河北为维护京津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发展势头强劲的北京和天津却依托其独有的政治、科技和文化教育等优势同河北展开着激烈的竞争,进一步拉大了三地的差距。[3]例如,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京津人才云集而河北省人才极度短缺。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这将严重制约京津冀城市圈和经济圈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京津冀之间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等都将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规划中。人是生产活动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所以,京津冀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序流动,这应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毕业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河北省应抓住这一重大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促进高校大学生回流河北,为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人才储备与智力引领作用。

1 京津冀教育与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由于北京、天津的行政优势,良好的社会保障和众多重点高校,使得京津成为中国人才资源聚集的重要基地。相比之下,河北省虽然是人口大省,但长期以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保障水平低,加之重点高校数量少,导致河北省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回流率低,特别是大量河北籍高校毕业生流向外地尤其是流向北京、天津。显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4]

1.1 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北京是我国甚至全世界智力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最为集中,其中本科院校61所,985或者211重点院校26所,此外还有诸如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众多高端科研机构聚集。天津则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3所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重点大学,还有相当多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机构云集。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相对京津较少,全省普通本科院校32所,其余则为民办本科或者专科,国家重点院校数量更少,仅有1所211工程大学,且位于天津市,此外只有为数不多的科研机构零散的分布在少数几个城市。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京津冀教育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1.2 京津冀人才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核心,也是京津冀经济带的增长点,两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其对人才资源的吸引相对河北省具有绝对的优势。一般来说,人才往往主要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地区聚集,因为这些地区提供给人才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以及更好的薪酬待遇,所以在人才的竞争、使用和转化上京津优于河北省,而河北省人才在学历、竞争力以及人才质量上与京津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成为人才资源的“洼地”。据统计, 2011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人才结构竞争力位次在全国保持稳定,分别为第1位,第3位和第28位。如果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单个城市为例,在2012年,全国32个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仅排到第25位。[5]

1.3 京津冀人才在区域内流动性较差

目前,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北京,致使北京的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人才过剩现象,天津近年也表现为人才相对饱和,而河北省只有党政机关部门、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有部分高端人才。由于河北省与京津在户籍制度、保障体制、福利待遇、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巨大差距,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区域人才的双向自由流动,除了每年河北籍人才流向京津,各地人才资源总量基本属于静态的持有状态,人才资源市场并未发挥决定性的优化配置作用。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河北省已经无法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人才不断外流又使得本处于弱势地位的河北省的跨越式发展更是“捉襟见肘”。

2 高校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诉求调研

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大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包分配的择业模式,逐渐形成由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模式。20多年来,这种择业模式日渐成熟并表现出一些明显特征,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趋利性”更加显性。

第一,就业意向情况:选择直接就业的大学生约为58%,考研直至考取的占20%,出国工作或出国继续深造的为3%,自主创业的占9%,待业的占10%;

第二,期望就业的行业和领域分布情况:选择就业的大学生中,希望考取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占29.55%,外资、三资企业职员的为48.37%,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为19.4%,国有企业职员的为16.88%,乡镇私营企业的为8.3%;

第三,影响就业区域和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其次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和薪酬高低,此外还有城市发展、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教育等硬件因素。

根据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诉求,显然,京津两地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科技发展和物质待遇水平等方面明显高于河北省,而且聚集了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和外企等,这都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择业对京津“趋之若鹜”,京津也表现出对周围区域人才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得高端人才竞相涌入北京、天津。据统计,仅河北省每年向京津流失的中高级人才都在3000名左右,省外院校的河北籍毕业生回省内工作的不到50%,回流率特别低,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回来的更少。

3 促进高校大学生回流河北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实施,河北省应抓住契机,建立健全“高校——政府——市场——企事业”四位一体联动的有效机制和策略,促进高校大学生回流河北,充分利用创新型人才驱动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1 高校发挥优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的“生产基地”,无论是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还是思想教育的引导和就业的指导,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流向都有重要影响。高校既是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推广科学技术理论等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最佳基地,将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融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6]当前,河北省高校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省市功能定位,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动调整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3.2 政府发挥人才回流的政策主导作用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和河北省教育厅共同签署了《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就建立定期交流研讨工作机制、实施京津冀联合调查研究、实现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资源共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成果交流机制等方面达成框架协议。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实施,打破行政区划的跨省市人才市场一体化趋势也逐步加强。这种情况下,面临“人才短板”的河北省在促成京津冀人才市场一体化方面,应该积极有为,要在促进人才回流的评聘、分类管理、激励机制、人才市场环境等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深入研究和扎实论证,集思广益,为吸引人才回流河北提供全方位服务,发挥人才流动政策的主导作用。

3.3 市场发挥人才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规范人才中介机构发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保障人才公平竞争。将人才选拔、评价、培养、流动等具体环节交给市场,将引才、用才、激才行为还给用人主体,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由用人主体说了算。目前,在现实的人才工作中,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用人主体的企业,在人才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因此,京津冀要尝试建设区域性人才市场,促使京津冀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从而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对人才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3.4 企事业单位发挥人才价值的激励主体作用

2015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7]届时将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人才吸引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事业单位要完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考核机制、薪酬待遇、自由流动机制,建设先进的企事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事业形象,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激励主体作用,从而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励分布于各个企业单位的各类人才发挥自身创造价值,比如,技术创新成果奖,股权激励,分期分阶段目标奖励,不仅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也是重要措施。考核,评奖,晋升可以激发人才自我提升的自觉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政府是人才流动的主导,市场是人才优化配置的场域,企事业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大舞台,四方通力合作和有效联动,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各类人才各司其职、人尽其才,这是河北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的人才强省的必由之路。

[1] 陈敏.京津冀地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 文海炜.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对策研究_文海炜_新浪博客,[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ef94d01010ve7.html,2011-12-10/2016-11-10.

[3] 刘海云,杨琰.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2):18-21.

[4] 陈丽敏,史玉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创新性研究——以河北为例[J].科技信息,2014(05):99-100.

[6] 浅谈现代科技革命与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_高等教育论文[EB/OL]http://www.reader8.cn/data/20110912/824627.html, 2011-09-12/2016-11-10.

[7] 彭俊勇.京津冀协同发展百日考[N].新金融观察,2015-08-03.

CountermeasuresofPromotingCollegeStudentsBacktoHebei—FromthePerspectiveofBeijingTianjinHebeiCollaborativeDevelopment

WANG Bao-lina, LIANG Jin-pingb

(a.Institute of Marxism; b.School Librar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300401, China)

Compared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facing with serious brain drain and low return rate, which not on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 but also affects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Tianji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alent in Hebei provin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ur in one” talent back flow countermeasures which contains produc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alents policy, the market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talent and enterprises playing the value of talent.

brain circul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market;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2015年度国家大创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人才回流机制调研):DC201510080015;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人才回流对策研究):201604030203

2017-04-25

王宝林(1976-),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mail:15022611030@yeah.net。

F249.2

A

1008-9446(2017)06-0080-04

猜你喜欢

京津京津冀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