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探析
2017-03-25刘学
刘 学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与旅游系,河北 承德 067000)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探析
刘 学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与旅游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探索借助互联网这一技术工具的德育教育方法的突破与创新。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从三个新路径来提高高校的德育工作,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充分利用智能化服务平台及融入学科专业并拓展多维度的德育资源。“互联网+”时代,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并充分展示新科技的独特魅力,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扩大交往,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作为网络先锋主体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交流等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变化,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1]。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新契机,正确运用互联网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基础。
1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1)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爆炸性使得大学生对信息唾手可得,不再局限于周围的事物以及书本电视等传统媒介,这拓宽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渠道,使得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容和途径多元化。当今大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网络文化适应这一特性,允许言论自由、人际关系平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精神。虽然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予大学生灵活和自由的选择,但部分学生也有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经济中骗取财物等不良行为,缺乏网络诚信意识,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以暴力元素为主的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这不仅与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相悖而行,而且有些会导致校园暴力等悲剧事件的发生。面对互联网上包罗万象真假难分的信息,大学生面临各种诱惑,严重影响和干扰了他们的道德约束,动摇了他们的道德观。
2)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开放性和多向性开阔了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也为当代大学生接触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机会。 但网络自由是把双刃剑,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优势,正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意识地植入影响学生固有的人生观。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定型。面对良莠不齐眼花缭乱的互联网世界,很多学生难以辨别是非,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社会实践,极易被不轨之徒所蛊惑利用,对生命、人生产生消极态度,甚至对我国所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作为网络先锋主体的大学生,网络世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大了他们的交流范围和形式,为他们提供了舒缓和宣泄心理压力场所。但很多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一些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体虚多病、思维模糊、精神疲惫,不仅影响正常学习,而且严重阻碍个性形成和价值取向等深层发展,甚至会改变人生之路。很多学生对手机严重依赖,热衷“人机交往”,沉溺于虚拟的完美世界,使得部分学生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情感世界趋于冷漠,导致角色错位和自我结构的分裂。另外,网络信息中存在大量色情暴力信息,对处于青春期性意识高涨的大学生来说,容易诱发他们性心理的畸形发展。
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教育虽对互联网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模具化和德育工作方法的单一化。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是两课[2],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忽视了对“生存意义”、“社会公德”、“创新意识”及“思辨能力”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德育教育空谈理论的刻板印象。德育工作方法往往停留在填鸭式的理论传授和照本宣科式的说教,灵活性不强。由于教学上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道德行为的培养被淡化,尤其是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培养的关注严重不够。二是教育管理者对德育重视不够,对网络应用的意识不强、效果不佳。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考核标准依旧是科研和成绩,导致了很多高校“重科教,轻德育”。有些学校的德育教师仅限于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德育师资人员紧缺。德育教育者对网络意识的运用不强,对已建立的QQ群、微信群只是传达学校的学习活动的安排通知,失去了这一德育教育的良好阵地。三是高校德育工作普遍缺乏一套统一科学的评价机制[3]。德育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刻板僵化,过分看重某段时间的数据指标,导致德育工作在高校教学规划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难以保证学校德育管理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德育的内容和方式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快捷高效的现代化手段,为创新德育教育带来了新契机。一是便捷资源的获取。互联网快捷及时的传播速度和方式,是传统德育工作无法比拟的,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虚拟现实融为一体,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正确利用互联网有利于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二是教育资源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如微课、慕课、公开课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多媒体高科技的运用,使得德育工作的政治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强化了思政工作的渗透效果。三是多方力量参与,受众范围更广。在这个普适计算的社会,人们可以时时处处获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快速非凡的信息传播使受众群体范围变得更大,辐射面更广,冲击力更强。
3 “互联网+”时代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德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从技术到思维理念的全方位德育教育的创新,拓展高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新路径。
3.1 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各个环节,以期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更多客户的青睐[4]。以此映射,高校德育的全过程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模式,创造一个和谐、平等、互动的环境,在德育教育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时代,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多样性对教师的权威提出了新的挑战,师生之间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经常会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见解和疑问,教师自身必须合理定位,以朋辈式、启发式的姿态迎接挑战。尊重学生,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学生的道德需求得到满足,道德意识和体验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内化于无形教育之中。
3.2 利用智能化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教育产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5],而且“互联网+”正推动着数字校园加速向智慧校园升级,这极大地影响着作为网络主流先锋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流方式在铺天盖地地重塑着,所以高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如智慧校园强调将计算机网络信息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为师生提供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定制式的个性化服务。所以高校应该顺应、把握“互联网+”为德育工作提供的服务平台,通过加快学校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将德育工作的相关要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结合,为德育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使学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体验个性化的先进技术、领悟更高的道德规范要求,最终实现智能校园和德育工作的真正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3 融入学科专业,拓展多维度的德育资源
资源共享、超越时空是互联网的特点,它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因此高校德育资源应该充分挖掘内部力量和开拓外部力量,形成德育合力。一是高校德育一定要密切结合专业和学科的特点,避免单调乏味的德育说教,将德育实践生动地融入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中。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单单依靠思政老师、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等德育工作者,所有“师者”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传道”,而且德育工作要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二是德育工作可以依托各种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5]、参加勤工俭学、帮助孤寡老人、救助贫困儿童等,由此促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业务水平的进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高校积极开拓外部资源力量,可以利用和政府、企业、家庭等的关系,建立起德育的资源网络,现实高校与社会全面育人的大格局。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面对新挑战和新形式,高校要努力把握、积极尝试,将网络创造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平台,平面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 季卫兵.新技术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初探[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94-97.
[2] 李锦源.“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6(15):162-163.
[3] 范忠烽.基于微博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传承,2011(23):34-35.
[4] 邹艳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德育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99-102.
[5] 蔡文轩,陈颖峰,王春艳.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构建[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15(2): 60-62.
MoralEducationinCollegesinInternetPlusEra
LIU Xu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ourism,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Chengde067000, Hebei, China)
In the Internet plus age, not only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ife and social behavior but also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and challenge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On this basis three new ways to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oriented” moral philosophy, making full use of intelligent service platform, and integrating disciplines and expanding multidimensional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Internet plus era;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2017-03-13
刘学(198-),女,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E-mail:liuxue270@126.com。
G641
A
1008-9446(2017)06-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