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扎染特色区角创设的思考
2017-03-25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
◆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 孙 红
幼儿园扎染特色区角创设的思考
◆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 孙 红
我园自2015年1月区级课题《民间手工艺作为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发与研究》立项以来,开展了扎染、蓝印花布、剪纸、编织四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活动。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研习,逐渐将各特色活动纳入幼儿园常规教学,形成特色活动课程,同时班级创设“特色活动区角”成为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需求、提高操作技能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其通过折、压、揉、缝等方式对织物进行扎结,在染色时使扎结部分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扎染作品因扎结技法的不同,呈现的图案、色彩也样式多变,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感受扎染艺术,掌握较简单的扎染技能和知识,我们结合扎染特色集体教学活动,创设了“扎染特色区角”。通过创设扎染特色区角环境,投放相适宜的操作材料,并对幼儿操作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更加丰富扎染活动的内容,让“扎染”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幼儿园里绽放。
(一)区角大环境——展示作品,体现扎染特色
1.悬挂扎染作品,使特色区角实现在空间上的独立
我们利用具有中国风特色的物件为载体将幼儿的扎染作品进行悬挂展示,如小一班选择灯笼、中一班使用油纸伞、大一班利用画卷,将幼儿扎染作品或平铺、或结扎成蝴蝶等、或剪裁成花瓶、动物等造型呈现,装饰成具有扎染特色的吊饰进行悬挂。这样既彰显扎染作品的中国民间特色,又将扎染特色区角与其他游戏区角从空间上区别开来。
2.墙面展列作品,体验扎染操作成就感,激发参与积极性
独立的扎染特色区角具有可充分发挥想象的墙面空间,可以将幼儿扎染的作品布置成作品墙,如:扎染手帕墙、T恤服饰墙、丝绸围巾墙……作品墙集中并美观地呈现幼儿扎染作品,大大提升他们的成就感,更加激发其参与扎染操作的积极性。
一、创设浓郁的扎染特色区角环境
(二)区角小细节——烘托扎染氛围、激发操作兴趣
1.幼儿操作作品的过程性呈现,让扎染活动更具有连续性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其中“扎结”需要大量操作时间来完成,常常一次区角游戏仅能够完成材料扎结或部分扎结。我们在区角中,呈现幼儿不同阶段的半成品,用“学号夹”进行个人区分,并提醒、鼓励幼儿做好扎染区角计划,将自己的作品能够持续性地通过两次或多次操作完成。这样的创设细节既满足幼儿对物体的归属需求,又促进幼儿有计划、有序地完成操作,提升完成作品的成功体验。
2.扎结方式与效果对应图,帮助幼儿建立扎结与染之间的联系
开展扎染特色活动初期,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将棉布扎染出美轮美奂的效果之时,我们反思“怎样的扎结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呢?”于是我们将幼儿操作的几种扎结方式与效果制作成 “图例”呈现在扎染特色区的一角,满足幼儿扎染初期的需要、建立扎与染的对应关系。而在大班,我们有意识地将新的扎结方式提出来,空缺效果图,鼓励幼儿按图示进行尝试,自主填充扎染效果,大大提高幼儿参与扎染操作的积极性,也为其进行扎染创作奠定基础。
二、投放适宜的扎染特色区角操作材料
(一)契合各年龄段扎染目标,投放相应的工具类材料
在实施扎染活动以来,我们反复实践、反思,制定了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的扎染目标,包括对扎染的欣赏、认知、技能、表现力等多个方面。在扎染特色区角中主要以锻炼、提高幼儿的扎染技能为主,应契合各年龄段的技能目标投放不同的工具类材料。如小班幼儿手指灵活性及力量较弱,投放大量的塑料夹、木夹、铁夹及扭扭棒;中班幼儿主要以皮筋捆扎为主要技能,投放皮筋、尼龙绳和可供包扎的玻璃珠、扣子、小积木等;大班可以尝试板夹、绞缬法,提供木板、皮筋。下学期尝试投放针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绞缬法的学习。相应工具类材料的投放要分类,摆放位置高度合适,确保幼儿在操作中按需取放。
(二)满足不同幼儿的扎染需要,投放多种半成品材料
扎染特色区角活动,对幼儿的操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幼儿对扎染操作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的提供。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进行选择,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积极参与扎染操作活动。
1.投放贴近幼儿生活的半成品材料
在扎染特色区角中,我们提供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半成品材料,如棉布条、棉袜、棉麻衬衫、纯色布包、丝绸围巾等等,既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也让幼儿在扎染活动中感受到这些物品通过扎染操作后出现不同图案和色彩变化的美,体验扎染活动再创造的快乐。
2.结合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适度将扎染特色活动融入其中,并结合主题活动投放扎染材料,如:主题活动“大中国”,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民间扎染的服饰供幼儿欣赏,并将白棉布剪裁成旗袍、中山装等样式投放在扎染特色区角里,让幼儿进行扎染,制作成与主题相契合的传统服饰。主题活动“能干的我”,我们与班级扎染特色相结合,投放并扎染“布气球”并将幼儿扎染后的作品进行创造性地呈现,体现子主题 “特别的我”。这样契合主题的扎染材料,增强扎染艺术的趣味性,让扎染活动更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成为幼儿喜欢且有趣的游戏操作活动。
3.结合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投放材料
区角材料的投放需要我们教师做到“敏感捕捉,理性筛选,适时投放”。我们教师敏锐地发现:将棉布裁剪成小动物的造型,投放在扎染区角让幼儿扎染,再制作成动物头饰投放在语言表演区;结合体育角将白棉布裁剪成长条,投放在扎染特色区角进行扎染创作,并与废旧的筷子自制成“漂亮的彩带”让幼儿在户外舞动。一块块动物头像的白棉布、一根根长长的白布条……成为幼儿扎染的材料,成为幼儿积极参与扎染的快乐动力,成为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的玩伴。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扎染区角中制作出娃娃家的桌布、窗帘,糖果屋工作人员的围裙、头巾…有效地利用个别化学习投放扎染材料,让幼儿的扎染操作更具有意义。
三、特色区角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在扎染游戏开始和游戏分享时教师是组织者,通过讨论分享扎染操作经验,体验扎染活动的快乐;在幼儿扎染操作中教师是观察者、协调者,以适度指导为主要策略,为幼儿提供适时帮助,促进幼儿扎染创作的有效开展。
(一)儿歌游戏法,激发扎染操作兴趣
在引导小、中班的幼儿进行扎染操作时,教师应注重操作过程游戏化,以儿歌、做游戏等激趣方式引导完成操作。通俗易懂的儿歌,将扎染的神奇之处表现出来。如扎染儿歌:“白色布,线儿扎,美丽的颜色染满它,不用涂,不用画,奇妙的花纹出来啦。”再如包扎法儿歌“小豆豆,藏布中,捆一捆,泡一泡,打开来,变泡泡”;条纹捆扎的儿歌“缠缠绕绕变成毛毛虫,泡泡洗洗变成小彩虹”等等。
(二)图谱图示法,细化捆扎步骤,为提高扎染技能和创作奠定技能基础
扎染因不同的扎结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扎染效果,如何有效指导折叠扎结成为教师指导重难点,在实践中发现“图谱图示法”可分解扎结步骤,让幼儿直观观察到折叠、扎结的过程,并能依图自主完成操作。于是我们制作了多种扎结的步骤图投放在扎染区角,如对边卷折扎、四角扎、对角卷折扎、中心扎、螺旋捆扎、五角星捆扎、绞缬法等。图谱图示法有效地让幼儿在扎染操作中学会不同的扎结法,提高扎染技能,同时获得自主进行扎染操作的机会,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实验验证法,满足幼儿探索需求
幼儿的扎染经验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零散的操作经验需要及时地提取和整理,形成较为稳定的可迁移的新经验。在扎染的过程中,大班幼儿会发现用“包珠子”方法产生的环形花纹大小、形状会有不同;细心的幼儿还会发现,用皮筋缠绕捆扎的地方产生的花纹也是有变化的,有的环形花纹很粗,有的很细。我们鼓励幼儿对此进行操作验证,如:环形花纹的粗细和皮筋捆扎的疏密关系、扎染色彩的浓淡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绞缬法针脚的疏密与图案明暗之间的关系……
【案例】
菱形图案的折叠捆扎步骤:先将大正方形对边折叠成小正方形,对角折叠成三角形进行捆扎、染色。实践中幼儿发现可出现两种扎染效果,原因在于:大正方形的中心点在折叠过程中位置不同。那么中心点位置与图案之间有什么样的对应联系呢?在扎染特色区角中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操作验证,通过实际操作、对比验证得出结论:
1.大正方形的中心点(红色部位)在折叠成三角形捆扎时位于一端,出现菱形图案。
2.大正方形的中心点(红色部位)在折叠成三角形捆扎时位于中间,出现以下图案。
扎染是我国具有吸引力的民间手工艺,由于扎结方式的不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绚丽效果,在幼儿扎染操作的实践中,可更清楚地了解到扎结与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感知扎染的魅力。教师在扎染特色区角操作中要善于观察,及时地反思,寻找原因,适时地利用多种指导方法,鼓励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操作,并在游戏分享环节,将扎染经验由点至面地在集体面前分享,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在幼儿园创设扎染特色区角营造浓厚的扎染特色氛围,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参与扎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充分享受到扎染活动带来的乐趣。扎染活动拉近了幼儿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距离,让祖国古老的扎染文化得以延续。希望民族工艺扎染能够全面地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的心中,成为他们的美梦,也让幼儿园成为传承中华民族工艺——“扎染”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