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可持续的角度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2017-03-25雷春兰林龙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解题数学教育

雷春兰+林龙霞

近几年,频频出现我国小学生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牌的新闻,人们在称赞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功的同时,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优良的基础教育却难以培养出卓越的人才,为什么我国青少年离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很近,而成年后离国际三大数学奖却很远,仅仅是大学教育造成了这种结果,还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本身也有难以逃避的责任呢?多数人认为这是大学的责任,于是乎形成了学生完成基础教育后纷纷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大潮。多年后,发现接受国外高等教育的学生并没有实现家长当初的期望,其成才率不见得比国内高校高,人们这才开始思考我们基础教育自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问题。本文从小学数学的角度反思教育方式中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要面向未来, 在教育过程中要具有前瞻性,要以未来的可持续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教育是个大系统,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教育的各部分必须协调发展,教育各方面、各部分必须是互相配合地、成比例地、最优化地发展。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学习要符合今后中学甚至大学的要求,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的总体目标归结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知识技能要求学生经历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要求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情感态度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原因是在一些教育部门、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在对待教育问题上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很多人把学习看成是一场短跑比赛,而不是把学习看成是一场持续很多年甚至终身的马拉松长跑,往往用对待短跑的方式来对待教学。

当前我国社会弥漫着一种使巧劲、走捷径的氛围,在这种功利性氛围下有人适时提出了快乐学习和高效课堂的理念并进行了推广,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基本的描述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效率最大化,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方面;二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最优化。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一言以蔽之,这是把工业流水线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打包成固定和程序化的模块,批量化地制造教育产品,从而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其实质依然是突出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依据教学大纲,把知识点分门别类列出来,把知识点变成相应的题目,再找出解答这些题目的解题方案,通过强力训练,学生们遇到题目就想到相应的解题方案,成绩得以迅速提高,从而实现花较短时间取得最好成绩的结果。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理念无疑会加重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投机心理,养成不正确的学习风气。更大的弊端在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大多数的营养成分灌输给学生,却忽视了营养成分中的微量元素,所谓高效恰恰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势必使学生成为畸形的教育产品。有位哲人说,成功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而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作为成功学经典的高效课堂理念的实践结果恰恰是丢弃了学生更加宝贵的那1%的灵感。

如今社会尽管发展到了较高的历史阶段,但很多的头脑中依然残存着一些不正确的蒙昧思想,突出表现在学生家长对于小学教学的攀比心理,他们没有把孩子学习看成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是看成百米赛跑,对孩子的成绩时时担心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主观地认为开始跑在前面,今后就一定能跑在前面,不知道在长跑中要均匀分配体力。他们把压力施加给老师的同时也施加给了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教师不得不迎合家长的要求。教师们会发现以前所学习的教育理论不合时宜,逐渐抛弃以前正确的教学方法以便和家长的要求接轨。比如在讲课时,数学老师一般按照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疏通建构和拓展延伸的套路来讲解数学问题,这种讲课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养成数学思维,但起效缓慢、不利于迅速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另一条道路,代替学生解题,直接把解题方法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重复练习,这样可以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成绩,把学生自我探索的方面抛在一边,更不会关心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不可持续性的弊端在于,在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将学习中的建构主义思维方式变成了题目——解题方法相对应的查找表思维,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损伤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来自教育环境的各个方面,使得小学数学改革看似成了一个无解的命题,但我认为还是有办法可以破局的,破局之道是让参与小学教育的各方树立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观念,不要把一次考试、一学期的成绩看得太重,把小学的学习放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之下,给与小学教师和孩子更多的宽容,把教学过程放在第一位,暂时先不要考虑成绩的因素,到小学毕业班时再考虑成绩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些,才是对小学生真正的减负。

猜你喜欢

解题数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题解教育『三问』
用“同样多”解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