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2017-03-25余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幼儿

余燕

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研究。像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等儿童音乐教育理论都是以游戏方式为基础,对儿童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

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研究。像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等儿童音乐教育理论都是以游戏方式为基础,对儿童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其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能真正满足幼儿对音乐元素学习的需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气息、获得音乐知识;在学习中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孩子们得到的不单单是美的体会,更是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多年来,我园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音乐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忽视游戏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意图忽视幼儿的需求与能力差异;注重游戏的情境性忽视挑战性与创新性,等等。我认为,导致上述问题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的制定简单、教学内容的选择单调、互动形式的手法单一所导致的。教师们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与个体差异,选择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才能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只有注重指导与策略,才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一、明确游戏活动的核心

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内在功能,正是源于游戏的兴趣性、自主性、愉悦性、活动性的特征,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孩子。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保持游戏的这些特质,才能培养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这是儿童发展的原动力,正如布约克沃尔德所认为,“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生命的结束,始终保持游戏的能力是性命攸关般重要的”。音乐、游戏、儿童因为快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快乐的体验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涉、限制幼儿的行为,应当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的音乐之旅,追求身心的愉悦与成长的幸福。

二、尊重个体差异的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原则。幼儿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规则与独特的文化需求。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幼儿生存的一种状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3-6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探索阶段,成人应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觉探索,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游戏性的发展。

我们必须顺应幼儿的特点与需要,把游戏、音乐、情境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个性化的表现。如“一条小鱼游来了”是小班孩子们的“最爱”,每次进行歌曲表演他们都乐此不疲,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夸张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四处穿行,表情动作生动可爱,由此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最大愉悦。

三、强化音乐与游戏的融合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得以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健康成长”的主旨。

首先,教师需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直接。避免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地黏合,甚至相互对立等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即时性的技能学习与表演,关注幼儿的整体存在,将全面和谐、快乐成长作为最终目标,以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活力。

其次,在组织集体性游戏化音乐活动时,我们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情景的创设、活动的组织环节中,多从教育的角度有更多的预设,尽可能地丰富互动形式,给孩子提供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引导幼儿保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再次,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没有生硬的教唱、指令和辅导,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符合自己的能力与意愿挑战,与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互动才能激发幼儿持续的积极参与。如《丢手绢》《马兰开花》那样,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戲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游戏与动作,并享受其中的音乐审美、随乐运动以及与同伴间的快乐交往。

四、提升师者的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自然赋予我们师者的素养,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反思、锤炼、提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智慧,为孩子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更多的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与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适时适当地予以赏识与鼓励。

富有教育智慧师者从不否定孩子,他们常常都是把“你的想法怎么这么特别呀”“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乖孩子”等激励幼儿的话语挂着嘴边。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又能巧妙地帮助他们化解尴尬,找到学习的窍门与成长的乐趣。

适宜与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富有游戏性的教师。利伯曼关于教师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教师应具有幽默感、快乐和笑声、热情、积极参与、灵活、想象等八种良好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半数以上与游戏性有关。幼儿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热情、幽默、风趣等良好个性,为游戏化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笑声与乐趣,从而感染与打动孩子,有效提升活动的游戏活力。

幼儿的音乐教育应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开始,再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让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健康愉快地成长。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用更深入的视角反思,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科学地将游戏精神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之中,才能让孩子们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儿童游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