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农村“绿色潜能” 培育“绿色作文”

2017-03-25孙衍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家乡绿色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使作文教学与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特色联系起来,让学生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绿色作文。以求让农村寂寞的野百合寻找到自己的春天。

提倡绿色作文教学,就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改变教师和学生以往的灰色作文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农村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与自然、生活相融合,从自身的感悟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充分挖掘独特的农村生活资源,为绿色作文奠定良好基础

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可以闻到槐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农作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可以捉到知了、蚂蚱。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可以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家乡之美!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在作文,而是在叙述享受美之乐。

农村学生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长处、优势:农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农村学生生活方式洒脱,自己开展各項活动,如登山、钓鱼、游泳、捉迷藏、访问、调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农村学生几十人,一块上学,一块放学,晚上聚在一起写作业。假日一块劳动、游戏,春播秋收,打鱼捉虾,植树砍柴。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家乡人民的感情。

二、积极开发农村“乡土”资源,开展“绿色”作文的探究

作文选材忌假、大、空,要做到小、新、实。注重选取身边有实际意义的“小事”“真事”“新事”,只有这样才会有切实感受,有话可说。针对我校地处农村,教育对象98%是农家子弟,95%教师出生农村,办学背景是农村,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作文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家乡人民的感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发、探究:

1.探访山水景观。如,家乡地名的来历——家乡人文历史调查,家乡地理环境调查,认识家乡的景点——名胜古迹“莲花庵”的踏寻,家乡一草一木、四季自然景色的记录。

2.民俗风情的了解。如,关于家乡流传的“罗成”的民间故事,抗日英雄王凤麟等人物传记的收集、改编、创作。

3.特色物产的介绍。如,认识家乡特产——南韩豆腐干,家乡名产——道口咸菜,给家乡特产、名产设计广告。

4.环境保护的宣传。如,家乡公益设施的调查,家乡水资源、空气污染和保护,公园、行道树,旧村改造、新村扩建,等等。

5.人文活动的开展。如,我爱家乡的100个理由,我为罗村发展献一计,魅力家乡诗歌、散文征集演讲等。

在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梳理作为城乡接合部的本地的丰富的资源,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衔接相关资源、挖掘生活资源,优化整合成为学生综合学习的资源。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扩大学生的写作范围,势必可大大丰富写作素材。

三、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的绿色作文

1.生活是绿色作文之源

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立足于学习生活实践,开拓捕捉、深挖能感发于心的作文情境,精心采撷,泼墨抒情。因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汩汩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

“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做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生活写绿色日记

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

总之,开发农村“绿色”潜能,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以及促使其寻求、发现、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信息的能力的提高。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辽阔的农村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就会展现出来。只要我们能把握好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时刻记住在课堂内外我们还有一个丰富的大宝库,在农村找到习作的活水,就会变劣势为优势,自然而然地会使学生的习作具有真情实感,呈现出盎然生机!

作者简介:孙衍承(1971.07-),男,淄博淄川,聊城大学文学院在职教育硕士,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中心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家乡绿色作文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