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和践行中华道德慈善文化需要重视圣贤教育

2017-03-25陆镜生

慈善 2017年2期
关键词:佛家圣贤儒家

陆镜生

民族复兴,归根结底,体现为文化复兴。我国文化复兴的标志是什么?待到多数中国人认同中华传统文化,遵循圣贤教诲,做到了个体的身心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能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中看到了一以贯之的中华文化精神并心甘情愿地学习中华文化,从而中华文化能在国际范围内化解人类生存危机和在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引领作用和榜样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能复兴吗?我们倘若能对中华文化跟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知己知彼,就自然会对中华文化真正产生信心,乐意将之发扬光大。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跟西方人的观念确实不相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勤奋拼搏、求索开拓的精神,《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有同心协力的精神。《周易》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气味)如兰”;中华民族有“和为贵”的精神。《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华民族有“天下为公”“仁民爱物”“推己及人”的广阔胸怀,等等。我们这个民族自十九世纪中期已降,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与其同时,西方以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作后盾,向中国输入西方的功利主义文化,把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破坏了。中华民族遭受到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少见的痛苦和灾难。中国人也不断地“西化”了。于是中华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全面的危机,而最大的危机是我们把古圣先贤的教诲疏忽了,舍弃了。西方文化具体而言,长期以来是一种追逐高科技、高财富、高消费、军事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文化。西方的主流文化是以其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观、唯物主义机械论的世界观、聚敛财富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优胜劣汰的个人利己主义人生观等引领世界,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即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危险等一系列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当今美国在推行其霸权主义的同时,亦继续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全球,特别向中国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美国政治精英宣传一种“普遍主义”,即存在绝对普适的“终极价值”。这种“终极价值”应当被普遍化无差别在全球所有国家推广,而不必考虑空间、时间造成的差异。美国的文化战略目标就是大量培养“亲美派”。美国文化和美国教育都是功利的,竞争的。其实,只要有竞争的念头,一定会干损人利己的事,伤天害理的事。这是美国文化和教育的实质。

中国文化讲的是“和”,是“让”。三国时代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才肯出来。一旦任职,完全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国史学大师阿·汤因比在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以后指出,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大而不霸的国家。中国人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最能适合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并特别指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只有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他的遗言已得到欧洲愈来愈多的学者的认同。欧洲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在二十一世纪,国力的强大,不在科学,不在经济,而在道德和慈善。科技再发达,工商业再昌盛,倘若道德慈善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爱心没有了,一切交往都以利害做标准,有利的就是朋友,没有利的就是敌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世界怎么会不乱;怎么会不出现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了近两百年之久,文化复兴其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见的。近代二三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由欧美传到世界各国。国外许多学者认为,跟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从理论上来讲,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确实比较有利于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满足人们的不断增长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会诱发对金钱的贪婪和人的一些低级趣味以及不良欲望的泛起。一方面是可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竞争和创造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弱肉强食等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市场经济鼓励和倡导竞争,这既能造就强者,也会产生相对的弱者。孟子讲“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中国人对市场经济并不陌生。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已相当活跃。而儒、佛、道三家学说在中国人中间普遍得到信仰,抑制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中国古代人有着诚实守信的道德的自我约束,有“推己及人”的互相守望的慈善情怀,通过守法和守信,人们建立起比较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活和群体生活;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爱心传递,使弱者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照和温情,使强者意识到回馈社会的责任心。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我们弘扬中华道德、慈善文化可以有助于在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情况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强化。

我国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多为独生子从小没有受过传统的童蒙教育,从小父母娇生惯养,合理的要求,父母要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满足他,养成骄纵的个性,不明白知足常乐,也因此容易忘恩记怨。这种情况,媒体常有报道。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既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因果教训,感喟“小自一人,大至一国,无不以安逸而衰亡,以理想而勃兴。”习近平主席率先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必然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最近,习主席又提出要抓好家庭教育。这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蒙以养正”的教育原则。《易经》讲“蒙以养正,圣功也。”《礼记》讲“少成若天性,習惯之为常。”习主席的教诲明确表明,把教化作为国家施政最重要的事业,培养有抱负、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的人,中国可以因“中国梦”的理想而勃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道德慈善文化的复兴,是我们党、我们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终极问题。《礼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为先”就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教学”的根本是什么?教学的根本是圣贤教化。现在的中学不少是“知识传习所”,是应试教育;大学是“高等知识传习所”,是就业教育,丢掉了教育的根本,丢掉了教育的内在诉求及其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我们的教育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将做人的道理的准确性建立在实验室的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只能以崇敬的心情,学习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蕴含着他们的丰富人生智慧和经验的经典文献,从中寻找思考的起点。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华道德慈善文化的复兴,需要重视圣贤教育。何谓圣贤?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因果都大彻大悟,都清楚明白,在中国称之为“圣”;感悟明了,但不够彻底,称之为“贤”。自古以来,圣贤留给我们的经典,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历久弥新,永远能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圣贤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或科技日新月异而消失。圣贤的深察和智慧为后世难以超越。它对人类有着永久的魅力,给予我们现代人在化解问题时不断提供新的启迪。

中华民族看重道义,是道义文化,是义理非常深邃的文化。它首先讲“孝”,讲“忠”,所谓“忠孝”。孝从哪里做起?从“爱”“敬”做起。“孝”是会意字。“孝”字是“老”“子”两字合而为一,启示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无有穷尽,是一个整体。从这个认知中,真正生出爱心和恭敬心。所以爱敬不是止于自己的父母、尊长、而是儒家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忠”是什么?“忠”字是“心”置于“中”,换言之,是心要正,就是要有真心。尽孝到极处,究竟圆满,叫尽忠。儒家的《大学》教人“诚意,正心”。诚意是孝,正心是忠。所以一个人唯有诚其意后才能符合“中”。宇宙一切众生,即生活在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是一生命共同体,儒家和佛家都教导我们“识大体”,就是认识这个生命共同体。儒家和佛家都教人从拓开心量做起。儒家《礼记》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佛家《华严经》讲“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换言之,我们的真心像宇宙一样宽阔。“孝”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一个整体,宇宙一切众生是一生命共同体。“孝”表达这个意思。因此,佛家讲孝,范围大到整个宇宙。佛家讲修心,心要大,能包容,能宽恕,懂得要以恭敬心、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这才是圆满的孝道。爱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这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念。只有这样的理念才能造就“天地人”的祥和,才能化解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的可持续地、健康的发展。佛家讲“我”是讲“真诚”。真我是我跟宇宙一切众生是同体。知道一切众生是我,我是一切众生,于是起心动念当然是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念头就会断了,代之而起的是“仁民爱物”,是真正的博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博爱,是从孝心里生出来的。

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生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是无条件的,大悲是因为同体。这里特别强调“同体”。同体,儒家是讲同一个本性,佛家讲同一个佛性或法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家的人性、本性是一样的,人性本来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相对的善,而是纯净纯善,是指真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跟宇宙一切众生一样。“习相远”,造恶或造善都是习性。在我们人世间,尽孝就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地、专注地做好本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利益一切众生。怎样通达本性或恢复本性?儒家和佛家都讲“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就会感悟宇宙人生真相,一切众生是一体。什么是“至诚”?前贤讲“一念不生谓之诚”。你还有妄念、杂念,你就不诚。诚到极处,极其微细的妄念、杂念都断了,那叫至诚。至诚跟真诚心、清净心是同样意思。我们不修身,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不能至诚感通。有私心,自私自利,就不能通情达理。

中国的圣贤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断除不良习惯,恢复纯净纯善的本性,才能恭恭敬敬地“仁民爱物”,建设一个天地人和的国家。怎样才能实现呢?儒家教育有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技能训练),第四是文学。它是有次序,有先后的。有了德行,则言语、政事、文学的教育才有基础,从中可见德行多么重要。所以这里之谈“德行”。佛家跟儒家一样,都是以“积德”为本。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要齐家,必先修身。不修身,家就不和。修身先要修心,身的根是心。怎样修心?儒家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德行的大根大本。格物就是放下物欲,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利,远离五欲的享受。放不下物欲,心就不正,身焉能得正。佛家讲“四宏愿”,其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先立大志,要有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宏愿;其二,“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断恶修善,相当于儒家的“格物”。何谓“烦恼”?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傲慢)、名闻利养、五欲享受都是烦恼,都要断掉;其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相当于儒家的“致知”。只有断烦恼,才能专心致志学法门,如选择“净土宗”法门,一门深入,破迷开悟;其四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转凡为圣。

儒家的基本教诲是“五伦”(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温、良、恭、俭、让),都是讲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做人的道理。古圣先贤在德行教育中讲得特别多的是“礼”“义”“仁”。最低要求是“明礼”,就是教我们守规矩。礼的核心思想是恭敬。“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少人感到守规矩不方便。其实,不方便是小事,你得到一生的平安,社会也会和谐、兴旺,这是大幸。这是牺牲小的自由,得到的是大的自由。明礼了就会节欲。《礼记》讲“乐不可极,欲不可从(纵)。”享乐一定要有节制,不可以过分。过分了,会乐极生悲;欲不可纵,不可放任。放任会招来祸害。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俭朴、恭敬,这是福报的根;奢吝、傲慢是灾祸的根,古圣先贤教诲我们,“君子正直律己,和惠待人。”正直对自己,和惠(和平、恩惠)对别人。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人不和。”“礼”归根结底是断恶修善。佛家讲严守五戒。《律要节录》讲“戒是禁戒,……防非止恶曰戒。”其次,儒家进一步教誨的是“行义”。行义是尽义务,尽本份,尽职责。佛家教导“善能利益无量众生”并“当舍于懈怠”。再其次,是“行仁”“仁”是真正的爱心。“礼之用,和为贵”的根基是“仁爱”。有仁爱,才能有博大、宽容的胸怀,为人健朗、豁达。仁爱的根基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儒家讲“仁者无敌”。“敌”的意思是跟人家对立,如果跟任何一个众生有对立,就是不仁。佛家讲一切众生跟我一体,因此有“同体大悲”,无条件地爱一切众生。无论是“明礼”,抑或是行义和行仁,都要修行。什么是修行?把我们的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修正过来就叫修行。人人都可能犯错,古圣先贤教我们忏悔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倘若我们以为自己没有过失,这是我们最大的过失。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过失?第一是读圣贤书,以圣贤教导自己,检点自己;第二是观察别人,看到别人的过失,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这种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中,除我以外还有两人,一人是正面老师,另一人是负面老师,从他们的身上发现自己的过失。佛教我们发露忏悔。《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所行罪业,惭愧发露”。《大乘无量寿经》讲“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改往修来,洗心易行”。

儒家教育是一世教育,现世教育,始于胎教,终至老死,慎终追远。儒家的教育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是断恶修善,是做人要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断恶修善是因,离苦得乐是果。因果教育是德行教育中的特殊部分。何谓因果?因是种因,果是结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义。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信因果,才会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讲“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而《春秋左氏传》所载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恶恶,皆因果之实录。我国历代学者认为因果是国家治乱兴衰之关键。种善因得善果,是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所得的果报。真正理解了事实真相、世间种种业因果报,我们心才能安,所谓心安理得,理得心安。佛家讲“因果不空”,这是说因果的相续不空,因果的转变不空。因果转变也是永远不中断: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善因决定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明白道理了,就会警惕,不能存丝毫的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受外境所诱惑,所动摇。倘若有人不相信有“前世”,但至少可以相信科学家讲的善恶有报的科学根据。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心怀善意常存正念,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壮,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会遭到破坏。所以善良正直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长寿。

佛家的教育把断恶修善,真正做人作为教育的第一层次。这是跟儒家教育相同的,首先保证得到人天福报。在此基础上提升,才是佛法的修学。第二层次是“破迷开悟”。这是更高的修行,是把“贪、嗔、痴”逐步转化为“戒、定、慧”。“定”是枢纽,“戒”是手段,“慧”是目的。修行到沒有一念为自己,就觉悟了。第三层次是“转凡为圣”。这是把贪嗔痴完全彻底地转化为戒定慧了。西方科学家已经发现,佛家禅定者思维与现代科学家思维方法有共同点,即都是高层次的直觉思维:辩证直觉思维。佛家禅定者的由“定”到“慧”是辩证直觉思维的产物。现代科学家推崇的“两面神”(辩证思维方法跟科学顿悟的结合)表现出跟佛家思维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西方科学家用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定律”来理解佛家禅定者的由定到慧是辩证直觉思维的产物,并指出直觉思维跟模糊性思维的内在联系和实质所在。戒定慧的圆满,明白宇宙人生真相,自然生发出神圣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无条件的爱心,念念利益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爱心,就像爱自己一样,自他不二。我们这些凡夫虽然不能亲证这个境界,但我们仰信有修有证的圣者,我们可以努力奉献爱心。我们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高尚。

重视圣贤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佛家《华严经》和《大智度论》都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孔子也忧虑“学之不讲,有过而不能改。”同样,我们学习者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儒家讲“凡有所教,皆应虚心和气的受之。”佛家讲“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有诚敬心,才能依教奉行。儒家、佛家都讲修学首先学什么?学孝,学敬。不孝不敬就不会尊师重道,学圣贤之道,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能孝亲尊师,必定能友爱一切众生。圣贤教育不同于科技知识的传授。它需要“化礼成俗”。佛家的教学讲究“信解行证”。有修有证的人才能深知圣贤之道的深邃义理,才能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让圣贤教诲回归生活,道德慈善文化才能得到生活化的体现,让圣贤之道的终极价值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还原出来,才能发扬光大。中华道德慈善文化需要深植于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现实人之中,内化于个人心理意识、言论行为之中,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中国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就一定能保障中国梦在中华大地上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一定能为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新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佛家圣贤儒家
知命
修身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林清玄散文中“禅”的理解
茶道
诡异的仕女图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