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四个关键点,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2017-03-25蒋春雷
蒋春雷
[摘 要]在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教师要找准概念的四个关键点——关联点、迁移点、核心点和建构点,由此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理性思维;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52-01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是每一个教师都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找准四个关键点并进行有效的拓展,就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概念难点,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概念本质。
一、找准概念的内在关联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少,难以深刻理解数学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从概念的内在关联点入手,拓展概念的深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巩固概念。
比如,教学“认识公顷”时,公亩这个面积单位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积单位,学生根据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教师追问:“这几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发现,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但是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这说明在平方米和公顷之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到底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展开讨论,得到这个面积单位为公亩。那么,公亩到底有多大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认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亩,即1公亩=100平方米。
以上环节,教师找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关联点,通过对面积单位的梳理,让学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建构了面积单位的知识体系。
二、找准概念的有效迁移点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往往来自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因此,教师要找准概念的有效迁移点,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比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班里的练习本平均分给3个小组刚好够;平均分给4个小组刚好够;平均分给6个小组也刚好够。问班里至少有多少本练习本?”学生首先要找出3、4、6的最小公倍数,那么如何找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先列举3、4、6的倍数再找出其中最小的数;有的学生认为只用将6的倍数列举出来;还有的学生认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因此只需要找出4和6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果是找3、4、5、6的最小公倍数,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呢?”学生由此打开了思路,很快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
以上环节,教师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准概念的有效迁移点,让学生在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正向迁移,综合运用其中的规律,巩固了新知。
三、找准概念的内在核心点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要找准概念的内在核心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要立足概念的内在本质,从方法和技巧上进行引领。
比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出示随机统计的100人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表和三个不同的扇形统计图(如图1)。教师提问:“这三个扇形统计图的画法有何不同?分别统计了什么信息?”学生认为,第一个是统计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人数;第二个是统计步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人数;第三个是统计绿色出行和非绿色出行的人数。
以上环节,教师找准了统计图这个概念的核心点,重在渗透数据分析的观念,让学生在对画法的讨论中深入理解扇形統计图的特质。
四、找准概念的有机建构点
概念的形成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在多个向度上有机建构的。因此,教师要找准概念的有机建构点,帮助学生梳理易混点,突破误区,架构数学概念的体系。
比如,学习“认识面积”时,学生往往容易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为此,教师可进行引导:如图2所示,每块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请比较两个涂色部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大小。学生很快就得出,涂色部分的面积相等,但周长不相等,左边图形的周长大于右边图形的周长。
以上环节,教师找准概念的有机建构点,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拓展延伸了面积的概念。
总之,概念教学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教师唯有找准关键点,才能带领学生实现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跨越!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