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高晓声老宅

2017-03-25席建立

翠苑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晓声陆文夫老宅

走访一位企业经理,见厂址董墅村,不由怦然心动。一问,果然高晓声故居在附近。事毕,由经理丈人,一位曾经熟悉高晓声的村人引领,驱车前往。

第一次见得高晓声,是1979年12月28日,在双桂坊的老图书馆,听他和陆文夫讲座。陆文夫的机敏和洒脱,给人印象很深。高晓声,显出点木,但实在。始知:两人都刚从一场“探求者”事件的苦难中摆脱出来。只在当年他们去了上海巴金处后,陆文夫受前辈启发,致信省文联表示退出。而高曉声倔倔的,结果成了主谋。以后的日子里,少不了遭受更多的罪。老馆内,精彩的生命,如此智慧、动人,让所有刚从文革沉闷中走出的人大开眼界。很快,作为“重放的鲜花”,这两人,在中国文坛掀出大动静。其中1980年,高晓声描写中国农民的不朽之作《陈奂生上城》发表。其高超的水平,呕心的努力,陆文夫夫人有句最高评价:“高晓声活不长的。”

世纪之交,高晓声死在常州近邻:无锡。那片土地上,有培养和提升了他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有他和《青天在上》中原型邹主平初识相恋的疗养院。洒泪致悼词,并在后来暂缓自己文集的出版,却带病编辑出版《高晓声文集》的是陆文夫。终了,高晓声魂归郑陆,魂归农村,骨灰葬在常州东郊陈墩山。有次,和陆林深、季全保,以及北京石湾夫妇、常州毛定海、陈志仁等作家、老师一起,在高晓声生前挚友丁保林陪同下,拜谒了高晓声和其父亲的合墓。再次被墓志铭“我敬佩农民的长处,也痛感他们的弱点”所触动。哪天去真切地访问作家“活过,爱过,写过”的故居,成了愿望。

现在愿望在前。驱车途中,乡村景象和高晓声所写,已大相径庭。开发之剑,早破水乡,但由作家文字所绘,亦已永存。由于那丈人熟门熟路的指引,车子顺利进村。一位被唤出屋的农妇手指,高晓声老宅便现眼前。黑瓦粉墙,陈旧沧桑,原汁原味。近屋前走过的曲桥,倒让我对作家故居前后是河,鱼虾密匝的过往,有了种现实感。高晓声在其叔的调教下,童年时就是戏水、捉鱼、捕虾、钓蟹的高手。其弟曾淹死水中。郑陆的北塘河水流,通江。

老宅斑驳的后墙上,有一小孔,上窗漆消木枯。宅内景况,孔中可窥。农妇说上午刚有日本人来过。又是小日本!但人家对文化的重视和执着,不由你不佩服。为什么许多史料,当今国人反要从东洋取得?原因之一:人家非急功近利,而目光深远,办事踏实。

绕到正门,如预料,两扇木门挂锁,关着。枯黄的庄稼茎秆晾晒一边。门上方横石及左右青砖裸露,倒呈原生态。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和民国的历史建筑,政府已有牌上墙。这个尚方宝剑好,拆迁推土机不可轻易野蛮了。是一种佳音。

片刻,老宅南面菜地间的小路上,那丈人引来一老人,近前才知,是高晓声的堂弟高雨生。80岁的老人,身材高大,远非高晓声能比。颇感意外,也为之一兴:可进老宅了。

两扇木门打开,魁梧的高雨生领我们跨过小门坎,进了高晓声的故居。作家童年,以及29岁落难后,到51岁重新出山,重回省文联前的日子,都在这儿度过。没有这个老宅及周围水乡环境,他后来闻名于世的小说作品,和淋漓挥发的人生价值,均不可能实现。

高晓声老宅先是个外间,往里算个小明堂,显得破败。里间是上下楼阁,其生活场所,更显沧桑。但我被磁铁般吸引住了,探寻着、思索着这位能和同样传神描写过中国农民的鲁迅、赵树理搁一块评论的小说家过往之信息。苍凉远遁,能觉鲜活和生动。

空旷的底间,当年不缺温馨。其父高崖清让儿子抓周时,高晓声抓住钢笔不放。一介书生的父亲一皱眉,一声叹,担忧儿子将来生活的凶吉方向。有肺病的母亲教儿子唱儿歌,讲民间故事。自身苦,从不吭。在这里,高晓声启蒙的文化知识中,有了季札,有了唐荆川。当然,还让高晓声长营养的,是出门后的撒野。割草牧牛、采桑捉鱼、戏水苇中拾取野鸭蛋……然后是回到屋里父亲抓着戒尺对读书进展的责问和母亲的呵护。也是在这里,年轻的母亲过世时,叮咛着高晓声,如果没钱读书,那仍要知甘知苦去早早谋生。之后,高晓声对诗歌,对文学里人生的描写产生了共鸣,从此结缘。

西北角那个木楼梯还在,当年生活最困苦时,高晓声学木匠打家具卖。木材不够,曾拆过楼梯木,而用不能打家具的棺材木顶上。农民的苦,他都经历。后来写陈奂生,如写自己,怎会不栩栩如生?

尽管同行人担忧安全,不停地注目和关照,我还是决计沿楼梯上阁。

阁楼南板窗,北砖墙,东西薄木板相隔,下也铺有木板。阳光从南边木格缝间射进,屋内明亮。因缺人管理,一地的碎屑尘土。顶上锐角倾斜,里网砖,外黑瓦,横梁竖椽,典型的江南人家屋顶结构。这我熟悉,引起忆旧。小时候住青砖黛瓦房,每天看惯,只是那为公家房,大梁方正宽大,这里为私家农户,梁木圆形粗糙点而已。作家则看出,想出了《李顺大造屋》。

高晓声和邹主平的甜蜜和绝唱,当在此。在高晓声遇“探求者”风波最倒霉时,邹主平辞了教师工作来到身边相伴。后病重,当年由此刻楼板下的高雨生,用小船沿河将其送回薛家镇娘家养病。第二年春,邹主平病逝。从此,邹主平扎着蝴蝶结长辫的小照,被高晓声供在小阁楼上,每月逢阴历初一、十五,点香、祈祷,终在《青天在上》长篇小说中,高晓声用文字筑成心碑。有人见得小照后所题古诗: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青天在上》在上海获大奖。看过小说的人,对流行的那句“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愈加让人感受深刻,尤其在这人心浮躁的年头。

席建立,常州人。市作协会员。业余写作散文为多。有博文600多篇,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种文章100多篇,几获省、市作品奖。

猜你喜欢

高晓声陆文夫老宅
老宅旁的竹林
老宅
《八论高晓声》
主持人的话
茅盾与陆文夫
一种缘分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苏州老宅 二月
高晓声和《七九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