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浅析岳州窑青瓷之美

2017-03-24秦宏万长林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器型釉色青瓷

◆秦宏 万长林(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浅析岳州窑青瓷之美

◆秦宏 万长林(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岳州窑的名称来自唐代陆羽《茶经》。“岳州窑”是唐人的称呼,因为岳州窑的创烧年代可以早至东汉。早期岳州窑被称之为湘阴青竹寺窑,西晋至隋唐之际的岳州窑被称为“湘阴窑”,湘阴铁嘴角窑则按唐人的习惯被称为岳州窑。本文也是以岳州的历史渊源取名为岳州窑,岳州窑早于长沙窑,长沙窑是在继承岳州窑的特点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岳州青瓷源于商周,盛于唐,具有造型古朴大方、晶莹润泽、清淡雅致等特点,岳州窑也成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根据岳州窑青瓷的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岳州窑青瓷之美。

一、器型之美

岳州窑青瓷器皿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种是生活用品、庙堂器皿和殉葬用品。岳州窑是最早的官窑,但是它并没有皇家贵气,而是充满了民间气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出土的碗、碟、钵、壶、罐,加盖或敞口的水缸与坛子,人俑、牛俑、马俑等各种各样的大小窑货来看,有栩栩如生的神、鬼、道及戏曲人物,甚至还有造型怪异的各种马桶与尿壶等,似乎可以遥想当年洞庭湖畔热闹喧嚣的集市;仿佛可以闻到用大肚端罐煨制香喷喷、软绵绵的糯米、粳米、红薯、绿豆稀饭;品尝到用素胎或酱釉印纹的双唇坛子腌制的黄瓜、生姜、紫苏、藠头、湖葱等各种泡菜与腌菜,以及用敞口茶罐熬制的大叶茶。

岳州窑器型的美不同于其他官窑的精美华丽,它是一种质朴随性之美。岳州窑日用器物丰富多彩,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实岳州窑中大量的方格印纹、露胎半施釉以及短流、平底的器物是岳州窑量产的产物,岳州窑是官搭民烧,其实量产才是当时岳州窑生存之道。量产并不代表粗糙,岳州窑比较有特点的器型有象征性鸡首壶,鸡首壶是东晋南朝湘阴窑和越窑常见的一种器型,其中流部作象征性鸡喙状,而鋬部也作象征性鸡尾状。比如湘阴窑城关窑出土的隋代《青釉盘口鸡首壶》就可见其流口和鋬部的鸡首和鸡尾,形象栩栩如生、生动活泼。1973年湖南省湘阴县出土了一尊罕见的青釉龙首,年代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开片自然,烧结火候较高。口流作龙首状,手为龙尾形态,器型呈鼓圆,下配有三个高蹄足,十分稳当,生动活泼。器物造型典雅别致,是岳州窑中的精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二、色釉之美

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岳州窑最早烧制的器具,胎呈灰白色,胎质欠细密,釉色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呈开片。从唐代开始,烧制范围扩大。当时烧制的茶具,有茶碗、茶瓯、茶盒等,其胎多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绿为多,有玻璃质感,釉开细片。唐初,岳州窑瓷器圆饼底仍然流行。施釉方法开始由半腰往下降至下腹部,这是一个特色。中唐以后,玉壁底圆口碗成为它的代表作之一。但到晚唐,可能受附近长沙窑兴起的影响,岳州窑开始衰落。

“岳州窑”胎制细腻、灰白,器型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据古书记载:岳州窑青瓷色彩受周边洞庭湖自然景色的影响,有诗为证。唐代诗云:“焰红湘江口,烟烛洞庭云。”清代则有诗言:“岳州窑色青,遍地生黄金。”还有“九秋风露万窑开,夺得洞庭翠色来”等。另外,窑工们大都曾是渔猎出身,湘阴窑的釉色均以豆青、虾青为主,绿中泛青,间或有淡黄、淡白作为点缀,由此也成就了湘阴岳州窑的古朴与大方、自然与精美。

岳州窑青瓷的色釉美,其实是可以从瓷器的色彩和釉质材料两个角度来欣赏的。先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来看,青瓷的青色的美也是有理论根据的。战国《春秋·谷梁传》中有载:“(漆器色彩)天子丹(朱红),诸侯黝垩(黑白色),大夫苍(青)。”周代色彩使用的等级规定相当严格,青色为士大夫的颜色,难怪文人士大夫都喜欢青色是有依据的。另有青瓷青色为仿青铜器之形色之说。考工记中对于青铜器的冶炼有一段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以铸也。”青色由此可得之神气也。

其次,釉如同水,上善若水,水如影随形。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注重釉色之本色,并利用天然纹理之魅力,充分发挥釉色偶然性的特点。釉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化,又称窑变,是最难控制的,也就成就了艺术的创造性。“物反常为妖”,这种釉色因化学成分的比例不同形成的窑变只能用天人感应来阐述。南朝的《岳州窑青瓷划莲瓣纹十系罐》釉色青中泛黄,罐内仅口部施釉,外部大半施釉,釉开细纹片,挂釉处呈黄绿色玻璃状,晶莹明亮。胎质白色,虽有掺沙,仍较为细腻,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实为青瓷器中不可多见的珍品。

三、生活情趣之美

岳州窑早期的历史记载是源于唐代十分兴盛的一项社会活动——“斗茶”。中国茶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斗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宋代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宋徽宗对茶颇有讲究,曾撰《大观茶论》二十篇,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斗茶有争斗、逞强获胜之意。这是古时有钱人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也就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以后,茶农、茶人比较新茶质量的优劣,算是一种品茶评比形式和社会文化活动。南朝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的武陵为郡名,七县指临沅(今常德县、市地)、沅南(今桃源县地)、汉寿(今常德县地)、龙阳(今汉寿县地)等处,都在洞庭湖西部,这一带早就以产好茶出名。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岳阳有(氵邕)湖之含膏”,为天下名茶。岳阳的黄茶天下闻名,斗茶也就不足为奇了。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斗,也可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经常三斗两胜,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这也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闲情逸致。唐代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轻花”。其“泛轻花”三字便是描绘唐代煮茶法中所出现的一种茶花景色。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有记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岳州窑在唐代以生产青瓷茶具为主,湖湘陶瓷研究专家庄小章先生在其所著的《岳州窑·藏珍》一书中认为,“湘瓷”当专指唐代岳州窑生产的特有茶具瓷器。茶具虽小,见证的则正是湘阴岳州窑的先民们勤劳与智慧的无限荣光。岳州窑茶碗,其唇口微敛,扁圆腹外罩鱼子状青黄色开片满釉,太平底,器底平整留有三颗工整的支钉痕。岳州窑茶杯其深腹圆收,施青黄色满釉,杯心及内壁刻莲瓣纹饰。

综上所叙,岳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出产的又是最早的青瓷,最早地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其历史地位不言多说。今天我们在复兴岳州窑、弘扬岳州窑湘瓷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其意义何在。一种精美的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能够被我们控制的无非是“工巧”,但当时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土资源以及窑工的创造灵感是不能再复制拷贝得了,我们在还原岳州窑制作的同时,或许还需要思考:还原历史的意义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应该是对待历史的态度,而不是历史发生了什么。岳州窑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劳动产物,体现的是当时的一种勤劳智慧的工匠精神,更多是匠人对自然观的尊重,今天我们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只有通过还原、恢复、平衡自然本身的生存环境,才能让器物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1]周世荣,胡保民主编.岳州窑新议[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廉夫,毛延享编著.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岳州窑陶瓷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号:16A090)

猜你喜欢

器型釉色青瓷
如意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龙泉青瓷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龙泉青瓷
钱樟法与紫砂壶器型装饰新视觉